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外结核^(18)F-FDG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柳伟坤 李向东 +2 位作者 尹吉林 李兴耀 王欣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8月~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88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资料,其中8例做同机增强CT扫描。结果 88例患者中合并有肺内结核的有2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8月~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88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资料,其中8例做同机增强CT扫描。结果 88例患者中合并有肺内结核的有22例,共发现病灶334处。所有病灶均表现为18F-FDG不同程度摄取,SUVmax介于1.3~23.2之间,其中19例误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致可分为4大类:⑨"膜性"结核(36例),主要表现为胸膜、心包、腹膜等不同程度增厚,仅6例未见明显增厚;⑨淋巴结结核(4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大淋巴结影,22例边缘模糊,3例见中心坏死,6例CT增强可见环形强化;⑨骨关节结核(28例)。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骨质硬化;脊柱结核以椎间盘受累及冷脓肿形成为主要特点;其中,仅1例表现为FDG高摄取而无骨质破坏;⑨脏器结核(25例)。肝、脾、胰腺、肾、脑结核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3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鼻咽及喉结核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增厚;肠结核表现为肠壁稍增厚,2例表现为多发节段性增厚。88例肺外结核患者中,30例含有前述2类或2类以上病变。结论 PET/CT能较准确显示肺外结核的病灶形态、范围及活动性,为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CT增强扫描可起到一定的鉴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肺外结核 18F-FDG PET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对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柳伟坤 李向东 +2 位作者 全江涛 欧阳习 郑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05年8月-2009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患者30例。分别记录其形态学表现...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05年8月-2009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患者30例。分别记录其形态学表现及放射性分布,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并分析PET、PET/CT和HRCT三者的确诊率。结果 PET显示3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例中有19例SUVmax≥2.5,呈阳性改变,占63%。5例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另外还有3例为混合性结节(实变结节周围伴有磨玻璃影),22例为实变结节。HRCT显示这类病灶多位于双肺上叶,大多位于肺野外围胸膜下,病灶呈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形态不规则,有分叶征22例,毛刺征15例,胸膜凹陷征21例,空泡征4例。PET、PET/CT和HRCT三者的确诊率分别为36.67%、93.33%和93.33%。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SUVmax值对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价值有限,对病变活性程度可作一般性参考。在诊断时应充分发挥PET/CT影像与功能融合的作用,多从影像学角度进行判断(特别是HRCT的BAC征象),以减少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肿瘤 细支气管肺泡癌 PET/CT 18F-F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对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向东 尹吉林 +4 位作者 柳伟坤 欧阳习 周崝 乔贵宾 张积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6-508,共3页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在肺癌临床分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在肺癌临床分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进行诊断及分期。对照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158例患者通过纵隔镜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共937枚(N1、N2及N3),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0%、76.1%、49.0%、77.6%,准确度为68.4%;PET/C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0%、77.4%和92.4%,准确度为87.3%。结论PET/CT显示为阳性的淋巴结,有必要行纵隔镜检查,阴性者则可能不需行此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葡萄糖 PET CT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环境下LSO晶体PET/CT的本底计数测试 被引量:2
4
作者 欧阳习 李小华 尹吉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9-820,共2页
目的探讨用户环境下LSO晶体PET/CT的本底计数测量方法。方法在用户环境条件下,作一个床位的PET/CT空白扫描或利用仪器本身的PET Monitor工具,测试一台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的LSO晶体本底计数。结果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 目的探讨用户环境下LSO晶体PET/CT的本底计数测量方法。方法在用户环境条件下,作一个床位的PET/CT空白扫描或利用仪器本身的PET Monitor工具,测试一台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的LSO晶体本底计数。结果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的LSO晶体本底计数率约为(单位:counts/s)net trues:4.7;Randoms:545;Prompts:548;Single Rate:739328;标准差分别为:0.26、2.52、1.53、7656.24,标准差均在各自均值的12%以内,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一个床位6min PET/CT空白扫描,是用户环境下测试LSO晶体PET/CT的本底计数率简单而又适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环境 LSO晶体 PET CT 本底计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柳伟坤 李向东 尹吉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4-1124,共1页
关键词 淋巴瘤 小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病PET/CT误诊为恶性淋巴瘤1例
6
作者 柳伟坤 尹吉林 +2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欣璐 欧阳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59-1859,共1页
关键词 结节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噻米与^(18)F-FDG同时注射对PET/CT诊断泌尿系统及盆腔病变显示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林娟 尹吉林 +5 位作者 赵菁 周文彬 王瑞敏 全江涛 张俊 王欣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954-2957,共4页
目的采取将同时注射法(即注射18F-FDG后即静脉注射呋噻米的方法)与常规分次注射法(即先静脉注射18F-FDG 1.5 h后再静脉注射呋噻米)进行对照,探究两种方法 PET/CT对泌尿系统及盆腔病变显示的影响,总结出达到最佳诊断效能的呋噻米注射方... 目的采取将同时注射法(即注射18F-FDG后即静脉注射呋噻米的方法)与常规分次注射法(即先静脉注射18F-FDG 1.5 h后再静脉注射呋噻米)进行对照,探究两种方法 PET/CT对泌尿系统及盆腔病变显示的影响,总结出达到最佳诊断效能的呋噻米注射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行呋噻米介入的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依据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泌尿系统及盆腔病灶图像上的差异,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两组方法对病变促排有效率均为100%;为达到诊断目的,同时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进行常规、双时项、三时项显像者分别占59.4%、37.5%、3.1%和0、92.1%、7.9%;同时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患者平均检查总时长分别为2.8和4.6 h。两组患者膀胱及周围组织病灶(包括子宫及附件、直肠、输尿管)SUVmax与尿液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静脉注射的方法较常规分次注射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简化检查的流程,减少机位占用、患者检查以及工作人员受放射性照射时间,减少患者CT辐射剂量。18F-FDG与呋噻米同时注射的方法比常规分次注射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和用更大病例样本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噻米 诊断 PET/CT 脱氧葡萄糖 延迟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螺旋CT数据建立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廖穗祥 夏虹 +5 位作者 昌耘冰 张美超 蔡超 王建华 艾福志 尹庆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779-1781,共3页
目的:建立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原始DICOM图像数据,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改良建立的模型导进ANSYS9.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 目的:建立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原始DICOM图像数据,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改良建立的模型导进ANSYS9.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所建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好。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甚至可行结构的任意取舍,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该技术为临床医生对枕颈交界区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对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向东 尹吉林 +3 位作者 全江涛 蔡超 欧阳习 郑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682-1684,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无创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静脉注射对比剂扫描,经三维重建处理,用不同的方式充分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各段,观察管腔狭...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无创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静脉注射对比剂扫描,经三维重建处理,用不同的方式充分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各段,观察管腔狭窄情况,同时评估其管壁钙化情况,其中10例患者同时行介入法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整体形态显示清晰,对冠状动脉近段、中段显示良好,对部分远段血管狭窄尚有不足,对冠状动脉血管钙化的显示最为准确、敏感。结论:正确处理检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对中、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对冠心病的筛选及介入术后疗效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