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赖添顺 林哲婉 +2 位作者 张伟强 钟映玉 郭振辉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2-35,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原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其中死亡组34例、存活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感染部位、病原学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情况等。结果: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感染病灶有1.4(... 目的:分析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原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其中死亡组34例、存活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感染部位、病原学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情况等。结果: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感染病灶有1.4(1.0,3.0)个,病灶主要为肺部、腹腔、泌尿系统;标本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43.7%;39例(65%)患者检出病原菌,其中G^-菌58.3%、真菌41.7%、合并细菌及真菌36.7%、G^+菌5.0%;对G^-菌敏感性≥60%的药物仅有碳氢酶烯类抗生素。两组病灶类型及数量、病原菌类型及数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休克的主要病原菌为高耐药性的G^-菌,且常合并真菌感染,在保证强有力抗G^-菌的同时应重视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老年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老年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日成 俞宙 +2 位作者 赖添顺 邓小玲 郭振辉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老年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AMI合并MODS患者病死率,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同时对预后相关情况、合并器官衰竭、治疗策略等30个因素进行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老年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AMI合并MODS患者病死率,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同时对预后相关情况、合并器官衰竭、治疗策略等30个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并将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病死率为56.0%。是否合并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是否出现心源性休克、是否使用IABP、Killip分级、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需要监护的时间等8个因素死亡组与存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肺部感染为AMI合并MODS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39、12.11及9.20。其中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与心源性休克呈显著正相关(r=0.841,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尤其是出现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出现肺部感染等情况时,患者预后不良。如何防治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改变及肺部感染是改善老年AMI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多器官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疮护理小组在高龄危重症患者压疮预防及护理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肖莎 梁藕香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7-108,共2页
目的:建立压疮护理小组,有效的预防高龄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方法:根据责任制护理排班模式,由科室经过院内外系统培训、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组成压疮小组,对科室的压疮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及效果评价.结果:2011年06月~2013年0... 目的:建立压疮护理小组,有效的预防高龄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方法:根据责任制护理排班模式,由科室经过院内外系统培训、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组成压疮小组,对科室的压疮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及效果评价.结果:2011年06月~2013年02月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结论:压疮护理小组的成立有效地预防了高龄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小组成员积极学习压疮相关的新知识,同时带动其它责任护士自觉学习,整体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护理小组 高龄危重症患者 预防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D评分在评价肝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的应用
4
作者 赖添顺 郭振辉 +3 位作者 孙杰 唐柚青 霍枫 蔡敏捷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评价行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6例患者术前MELD评分,根据术前MELD分值分为A组(<10)、B组(10~20)及C组(>20)3组,并观察各组术前、术后第... 目的:探讨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评价行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6例患者术前MELD评分,根据术前MELD分值分为A组(<10)、B组(10~20)及C组(>20)3组,并观察各组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的营养指标(包括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甘油三脂及胆固醇)变化情况。结果:①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随MELD分值增高其营养不良程度越严重,其中转铁蛋白、胆固醇三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肝移植患者术后第1天,患者营养指标除C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较前增高(P<0.05)外,其他均较术前低,且随MELD分值增高降低程度越严重(P<0.05);③患者营养指标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有升高,而转铁蛋白则降低(P<0.05),且各组各指标均数大多随MELD分值升高逐渐降低,其中前白蛋白、胆固醇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随着其术前MELD分值升高而越差,可见MELD分值系统是评价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MELD 营养 前白蛋白 转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龄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铁水平
5
作者 俞宙 赖添顺 郭振辉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年龄≥90岁的超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CCVD)患者的血清铁水平及血清铁对该人群ICCVD发生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5例,≥90岁的超高龄IC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铁水平,取同期48例年龄≥90岁的超高龄无ICCVD病史者... 目的:观察年龄≥90岁的超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CCVD)患者的血清铁水平及血清铁对该人群ICCVD发生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5例,≥90岁的超高龄IC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铁水平,取同期48例年龄≥90岁的超高龄无ICCVD病史者作对照组,比较ICCVD组及对照组血清铁水平,用ROC曲线,评价血清铁对ICCVD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超高龄患者共123例的总血清铁浓度为(10.09±0.61)μmol/L,ICCVD组、对照组血清铁浓度分别为(11.50±5.85)和(7.67±6.40)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对CHD的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06),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其中,当取血清铁浓度为10.30μmol/L时,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0.51、特异性0.81、You den指数为0.32)结论:年龄≥90岁的超高龄ICCVD患者血清铁水平虽与非ICCVD患者组间有显著差异,但以血清铁水平来判断ICCVD发生率的诊断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龄 老年人 血清铁 心脑血管病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