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 被引量:25
1
作者 唐柚青 郭振辉 +4 位作者 邓青南 孙杰 苏磊 文强 麦悦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CAP)的预后、病原学分布及药敏特点。方法:对43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行定量培养、药敏与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并观察住院28d病死率。结果:本组老年重症...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CAP)的预后、病原学分布及药敏特点。方法:对43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行定量培养、药敏与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并观察住院28d病死率。结果:本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总病死率为47%,其中16例老年重症CAP患者病死率为31%,而HAP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6%。本组老年CAP的致病病原以G-杆菌为主(占70%)和较高的ESBLs分离率(30%)。其中,老年HCAP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比例和混合感染率增加尤其显著。老年HCAP与CAP的G-杆菌ESBLs分离率分别为14%与33%。与非产ESBLs酶菌株组相比,产酶菌株除对亚胺培南外的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增高均非常显著。结论:老年CAP患者存在较高的病死率,其致病病原以G-杆菌为主,且有较高的ESBLs分离率。老年HCAP患者的病死率、致病病原中的耐药菌株比例与ESBLs分离率更高。在抗感染治疗及抗生素选用时应充分考虑病原学的以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老年人 病原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78
2
作者 顾葆春 邢锐 +4 位作者 文强 杨自力 杨春华 麦悦强 吴恒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状况。 方法 :回顾 3年半中住ICU >1 0天的 2 78例病人资料 ,分析各类病种及各种途径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 ,观察开始时间、达到营养目标点时间、并发症等。 结果 :87.1 %的危重病...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状况。 方法 :回顾 3年半中住ICU >1 0天的 2 78例病人资料 ,分析各类病种及各种途径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 ,观察开始时间、达到营养目标点时间、并发症等。 结果 :87.1 %的危重病人可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早期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达到营养目标点时间与营养途径有关。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可以实施 ,并可能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 肠内营养 临床应用 并发症 肠源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_1对脓毒症患者免疫调理的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磊 周殿元 +5 位作者 唐柚青 文强 白涛 孟繁甦 唐丽群 段鹏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其在免疫调理中的合理性。方法46例脓毒症、18例MODS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SSC经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其在免疫调理中的合理性。方法46例脓毒症、18例MODS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SSC经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疗法,进入程序时及治疗结束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IL-6、IL-10含量。结果脓毒症治疗组IL-6、IL-10明显下降,与脓毒症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将仅给予SSC经典治疗的对照组分为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其中存活亚组IL-6、IL-10在后期均下降,与死亡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MODS治疗及对照组治疗前后IL-6、IL-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能够均衡下降脓毒症炎症/抗炎介质的水平,调整脓毒症免疫状态,但对MODS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 免疫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监测及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_1行免疫调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苏磊 孟繁甦 +1 位作者 唐柚青 刘志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分析创伤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行免疫调理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创伤脓毒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经典SSC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 目的分析创伤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行免疫调理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创伤脓毒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经典SSC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胸腺肽α1联合免疫调理治疗。所有患者于实验第1、5、7及28天(或死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以检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状态。于第1和28天(或死亡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IL-10含量,以评估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状态。并于实验第1、5、7及28天(或死亡时)相同时间点观察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第7、28天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第28天的IL-6、IL-10含量与治疗第1天比较显著下降(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治疗前无差异,第5、7、28天时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28天死亡率无差异(P>0.05)。结论部分创伤脓毒症患者存在原发性特异性免疫抑制。所有创伤脓毒症患者早期出现非特异性免疫亢进,后期则表现为免疫抑制。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行免疫调理可促进促炎介质/抗炎介质的免疫紊乱状态趋向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脓毒症 免疫状态 免疫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振辉 邓青南 +3 位作者 孙杰 苏磊 唐柚青 麦悦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988-199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并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后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学及其变化。方法对34例老年重症社区肺炎入院时和及其VAP发生后,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行定量培养...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并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后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学及其变化。方法对34例老年重症社区肺炎入院时和及其VAP发生后,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行定量培养、药物敏感性与ESBLs检测。结果①病原:人院时以G-杆菌为主;VAP发生时,G-杆菌由75%增加到87%,其中,非发酵类细菌病原检出率也由24%上升至37%。ESBLs检出率由32%上升至47%;混合感染和“二重感染”分别由12%、9%上升至59%和35%。②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人院时G^-杆菌菌株,除对亚胺培南无耐药外,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拉氧头孢耐药率在20%~30%;对其余三代头孢和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0%~50%;而VAP时G-杆菌菌株,则出现了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耐药率的高低与入院菌株趋势大致相似,但增加12%~20%;产ESBLs菌株除亚胺培南、含酶抑制剂抗生素、拉氧头孢外,比非产ESBLs菌株耐药率高30%~50%。③病死率53%。结论出境老年重症CAP及其VAP病原均以G-杆菌为主和较高的ESBLs检出率,VAP时非发酵类细菌病原、白色念珠菌比例和ESBLs检出率均大幅增加,老年重症CAP及其VAP在抗感染治疗及抗生素选用时应充分考虑病原学的以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原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晓华 王郑莲 +3 位作者 刘亚楠 徐秋林 苏磊 吴凡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89-1192,1196,共5页
目的研究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取正常人血清、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患者血清、脓毒性休克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VVH-ULI)患者血清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FITC标记的白蛋白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目的研究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取正常人血清、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患者血清、脓毒性休克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VVH-ULI)患者血清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FITC标记的白蛋白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用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检测聚合丝状肌动蛋白(F-actin)形态改变,并检测p38的磷酸化。用p38抑制剂和DMSO预处理内皮细胞,再用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患者血清刺激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通透性及F-actin形态的影响。结果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患者血清处理内皮细胞可使其通透性增高,F-actin重排以及p38磷酸化增加,上述变化可被CVVHULI所抑制。p38抑制剂可以抑制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患者血清所诱导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和F-actin重排。结论 CVVHULI可通过抑制p38活化,进而抑制F-actin重排来降低脓毒性休克所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乌司他丁 内皮细胞通透性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_1对脓毒症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罗锐军 孟繁甦 +1 位作者 李薇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T辅助细胞(Th)极化趋势的影响及对脓毒症免疫调理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ICU就诊的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治...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T辅助细胞(Th)极化趋势的影响及对脓毒症免疫调理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ICU就诊的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治疗组在SSC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胸腺肽α1,并将对照组按照治疗28d时的生存状态进一步分为死亡亚组和存活亚组。于第1天(给药前)和第10天留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亚群,半定量分析其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情况。同期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组。结果治疗组第10天时CD4+T细胞内IFN-γ和IL-4阳性表达率与给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而IFN-γ/IL-4比值与给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第10天时CD4+T细胞内IFN-γ和IL-4阳性表达率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患者中,IFN-γ阳性率在存活亚组呈低水平,且在治疗前后呈下降趋势;在死亡亚组呈高水平,在治疗前后亦呈下降趋势。IL-4阳性率在存活亚组呈下降趋势,在死亡亚组呈上升趋势。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IFN-γ、IL-4比例失衡,调整机体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白细胞介素4 干扰素Ⅱ型 脓毒症 免疫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心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5
8
作者 彭娜 向定成 +1 位作者 苏磊 张亚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4-946,共3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心肌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每组8只。采取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动脉采血及分离左心...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心肌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每组8只。采取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动脉采血及分离左心室心肌,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匀浆上清液中TNF-α、ET-1浓度,并分别观察心肌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cTnⅠ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心肌出现典型变性及超微结构损伤;心肌TNF-α、ET-1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组血清cTnⅠ与心肌TNF-α、ET-1水平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67和0.958,P<0.001)。结论: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心肌TNF-α、ET-1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损伤 内皮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军 刘泽 +2 位作者 孙杰 郭振辉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57-165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13例老年住院患者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分为非脓毒症组(A组)、脓毒症组(B组)、严重脓毒症组(C组)、脓毒症休克组(D组)...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13例老年住院患者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分为非脓毒症组(A组)、脓毒症组(B组)、严重脓毒症组(C组)、脓毒症休克组(D组),另设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个人的PBMC表面HLA-DR分子的表达,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A组及D组患者PBMC表面HLA-DR阳性率与健康体检者相比,A组明显偏高,D组明显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及C组患者HLA-DR阳性率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D组四组之间相比,其PBMC表面HLA-DR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各组HLA-DR阳性率由低至高排序:D组(32.74±13.4)%<C组(61.9±14.29)%<B组(69.99±12.8)%<A组(85.06±15.37)%。结论①非脓毒症老年患者,尽管伴有多器官疾病以及反复或长期住院,其PBMC表面HLA-DR的表达并不降低;②在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老年患者中,HLA-DR的监测不是敏感指标;③HLA-DR的表达明显降低,可作为老年脓毒症休克期患者的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降钙素原与肠道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敏捷 赖添顺 +1 位作者 郭振辉 唐柚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54-225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SAP患者21例为SAP组,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入ICU时行APACHE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收集患者入ICU后3d内的血、痰、尿、引流...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SAP患者21例为SAP组,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入ICU时行APACHE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收集患者入ICU后3d内的血、痰、尿、引流物标本行细菌学检查。检测入ICU时血清PCT及D-乳酸浓度,同时对PCT与肠功能评分、D-乳酸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PCT对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SAP组入ICU的3d内仅2例合并细菌感染。SAP组APACHE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D-乳酸及PCT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1)。PCT与D-乳酸、肠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PCT≥2.25ng/L时预测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价值最好。结论:SAP早期血清PCT即升高,PCT升高与肠道功能障碍(渗透性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降钙素原 肠道功能不全 肠道渗透性 D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潮气量通气对机械通气导致肺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柚青 郭振辉 +4 位作者 邓青南 孙杰 苏磊 陶雪飞 孟繁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809-1811,共3页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对机械通气肺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保护机制。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兔,制作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传统潮气量组及小潮气量组,在造模结束后6h收集VILI的炎症反应标...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对机械通气肺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保护机制。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兔,制作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传统潮气量组及小潮气量组,在造模结束后6h收集VILI的炎症反应标志物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测定肺组织核蛋白核因子-!B(NF-κB)含量,VILI炎症损伤标志物BALF的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以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检测外周血中NF-κB活性。结果:根据参考文献建立VILI兔模型,与正常组相比,小潮气量组的BALF中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κB含量、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及外周血中NF-κB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小潮气量可以降低VILI导致MODS的发生率,可能与小潮气量能够降低NF-κB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多器官功能衰竭 潮气量 NF-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利梅 邓小玲 +3 位作者 刘娟 戴建强 夏虹 尹庆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plate,TARP)手术针对传统术式难于解决的寰枢椎病变,尤其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等疾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术后有时会合并严重低钠血症,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文... 目的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plate,TARP)手术针对传统术式难于解决的寰枢椎病变,尤其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等疾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术后有时会合并严重低钠血症,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文中探讨TARP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合并重度低钠血症(severe hyponatremia,SH)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TARP术后严重低钠血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19例行TAR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程度,分为SH组和非重度低钠血症(non severe hyponatremia,NSH)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例(9.6%)患者术后发生SH,单因素分析发现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气管切开、术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术后消化功能紊乱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与TARP手术患者术后SH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g/L)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ARP手术患者,其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术后消化功能紊乱、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肺部感染为术后发生SH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 重度低钠血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表达率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文强 苏磊 +3 位作者 刘志锋 邱俊铭 郭振辉 霍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HLA-DR抗原 单核细胞 抗原 CD14+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军 张源源 +5 位作者 冯德光 徐丞 熊日成 俞宙 郭振辉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125例住院的老年脓毒症非甲状腺疾病患者按照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讨论公报分为非重症脓毒症组(在后面均简称脓毒症组,n=86...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125例住院的老年脓毒症非甲状腺疾病患者按照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讨论公报分为非重症脓毒症组(在后面均简称脓毒症组,n=86)、重症脓毒症组(n=39),另设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HLA-DR分子的表达,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及脓毒症组比较,重症脓毒症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促甲状腺素(TSH)无显著变化(P>0.05),HLA-DR表达显著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T3、T4、FT3、FT4、TSH水平也明显减低(P<0.05),HLA-DR也显著减低(P<0.05);其中重症脓毒症死亡组(放弃治疗或死亡)T3、T4、FT3、FT4水平及HLA-DR的表达明显低于存活组(转入普通病房)(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随脓毒症病情的加重,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HLA-DR表达的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联合二者可较好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脓毒症 甲状腺激素 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赖添顺 郭振辉 +4 位作者 蔡敏捷 苏磊 霍枫 唐柚青 孙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8期3123-3125,共3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小球滤过功能(GFF)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4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及术后第10天的血清CysC、肌酐(Cr)及尿素氮(BUN)的变化情况,并作两两相关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小球滤过功能(GFF)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4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及术后第10天的血清CysC、肌酐(Cr)及尿素氮(BUN)的变化情况,并作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CysC水平术前已高于正常,而术后第1天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第2天及以后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而Cr、BUN水平术前正常,术后早期升高后下降,到术后第3天Cr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BUN则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围手术期CysC与Cr,CysC与BUN,Cr与BUN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且术后3d内均较术前升高,而第10天CysC与BUN、Cr的相关性较前均下降(r分别为0.56和0.59,P<0.01);而术后BUN与Cr相关系数仍较高,为0.81(P<0.01)。结论:CysC、Cr及BUN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GFF上均有一定的缺点,故应联合CysC、Cr及BUN以更准确地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G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期间 肾小球滤过功能 胱抑素C 肌酐 尿素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繁甦 苏磊 +1 位作者 陶雪飞 唐柚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758-3760,共3页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试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试验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试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试验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药物对照组除了ω3脂肪酸外,其余成分相同。其余仅给予生理盐水肠外注射。在模型复制前5d即开始连续给相应治疗。造模第16小时,无菌操作下取双侧伸趾长肌,一侧放入液氮中保存,另一侧放入孵育液中继续孵育2h,并测定湿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中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结果:各组一侧伸趾长肌湿重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脓毒症组16h点伸趾长肌降解率升高明显(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ω3脂肪酸组大鼠3-MH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结论:脓毒症时存在骨骼肌高分解代谢,ω3脂肪酸可明显降低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骨骼肌 分解代谢 ω3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博 万军 +6 位作者 王显悦 毕生辉 潘志国 于浩 林曦 董文鹏 王晓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EP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强度(0.1、0.5、1.0mT)磁场组,磁场作用时间为24h,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EP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强度(0.1、0.5、1.0mT)磁场组,磁场作用时间为24h,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1.0mT磁场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0.5、1.0mT磁场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0.5、1.0mT磁场组细胞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0.1mT磁场组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恒磁场可以促进大鼠EPCs增殖、迁移、黏附,具有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狭窄发生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弱恒磁场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和年龄对复合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强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复合性损伤后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本院2004~2007年期间ICU收治的78例复合性损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MODS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复合性损伤后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本院2004~2007年期间ICU收治的78例复合性损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MODS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其血浆的TNF-α和IL-6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以及临床指标和MODS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相同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前提下,女性患者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而年龄因素在本组资料中起着边缘性影响(P=0.06)。(2)MODS患者的血浆TNF-α和IL-6平均水平在损伤发生后的动态变化曲线与非MODS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第1周内,相同ISS评分条件下,男性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4),但两周内的平均水平与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14)。结论性别对本组复合性损伤患者MODS的发生作用显著,年龄因素起着边缘性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性损伤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性别 年龄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减压术后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腰穿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春华 白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脑外伤 减压术 急性颅内压升高 腰椎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例6-2 重症中暑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0-482,共3页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症中暑 病例 死亡 医师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