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28
1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9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许俊杰 王智运 邱锋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齿状突骨折 新鲜骨折 钉棒固定 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31
2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7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杨进城 王智运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50-553,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5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陈树金 杨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廊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I:1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寰枢关节 融合器 颈椎压力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8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杨进城 许俊杰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王智运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4-897,共4页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lO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lO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体1例。术前JOA评分7~14分,平均10分。根据病变范围,在气管插管全麻下。4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经口咽入路清除病灶,6例采用经口唇下颌骨劈开入路清除病灶。所有患者均应用异形钛笼重建椎体,5例行颈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固定(C1-C3固定2例,C1~C4固定3例),5例行枕颈钉棒固定(C0~C4固定1例.C0~C5和CO—C6固定各2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观察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8h,出血量500~3000ml,术中椎体病灶清除顺利,脊髓受压解除彻底,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复查X线、CT结果均提示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无钛笼移位、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4分。结论:异形钛笼可重建中上颈椎椎体前柱,联合颈椎后路固定可满意重建颈椎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钛笼 椎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置钉参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夏虹 林宏衡 +4 位作者 许国庆 何小华 尹庆水 王智运 许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明确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寰椎侧块置钉可行性及置钉技术参数。方法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测量,并模拟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测量并获得置钉的技术参数。结果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中线23.2mm... 目的明确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寰椎侧块置钉可行性及置钉技术参数。方法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测量,并模拟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测量并获得置钉的技术参数。结果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中线23.2mm。寰椎后弓与寰椎侧块移行处内侧壁距离中线距离13.2mm。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上关节面前缘6.2mm,距离寰椎中线20.0mm。上位螺钉长21.5mm,于矢状面上成角范围向上1.5°~向下11.6°。寰椎侧块下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下关节面前缘8.9mm长15.2mm最大下倾角为20.7°,距离椎动脉孔内侧壁1.9mm。距中线17.6~23.2mm侧块为JeRP钢板侧块螺钉置入的相对安全区域。结论寰椎侧块置入上下位螺钉具备可行性。置钉点及钉道方向必须根据患者术前的三维CT数据做最终的决定。上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下勿上,下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内勿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寰椎 JEFFERSON骨折 内固定 MIMIC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1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69-972,共4页
目的:分析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原因,探讨提高置钉成功率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因上颈椎外伤、脱位和肿瘤接受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50例,共置入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前CT薄层扫描结果将枢椎椎动脉孔... 目的:分析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原因,探讨提高置钉成功率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因上颈椎外伤、脱位和肿瘤接受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50例,共置入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前CT薄层扫描结果将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Ⅱ、Ⅲ、Ⅳ型;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上倾角,在术后CT片上测量钉道内倾角,并根据CT结果将置钉失误分为两类,A类为钉道偏内指向椎管,B类为钉道偏外指向椎动脉孔。结果:100个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型76个,Ⅲ型10个,Ⅳ型14个。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共发生A类失误8枚(8%),其中Ⅰ型5枚,Ⅲ型1枚,Ⅳ型2枚;B类失误2枚(2%),其中Ⅲ型、Ⅳ型各1枚。Ⅰ型、Ⅲ型、Ⅳ型的置钉失误率分别为6.6%、20%、21.4%。A类失误组的钉道上倾角为14.8°±8.5°,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18.3°±9.7°(P<0.05),B类失误组为17.5°±6.8°,与正确钉道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类失误组的钉道内倾角为21.4°±7.1°,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33.7°±7.3°(P<0.05);B类失误组为44.9°±8.8°,明显大于正确钉道组(P<0.05)。结论:枢椎椎动脉孔的解剖变异是导致置钉失误的客观因素;而术中钉道内倾角和上倾角偏小是引起置钉失误的最常见原因。术前应根据CT扫描结果充分掌握枢椎椎动脉孔的特点,结合"宁上勿下,宁内勿外"的原则,合理把握钉道方向,以提高置钉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置钉失误 椎动脉孔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