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3.0.15.6ram(9.3510010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0.46510010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510010130),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2.3±2.1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经口咽入路 复位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艾福志 吴增晖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同期我院影像数据库中55例无枕颈畸形患者上颈椎CT资料作为对照。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寰椎侧块的前高Ha、后高Hp、外侧高度Ho、内侧高度Hi、侧块的矢径A和横径B,观察并测量硬腭后缘投影点到寰椎侧块下缘的高度d等参数。并以寰椎侧块中下1/3的水平线与内中1/3垂线的交点作为侧块螺钉的模拟进钉点,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寻找最合适的钉道方向,测量钉道的外倾角α和上倾角β,螺钉理论钉道长度L等。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脱位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实际外倾角α2和上倾角β2,螺钉长度L2等,并与影像学测量数据对比。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测量术前、术后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结果:寰枕融合组寰椎切面的形态与对照组形状相似,测量寰椎侧块的横径为14.5±3.4mm,纵径为19.3±2.6mm,均小于对照组(P〈0.05)。侧块前、后、外、内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后高差别尤为明显(P〈0.05)。寰枕融合组的硬腭投影点明显偏下,投影点与侧块下缘的距离均值为4.7±1.7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6±2.4mm(P〈0.05)。该组病例手术顺利,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110枚,其中2枚螺钉偏外指向椎动脉孔,3枚螺钉偏内部分穿破侧块内侧缘,并呈切线进入椎管内,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其余均位于侧块内。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8.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至15.9±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6.0±0.8分。脑干脊髓角由术前127°±11°改善至156°±14°(P〈0.05)。结论:经口咽前路侧块螺钉技术用于合并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症是可行的,采用该技术的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治疗颅底凹陷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融合 颅底凹陷症 寰椎侧块螺钉 经口咽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窥镜下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扁平颅底及脊髓空洞1例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建华 徐夏 +4 位作者 王国良 夏虹 尹庆水 张东升 李洪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9-1052,共4页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指因颅颈交界区病变或者发育畸形,高位颈椎向上移位或者直接陷入枕骨大孔,导致脑干腹侧受压,从而引起~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形成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齿状突切除术 鼻内窥镜下 脊髓空洞 扁平颅底 颅颈交界区病变 治疗 颅底陷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与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建华 尹庆水 +4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8-582,共5页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的50例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观察组),行颅骨正侧位摄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的50例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观察组),行颅骨正侧位摄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统计其中寰枕融合、C2-3融合、寰椎侧块楔形变、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的例数。并从医院数据库调用相同年龄性别分布的50例正常人的头颅影像数据作为对照。测量两组人群的枕骨斜坡角(α)、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距离(a)、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的距离(b)、硬颚后缘投影点距离寰椎侧块下缘的距离(h)、颈脊髓脑干角(β)等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50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40例(80%)合并寰枕融合(C0-1),28例(56%)合并C2-3融合(其中1例为C2-3-4)融合,20例同时合并C0-1、C2-3融合(40%),49例合并寰椎侧块楔形变。观察组α平均131°±11°,对照组平均13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a、b、h及β值分别为-8.6±3.7mm、-5.1±2.3mm、4.8±1.8mm及129°±15°,对照组分别为6.9±2.9mm、9.6±3.7mm、17.7±2.3mm及156°±1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可以导致枢椎齿状突高位,这可能是形成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基础;寰椎侧块楔形变及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可造成的寰枢关节结构性不稳;C0-1和/或C2-3融合导致C1/2之间的应力集中和寰枢关节的运动负荷增加,这可能是引发寰枢椎脱位的另一重要解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先天性寰枕融合 颈椎2—3融合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CT造影 经口咽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 Ⅲ代TARP钢板 个性化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的枕寰枢置钉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艾福志 尹庆水 +2 位作者 夏虹 张宇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9-785,共7页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Ⅲ,TARP-Ⅲ)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有颈部不适和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等高位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脊髓腹侧受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5例,D级25例。ASIA运动评分为42~96分,平均77.2±14.4分。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13例复杂病例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枕寰枢螺钉的选择主要采用四种方法:A,C0/C1融合者(存在先天性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B,C0/C1未融合者(C1侧块完整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C,无颅底凹陷且枢椎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D,存在颅底凹陷或虽无颅底凹陷但枢椎椎弓根发育狭小或存在椎动脉高跨等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本组颅底凹陷症患者TARP-Ⅲ内固定时采用AC或AD的螺钉组合,寰枢椎脱位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患者采用BC或BD的螺钉组合,从而形成TARP固定的4种螺钉组合方式:AC、AD、BC或BD。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颈部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术后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术后25例ASIA分级D级患者中的8例改善至E级,其余17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7~100分(96.4±4.2分);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30例计120枚螺钉(包括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30枚,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16枚和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44枚)均位置理想。结论:不同的颅脊交界疾患病例行经口入路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螺钉固定方法,通过枕寰枢螺钉的多种组合方式,可达到使TARP坚强固定寰枢关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脊交界疾患 寰枢关节 经口手术 置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陷入型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
7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4-766,共3页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一种发生于颅颈交界区域的少见病和疑难病。临床上,颅底凹陷症以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陷入枕骨大孔最为多见,而寰椎陷入型的颅底凹陷症比较罕见。我们收治1例儿童寰椎陷入型颅底凹陷症患者,报道...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一种发生于颅颈交界区域的少见病和疑难病。临床上,颅底凹陷症以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陷入枕骨大孔最为多见,而寰椎陷入型的颅底凹陷症比较罕见。我们收治1例儿童寰椎陷入型颅底凹陷症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椎 颅颈交界区 颅底陷入症 寰枢椎脱位 枢椎齿状突 疑难病 少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弓根置钉植入的新型3D打印导板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昊 胡亚威 +8 位作者 刘阳 王建华 李学仕 马立敏 周建华 菅新民 陈少初 张弦 卢学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 目的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的特异性反向模板,3D打印出颈椎的导航模块,保证进钉通道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个体化的3D导板技术,6例标本植入84枚钉,X线片和CT图像评价术前设计的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和宽度与术后实际符合程度。结果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印的个体化3D导板与颈椎椎板吻合程度高度一致,可以控制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采用此导板植入的84枚螺钉中,79枚螺钉位于椎体内,5例穿破椎弓根外出骨皮质,无椎板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符合率达到100%,椎弓根钉进入的宽度符合率达到94.05%。结论新型3D打印导板使颈椎椎弓根植入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良好的可控性,并且提高了颈椎椎弓根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进钉通道 3D打印 导航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