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中暑转化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3
1
作者 苏磊 童华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重症中暑救治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发病机制不清楚、基于外在表现的临床分型过于简单化且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和预后无内在联系、分层诊断和预后预测指标缺失、针对性治疗规范指导缺乏等,以致重症中暑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本研究团队于200... 重症中暑救治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发病机制不清楚、基于外在表现的临床分型过于简单化且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和预后无内在联系、分层诊断和预后预测指标缺失、针对性治疗规范指导缺乏等,以致重症中暑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本研究团队于2002年开始进行中暑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探讨重症中暑脏器损伤规律的基础上,将重症医学理论体系和救治技术运用于重症中暑救治,以转化医学理念展开了重症中暑脏器损伤机制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重症中暑救治关键性技术,这些技术在全国30家医院进行了推广,提高了重症中暑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转化医学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4 位作者 张兴钦 万鹏 唐柚青 唐丽群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热应激障碍 肠系膜 淋巴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肠淋巴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4 位作者 张兴钦 安晓庆 万鹏 唐柚青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1-79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检测ECV-340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暴露后大鼠肠淋巴可诱导ECV-340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增加(P<0.05),且此诱导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重症中暑肠淋巴诱导后,ECV-340细胞ICAM-1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显著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和血管内皮构成了重症中暑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发病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淋巴 内皮 血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3 位作者 旋学智 陆杰富 唐柚青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热应激对照(HSS)组、热应激对照肠系膜淋巴管结扎(HSS-LDL)组、重症中暑(SHS)组和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管结扎(SHS-LDL)组。...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热应激对照(HSS)组、热应激对照肠系膜淋巴管结扎(HSS-LDL)组、重症中暑(SHS)组和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管结扎(SHS-LDL)组。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重症中暑发生时采集外周血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同时对肺脏和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S组、HSS-LDL组大鼠凝血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而SHS组大鼠PT和APTT均明显延长(P<0.05),血小板(PLT)计数明显下降(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SHS-LDL组大鼠所有凝血指标呈现部分恢复趋势(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提示SHS组大鼠肺脏和肾脏呈现严重出血、淤血等病理损害,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部分缓解了脏器组织的出血性病理损害。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可能是造成重症中暑全身和脏器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部分缓解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肠系膜淋巴管 凝血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oclot分析仪在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62-2565,共4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2例,非显性DIC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中心体温、住院时间之间无差异,ICU住院时间、DIC症状、预后、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ACT、CR与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ACT、ACT联合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性为69.2%,敏感性为90.3%,当ACT联合CR后,敏感性上升至80.2%,特异性为93.5%。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对重症中暑DIC作出快速诊断,成为临床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潘志国 耿焱 +1 位作者 刘云松 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中暑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临床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40例重症中暑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 目的:研究重症中暑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临床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40例重症中暑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异,评价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死亡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52.9±10.8)%,比存活组(73.7±11.0)%明显减少(P<0.001)。CD14+/HLA-DR表达率对死亡判断的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967,在最佳诊断界点为54.83%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0%。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判断重症中暑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CD14+/HLA-DR≤54.83%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HLA-DR抗原 CD14+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在重症中暑小鼠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莉 古正涛 +1 位作者 刘志锋 苏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表达异常对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价值。文中通过制备热打击中暑动物模型,探讨重症中暑脑组织和血清中UCH-L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 目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表达异常对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价值。文中通过制备热打击中暑动物模型,探讨重症中暑脑组织和血清中UCH-L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热打击组,对照组始终置于常温(25.0±0.5)℃,相对湿度(35±5)%环境下,热打击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舱内温度(35.5±0.5)℃,相对湿度(60±5)%,记录小鼠直肠温度(Tc),当热打击小鼠Tc达42℃移置(25.0±0.5)℃、(35±5)%相对湿度环境下,复温分为0、6、12、24 h 4个时间点;分离中暑动物脑组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行脑组织神经元神经病理损伤评分;ELISA法检测中暑动物血清及脑组织中UCH-L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中暑动物脑组织中UCH-L1表达水平。结果小鼠经热打击后,随着复温时间延长(6、12、24 h),神经元肿胀、排列紊乱,细胞皱缩,核固缩深染细胞数不断增多,神经病理损伤评分明显增高,分别为(2.78±0.71)、(3.21±0.56)和(3.36±0.63)分,与对照组的(0.43±0.10)分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LISA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UCH-L1水平,发现随着复温时间延长其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热打击后脑组织中UCH-L1表达逐渐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热打击组脑组织中UCH-L1表达逐渐增多,表现为神经元细胞质中淡棕色染色逐渐增强。结论重症中暑导致的脑损伤呈时间依赖性加重,血清及脑组织中UCH-L1表达异常增高可作为重症中暑脑损伤程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热打击 UCH-L1 脑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莫泽珣 陈蕊 +9 位作者 肖飞 熊日成 董家辉 王玲玲 孙照琨 严启滔 袁进 孙杰 俞宙 郭振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857-3860,共4页
目的:监测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评估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情况。方法:对48例老年重症患者用药48 h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回顾并统计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以及CRRT治疗情况。结果:CRRT组平均... 目的:监测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评估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情况。方法:对48例老年重症患者用药48 h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回顾并统计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以及CRRT治疗情况。结果:CRRT组平均血药浓度为(21.34±10.74)mg/L,非CRRT组平均血药浓度为(29.01±9.16)mg/L(t=2.66,P=0.01),CRRT组与非CRRT组达到推荐血药浓度范围的患者均为16.67%,CRRT组与非CRRT组中分别有37.50%和4.17%的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小于15 mg/L,谷浓度超过20 mg/L的患者分别占45.83%和79.17%(χ2=9.56,P=0.03)。CRRT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白蛋白水平无相关关系,但是非CRRT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普遍偏高,低蛋白血症可延长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半衰期。CRRT治疗可有效清除患者万古霉素,对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老年重症患者行血药浓度检测有助于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症患者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检测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预防重症中暑早期肠黏膜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曹才文 何旋 +3 位作者 李莉 古正涛 潘志国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中暑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2℃热打击组、低剂量(5000U/kg)UTI组及高剂量(10 000U/kg)UTI组,每组6只。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浆炎症因子...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中暑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2℃热打击组、低剂量(5000U/kg)UTI组及高剂量(10 000U/kg)UTI组,每组6只。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浆炎症因子水平、肠道细菌移位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采用KaplanMier法和Log-R 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与热打击组比较,U TI组小肠黏膜绒毛水肿、坏死和脱落现象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减少,血浆DAO活性及D-乳酸浓度也明显降低,尤其是大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UTI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χ2=43.27,P=0.000)。结论 UTI对重症中暑早期肠黏膜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肠黏膜屏障 乌司他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防治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63
10
作者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83-885,共3页
传统对于重症中暑的定义与分型更多基于中暑的外在表现,而对发病机制和本质特征的反映不明显。本文介绍对重症中暑本质的再认识,以及第一关键点理论和第二关键点假说等,并结合国内外同期学术进展对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进行探... 传统对于重症中暑的定义与分型更多基于中暑的外在表现,而对发病机制和本质特征的反映不明显。本文介绍对重症中暑本质的再认识,以及第一关键点理论和第二关键点假说等,并结合国内外同期学术进展对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进行探讨与回顾,以期将重症中暑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创立有影响力的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多器官功能衰竭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周耿标 徐秋林 +3 位作者 刘亚楠 王郑莲 郭晓华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77-1282,共6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重症中暑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组、重症中暑模型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前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给药组及造模后生理盐水组。正常组小鼠置...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重症中暑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组、重症中暑模型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前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给药组及造模后生理盐水组。正常组小鼠置于(22±1)℃的环境中,其余各组小鼠置于加温舱(温度37℃、湿度60%)持续加温,两给药组分别于造模前、后10 min腹腔注射UTI 5×104U/kg,而两生理盐水组则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加热期间前1.5 h每隔30 min用水银温度计人工测定肛温(Tc)1次,之后每隔15 min测1次肛温,待Tc达42.7℃(以此作为重症中暑开始的标志)后撤离高温舱,转移至常温中复温6 h。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含量、肺湿/干比(W/D)、肺含水量、肺血管通透性(伊文思蓝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症中暑模型组及造模前、后生理盐水组肺部损伤严重,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肺W/D比值、肺含水量、BALF中蛋白含量及肺血管通透性均显著增加(P<0.0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造模后给药组与重症中暑模型组及造模前、后生理盐水组相比,其肺部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肺W/D值、肺含水量、BALF中蛋白含量及肺血管通透性显著降低,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造模前给药组小鼠Tc≥42.7℃的时间较其它热打击组明显延长,但上述肺损伤指标却未见明显改善。结论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所致肺水肿与炎性渗出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对抗重症中暑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支气管肺泡灌洗 伊文氏蓝 肺湿干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吉晶晶 李俊 +3 位作者 李慧 孙学刚 苏磊 刘志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所致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Sham+NS组)、常温+乌司他丁组(Sham+UTI组)、热打击+生理盐水组(HS+NS组)、热打击+乌司他丁...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所致小鼠心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Sham+NS组)、常温+乌司他丁组(Sham+UTI组)、热打击+生理盐水组(HS+NS组)、热打击+乌司他丁组(HS+UTI组)4组,每组5只。在热打击开始前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0~5U/kg进行预处理。常温两组置于环境温度23.0±0.5℃条件下,热打击两组置于高温气候动物培养箱(温度36.5±0.5℃,湿度65.0%±2.0%)内,以直肠温度(T_r)达42℃作为重症中暑标准。达中暑标准后,移至常温(23.0±0.5℃)进行自然降温处理,降温6h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分离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p38及磷酸化p38(p-p38)含量。结果在中暑热打击组中,HS+UTI组小鼠体温达42℃的时间较HS+NS组明显延长(P=0.044)。与Sham+NS组相比,HS+UTI组与HS+NS组动物心输出量(CO)均明显下降(P=0.017),炎症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01),p-p38/p38比值升高(P<0.001),而HS+UTI组CO下降程度明显低于HS+NS组(P=0.030),对应的炎症损伤评分(P<0.001)及p-p38/p38比值(P=0.001)也均明显低于HS+NS组。结论重症中暑热打击可导致小鼠心肌炎性损伤和心功能障碍,而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小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p38水平,减轻心肌组织炎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乌司他丁 心功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怿 罗家劲 +3 位作者 江东新 林幼萍 童华生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重症中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n=8)。比较两组中暑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等基...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重症中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n=8)。比较两组中暑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等基线情况的差异,以及入院后第0、3、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urray评分和氧合指数的差别,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与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炎症介质的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天,乌司他丁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urray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BALF及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和IL-6浓度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肺泡巨噬细胞TREM-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或P<0.05)。乌司他丁组重症中暑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或P<0.05),但28d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调控重症中暑肺泡巨噬细胞的炎症分泌活性及TRE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中暑大鼠肾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彭娜 耿焱 +4 位作者 张爽 唐柚青 文强 刘云松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HS)大鼠肾脏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中暑组(HS组,n=18)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n=18)。HS组及UTI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复制HS模型,以大鼠收缩压峰值...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HS)大鼠肾脏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中暑组(HS组,n=18)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n=18)。HS组及UTI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复制HS模型,以大鼠收缩压峰值开始下降为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置于23.0±0.2℃室温下。UTI组于制模前腹腔注射UTI 10万U/kg,每12h重复给药,其余两组大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0,6,24h时点采血并处死大鼠,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比色法检测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等氧化应激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造模24h后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及UTI组大鼠肾组织MDA含量于模型复制成功后0h显著升高(P<0.05),6h及24h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TI组各时间点肾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S组(P<0.05)。HS组大鼠肾组织SOD和GPx活性于模型复制后6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T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与HS组比较,UTI组6h及24h血清Cr、BUN水平下降(P<0.05),中暑后24h肾脏的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重症中暑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热应激障碍 氧化性应激 中暑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Ks家族在中暑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亚楠 徐秋林 +6 位作者 郭晓华 周耿标 王郑莲 童华生 陆杰富 邱俊铭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化对热打击致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重症中暑小鼠模型,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损伤情况。二次磁珠分选法分离乳鼠PMVECs,TUNEL染色检测PMVECs凋亡情况,Weste... 目的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化对热打击致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重症中暑小鼠模型,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损伤情况。二次磁珠分选法分离乳鼠PMVECs,TUNEL染色检测PMVECs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打击恢复期(0、2、6h)MAPKs家族活化情况。通过检测单层内皮细胞跨膜电阻(TEER)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值观察不同热打击温度对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同时使用MAPKs家族抑制剂检测热打击对单层细胞通透性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在重症中暑小鼠恢复期肺组织中可观察到PMVECs发生凋亡。TUNEL染色发现随着恢复期时间的延长,PMVECs凋亡数目增多,热打击可使PMVECs MAPKs家族活化且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给予p38活化抑制剂SB203580及ERK活化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细胞通透性增加,凋亡数目增多,而给予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后细胞则出现相反的变化。结论重症中暑小鼠PMVECs可发生凋亡,p38及ERK起着抗凋亡的作用,JNK起着促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类 细胞凋亡 细胞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型与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耿焱 苏磊 +3 位作者 彭娜 刘云松 钟声健 张春宝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目的比较劳力型热射病(EHS)与经典型热射病(CHS)大鼠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为探索EHS高死亡率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HS组(n=32)、CHS组(n=32)、劳力型对照(S-EHS)组(n=8)和经典型对照(S-CHS)组(... 目的比较劳力型热射病(EHS)与经典型热射病(CHS)大鼠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为探索EHS高死亡率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HS组(n=32)、CHS组(n=32)、劳力型对照(S-EHS)组(n=8)和经典型对照(S-CHS)组(n=8)。对照组大鼠置于温度23℃,湿度55%±5%环境中;EHS组和CHS组大鼠置于模拟热气候动物舱内,舱内温度39℃,相对湿度65%;EHS组和S-EHS组大鼠给予跑台运动处理,跑步速度设置为15m/min,坡度为0,每8min休息2min。监测大鼠直肠温度、收缩压、脉率,对比不同类型热射病大鼠热应激反应的差异,以收缩压从峰值开始下降作为热射病的开始,之后将大鼠移至常温复温。分别在热射病恢复期0、6、24和72h处死大鼠(每个时间段8只大鼠),分离肺脏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CHS组大鼠比较,EHS组大鼠热射病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1),且诱发热射病所需的热负荷显著减少(P<0.001),两组大鼠热射病发生时的直肠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大鼠均出现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出血,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肺泡结构模糊不清,经过72h恢复,幸存大鼠肺损伤显著缓解。恢复期0h时,两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恢复期6h和24h,EHS组病理评分显著高于CHS组(P<0.01);经过72h的恢复,两组幸存大鼠的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类型热射病大鼠的肺损伤程度在中暑的起始阶段无显著差异,但EHS大鼠肺损伤进展更迅速,考虑EHS的高死亡率可能与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运动 肺损伤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恢复期体温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亚楠 耿焱 +3 位作者 付炜 彭娜 古正涛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8-821,共4页
目的构建经典型热射病(HS)大鼠模型,观察恢复期核心体温的调节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HS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0)。HS组大鼠予39℃热打击,监测核心体温及动脉收缩压(SBP)变化,达到HS诊断标准后... 目的构建经典型热射病(HS)大鼠模型,观察恢复期核心体温的调节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HS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0)。HS组大鼠予39℃热打击,监测核心体温及动脉收缩压(SBP)变化,达到HS诊断标准后结束热打击,观察72h恢复期核心体温的变化特征及生存情况,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HS组大鼠在热打击后恢复期表现为双相式变化,即发生低体温和迟发性高热。单因素分析显示,HS大鼠最高核心体温、最低核心体温均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S大鼠最高核心体温(P=0.000,HR=102.386)、恢复期最低核心体温(P=0.001,HR=0.134)为影响HS大鼠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鼠达到HS时核心体温越高,其发生低体温的程度越深,预后越差。热应激期和恢复期核心体温水平可作为HS大鼠预后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体温调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p38MAPK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娜 向定成 +1 位作者 罗国新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0-162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心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脓毒症组(C组),小剂量UTI组(D组)和大剂量UTI组(E组),8只/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心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脓毒症组(C组),小剂量UTI组(D组)和大剂量UTI组(E组),8只/组。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24h后行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并分离左心室心肌,免疫印迹法检测p-p38MAPK、p38 MAPK表达。结果造模24 h后,A、B、C、D和E组大鼠左室EF值(%)分别为77.13±3.76,76.88±3.64,56.13±4.16,55.00±3.12,66.50±3.46,FS(%)分别为43.50±3.70,44.00±3.38,28.13±1.81,26.13±2.70,38.00±2.07。与B组相比,C、D和E组的EF和FS均显著降低(P=0.000,0.000和0.002),但E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C和D组(P=0.000和0.000),D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1和0.166);各组大鼠心肌P-p38/p38MAK相对表达率比值分别为0.34±0.15,0.28±0.15,0.79±0.12,0.75±0.12,0.29±0.07。与B组比较,C组、D组p-p38/p38MAPK比值明显升高(P=0.001),C组与D组升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682),E组较C组显著下降(P=0.001),与B组比无显著差异(P=0.972)。结论大剂量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p38MAPK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功能 心脏彩超 乌司他丁 蛋白激酶p38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对中暑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耿焱 彭娜 +4 位作者 童华生 潘志国 刘云松 马强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加热正常对照组(Sham组)、中暑组(HS组)、中暑加谷氨酰胺处理组(HS+GLN组)和中暑加槲皮素处理组(HS+QU组),每组16只。Sham组大鼠置于温度23℃...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加热正常对照组(Sham组)、中暑组(HS组)、中暑加谷氨酰胺处理组(HS+GLN组)和中暑加槲皮素处理组(HS+QU组),每组16只。Sham组大鼠置于温度23℃,湿度55%±5%环境中,其余3组大鼠置于模拟热气候动物舱(舱内温度39℃,相对湿度65%)内。监测大鼠直肠温度、收缩压和脉率,比较各组大鼠热应激反应的差异。以收缩压从峰值开始下降作为中暑的开始,之后将大鼠移至常温复温。分别在中暑恢复期0h和6h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8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后分离肺脏组织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BALF中的IL-1β、TNF-α和IL-6浓度,以及肺组织匀浆中的HSP70浓度。结果与HS组和HS+QU大鼠比较,HS+GLN组大鼠承受更多的热负荷后才发生HS(P<0.001),起病后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01)。与Sham组比较,HS组大鼠肺组织匀浆HSP70浓度呈时间依赖性升高(P<0.001);HS+GLN组HSP70浓度在各个时点与HS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1),而HS+QU组的HSP70表达则受到明显抑制时点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HS组和HS+GLN组(P<0.001)。与HS组和HS+QU组比较,HS+GLN组大鼠BALF中的IL-1β、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P<0.001),病理结果显示其肺损伤更轻(P<0.001),而HS+QU组则相反。结论 HSP70具有保护HS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大鼠热耐受能力和抑制HS大鼠肺部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志国 邵玉 +2 位作者 耿焱 陈镜合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细胞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剂量(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U/ml)乌司他丁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HU...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细胞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剂量(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U/ml)乌司他丁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HUEVC细胞增殖的影响。另将HUVEC分为对照组、43℃热打击组及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采用ELISA法测定乌司他丁对热打击条件下HUVEC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HUVEC细胞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后即刻(0h),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IL-6、TNF-α的释放较对照组及43℃热打击组明显降低(P<0.05);6h时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IL-6、TNF-α的释放较43℃热打击组仍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的HUEVC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但可抑制细胞IL-6和TNF-α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中暑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