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良性肿瘤或类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景发 刘少喻 +2 位作者 徐国洲 刘坚 时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167-168,共2页
脊柱良性肿瘤或类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刘景发,刘少喻,徐国洲,刘坚,时伟我院自1975年以来收治了脊柱原发性骨肿瘤或类肿瘤共9例,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8~4... 脊柱良性肿瘤或类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刘景发,刘少喻,徐国洲,刘坚,时伟我院自1975年以来收治了脊柱原发性骨肿瘤或类肿瘤共9例,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8~48岁,平均27.1岁。病变部位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类肿瘤样病变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亮 夏虹 +6 位作者 尹庆水 艾福志 王建华 潘刚明 王新宇 马丽敏 陈育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2例伴Arnold-Chiari畸形,7例伴寰枢椎脱位,1例伴寰枕融合畸形,2例伴颈椎病,1例伴Klippel-Feil综合征。均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JOA评分3-15分,ASIA分级B级4例,C级8例,D级20例。术前脑干脊髓角103.4°-137.5°,平均123.3°±6.4°,脊髓空洞体积0.10-15.10cm3。均采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TARP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脑干脊髓角改变情况,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脊髓空洞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感,2例患者诉咽喉部不适感,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拆除内固定行后路寰枕融合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2-25个月,平均15个月,脑干脊髓角恢复至145.6°-165.3°,平均161.3°±5.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到10-16分,平均13.8±1.8分,平均改善率为58.1%;15例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30例脊髓空洞体积缩小或消失,1例脊髓空洞无改变,1例脊髓空洞变大。随访期间内固定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不仅能使齿状突获得解剖复位,解除脊髓压迫,还可使脊髓空洞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脊髓空洞症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 内固定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蒲志超 马向阳 +5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吴增晖 尹庆水 艾福志 王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 目的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40例行钛网支撑体植骨,35例行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均行椎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9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C2~7Cobb角、D值评价颈椎的曲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评价支撑体融合沉降情况,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前D值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6、9个月融合节段前后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6、9个月沉降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组明显存在早期沉陷,影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结论 n-HA/PA66颈椎支撑体相对于钛网支撑植骨具有提高融合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撑体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钛网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颈椎支撑体 前路植骨融合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枕骨髁螺钉置钉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宏衡 夏虹 +2 位作者 许俊杰 许国庆 何小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咽入路枕骨髁置钉的可行性及置钉的技术参数。方法: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共80个枕骨髁的CT数据(层厚1mm)进行三维重建。女17例,男23例,年龄19~63岁,平均38.7岁;均无上颈椎手术史;CT扫描证实上颈椎结构...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咽入路枕骨髁置钉的可行性及置钉的技术参数。方法: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共80个枕骨髁的CT数据(层厚1mm)进行三维重建。女17例,男23例,年龄19~63岁,平均38.7岁;均无上颈椎手术史;CT扫描证实上颈椎结构完整,无上颈椎解剖畸形、感染、肿瘤、骨折。于枕骨髁的前方选定3个进钉点(中间点、内侧点、外侧点),中间进钉点位于寰椎侧块中线与枕骨大孔前缘水平线相交处,中间进钉点向两侧旁开5mm作为外侧进钉点及内侧进钉点。分别于各个进钉点模拟置入直径3.5mm枕骨髁螺钉。螺钉尾端位于枕骨髁与枕骨大孔连接处水平。比较各个进钉点间置钉成功率、螺钉长度及外倾角的安全范围。对于临床上具备可行性的进钉点,间隔1°调整进钉角度,比较不同角度置钉时置钉成功率的变化。结果:外侧进钉点置钉成功率为100%,螺钉长度为13.5~21.6mm,钉道外倾角度最小值为-19.5°~5.6°,最大值为-8.1°~24.9°;中间进钉点分别为88.6%,16.3~24.2mm,-4.1°~29.7°,12.6°~34.2°;内侧进钉点分别为72.5%,20.4~27.0mm,16.3°~40.3°,27.2°~44.8°;3个进钉点之间在置钉成功率、螺钉长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间及外侧进钉点具备临床可行性,但没有固定的外倾角度可以满足所有螺钉安全置入,其中中间进钉点螺钉外倾20°达到最大的置钉成功率68.75%,而外侧进钉点平行矢状面置钉时达到最大置钉成功率80%。结论:经口咽前路枕骨髁置钉具备可行性,中间及外侧进钉点明显优于内侧进钉点,进钉点及钉道方向必须根据患者术前三维CT数据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髁 螺钉固定 经口咽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imics测量脊髓容积 被引量:7
5
作者 邱锋 马向阳 杨进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3-1045,共3页
脊髓是含水分丰富的柔软组织.对外来机械压力及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差,脊髓一旦受到压迫或者牵拉,可引起截瘫等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如何准确评价脊髓的损伤程度,评估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把握术中撑开、加压情况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 脊髓是含水分丰富的柔软组织.对外来机械压力及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差,脊髓一旦受到压迫或者牵拉,可引起截瘫等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如何准确评价脊髓的损伤程度,评估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把握术中撑开、加压情况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一个难点。测量脊髓容积可了解脊髓可存储空间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ICS 脊髓 容积 测量 耐受能力 缺血缺氧 机械压力 损伤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宾宾 杨进城 +1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5-1120,共6页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erl...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erl技术)、钉板系统以及钉棒系统,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及不足。钉棒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文章就常见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演进、特点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后路内固定 螺钉固定 侧块螺钉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詹翼 吴增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54-2055,共2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不稳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需要进行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牵拉,易导致术后慢性腰痛等。脊柱椎间融合技术由于其具有脊柱生理弧度恢复好.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极外侧 腰椎融合术 椎间融合技术 手术方法 腰椎退变 慢性腰痛 生理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封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润泉 张德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0-61,共2页
对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复发者,采用以骶管封闭为主的保守治疗,取得69.5%的优良率。总结了管封闭治疗的应适症及操作要点。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骶管 封闭 封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抑制骨肉瘤术后复发和转移
9
作者 李明松 吴增晖 +3 位作者 潘德寿 黄建翔 赖卓胜 袁爱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骨肉瘤 手术后 复发 树突状细胞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肿瘤“弹性活动式人工椎体”替代术1例报告
10
作者 徐国洲 刘景发 +2 位作者 侯之启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6-77,共2页
颈椎肿瘤“弹性活动式人工椎体”替代术1例报告徐国洲①刘景发①侯之启①原林②钟世镇②脊柱肿瘤病灶清除后,脊柱前柱的重建是临床一大难题,研制性能良好的人工椎体是目前医学工程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借鉴以往固定式人工椎体、可调... 颈椎肿瘤“弹性活动式人工椎体”替代术1例报告徐国洲①刘景发①侯之启①原林②钟世镇②脊柱肿瘤病灶清除后,脊柱前柱的重建是临床一大难题,研制性能良好的人工椎体是目前医学工程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借鉴以往固定式人工椎体、可调式人工椎体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脊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肿瘤 椎体切除 人工椎体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关节间撑开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蓝思彬 段明阳 +3 位作者 许俊杰 张清顺 易红蕾 吴增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6-238,共3页
颅底凹陷症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枕颈交界区常见的畸形,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手术是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是充分的减压及可靠的内固定。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后路枕骨扩大减压术,但是通常造成脊髓压迫的是来自前方的齿状... 颅底凹陷症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枕颈交界区常见的畸形,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手术是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是充分的减压及可靠的内固定。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后路枕骨扩大减压术,但是通常造成脊髓压迫的是来自前方的齿状突,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欠佳,多数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一些学者尝试从前路将寰椎前弓及齿状突切除,手术风险较大、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为颅底凹陷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重点介绍寰枢关节间撑开技术在颅底凹陷症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手术治疗 颅底凹陷症 寰枢关节 撑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神经功能损害 齿状突切除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12
作者 蓝思彬 吴增晖 +5 位作者 许俊杰 易红蕾 张清顺 段明阳 陈恩良 杨善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资料,共21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3例;年龄57.0±13.3岁(45~77岁),随访时间18.0±5.0个月(12~29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3d在轴位MRI上测量轴位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anal,APDC);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并计算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末次随访时应用CT评估融合率及融合器塌陷率。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9±1.7分、1.7±0.7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1±2.1分、1.4±0.7分,ODI分别为(42.6±24.8)%、(12.1±4.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d的APDC分别为11.2±3.8mm、12.7±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DH分别为7.2±1.2mm、10.2±1.4mm,FH分别为17.3±2.9mm、20.0±1.7mm,SP分别为(16.4±7.0)%、(6.1±6.6)%,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3个月内缓解。2例患者出现融合器塌陷,无明显不适。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及椎管间接减压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路椎间融合 微创 腰椎滑脱症 间接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上颈椎结核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2 位作者 杨进城 杨敏 邹小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 :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 目的 :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1例,寰枢椎结核6例,寰椎并寰枕关节结核2例,病灶均破坏累及寰枕关节或寰枢椎侧块,均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病灶周围脓肿形成。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VAS评分评价枕颈部疼痛症状,寰齿间隙(ADI)评价复位情况,定时随访并复查X线片、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其中行枕颈融合11例,寰枢椎融合7例,C1~C3融合1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2±7.2个月(24~48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CT显示椎前脓肿消失、寰枢椎复位良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7例术后3个月实现后路骨性融合或前路骨缺损部植骨骨性愈合,另2例术后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结核杆菌感染病灶,术后抗结核药物平均用药时间16.9±1.3个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1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4.7±1.2分(P<0.05);枕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5±0.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P<0.05),ADI由术前5.6±1.3mm减小至术后1.6±0.9mm(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经口咽 后路固定 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部三维运动范围的测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双石 朱青安 +6 位作者 刘景发 欧阳钧 卢智勇 翟文亮 卢海俊 李忠华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研究枕颈部正常的三维运动范围,为枕颈部不稳分析和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运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分析系统,对11具成人新鲜枕颈部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测试。结果:寰枕关节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 目的:研究枕颈部正常的三维运动范围,为枕颈部不稳分析和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运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分析系统,对11具成人新鲜枕颈部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测试。结果:寰枕关节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范围分别是:11.7°、9.6°、2.8°/2.7°、6.9°/5.4°;寰枢关节分别为:8.9°、5.9°、3.4°/4.2°、37.5°/38.7°;寰枢关节中性区为27.4°,占主运动范围的71.7%;枕颈部与脊柱其它部位相比,主运动时伴有更明显的藕合运动,屈伸、侧屈时伴有比主运动范围更大的藕合旋转运动,分别为10.5°、14.3°。结论:脊柱三维测试分析系统不仅能对枕颈部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精确的测量,且能反映枕颈部三维运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部 三维运动 生物力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
15
作者 张振辉 吴增晖 +2 位作者 刘景发 朱青安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7期587-588,共2页
目的 :介绍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探讨该术式对手术节段颈椎的稳定性影响。方法 :于 1987~ 1992年期间采用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3 3例。术后随访 5~ 11年。用 6具... 目的 :介绍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探讨该术式对手术节段颈椎的稳定性影响。方法 :于 1987~ 1992年期间采用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3 3例。术后随访 5~ 11年。用 6具新鲜颈段脊柱标本 ,定量地分析了正常颈椎和术后颈椎各节段的前屈 /后伸 ,左 /右侧弯运动。用立体摄像和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系统计算得到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 :手术优良率为 92 0 % ,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 81 3 % ,椎管有效容积扩大率为 5 0 5 %。术后病人无颈椎不稳和严重并发症。手术节段颈椎的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术式手术节段的颈椎管扩大充分 ,脊髓减压效果好。手术对颈椎稳定性无破坏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髓赘病 颈椎 外科手术 生物力学 脊髓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