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对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4 位作者 邓金印 吴军丽 李欣 陈晓娟 朱海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对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79例(158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对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79例(158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80眼)术后常规给予3g.L-1泰利必妥滴眼液、1g.L-1氟美瞳滴眼液和泪然滴眼液滴眼,每天4次,共7d,之后常规滴用人工泪液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试验组39例(78眼)给予3g.L-1泰利必妥滴眼液、1g.L-1氟美瞳滴眼液和泪然眼液滴眼,并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每天4次,共7d,之后常规滴用人工泪液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术后随访6个月,定期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2天试验组疼痛程度评分为1.50±0.43和1.03±0.61,对照组为2.02±0.44和1.60±0.57,试验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均为P<0.05)。试验组角膜上皮愈合平均时间为(3.01±1.36)d,对照组为(4.08±1.59)d,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4.54,P<0.05)。2组患眼术后视力恢复、等效球镜度数和haze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Epi-LASIK术后短期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能够减轻术后疼痛症状,加快角膜上皮愈合,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 角膜上皮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婴儿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附5年随访资料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本 许炜 +4 位作者 张卫达 王晓武 王显悦 童光 马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婴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并对早期、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142例婴儿TOF,术前经心脏彩超和(或)心脏CTA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9例,女性6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6.4±2.7)个月;体质量3.0~12.0kg,平均(6.7±...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婴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并对早期、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142例婴儿TOF,术前经心脏彩超和(或)心脏CTA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9例,女性6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6.4±2.7)个月;体质量3.0~12.0kg,平均(6.7±1.4)kg。McGoon值0.80~2.47,平均1.59±0.34;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4.0~36.3mL/m2,平均(25.5±5.9)mL/m2。138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4例行分期根治手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5.0±21.7)min,主动脉阻闭时间(54.3±15.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0.2±30.5)h,监护室停留时间(5.0±3.5)d。治愈出院140例,死亡2例(院内死亡率1.4%)。术后二次手术4例(2.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0%(10/142)。随访患儿127例,随访率89.4%,随访时间11~62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无死亡或再次手术;心功能Ⅰ级117例(92.1%),心功能Ⅱ级10例(7.9%);心脏超声提示右室射血分数(EF)均正常,微量或少量肺动脉瓣反流113例(89.0%),中量反流14例(11.0%),无大量反流。结论婴儿期行TOF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优化手术方法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婴儿期TOF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术后早期和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婴儿 心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医护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上皮瓣的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3 位作者 龚小雪 吴军丽 唐谋玉 李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 目的探讨去除或保留上皮瓣对机械法LASIK(epipolis LASIK,Epi-LASIK)和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留瓣组(22例44眼)和去瓣组(20例40眼);将46例(92眼)接受LASEK的患者亦随机分为留瓣组(23例46眼)和去瓣组(23例46眼)。定期随访观察4组患者术后疼痛、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2种术式中去瓣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留瓣组(P<0.05);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Epi-LASIK术后为(2.64±0.61)d,LASEK术后为(2.75±0.82)d,留瓣组:Epi-LASIK术后为(4.53±1.03)d,LASEK术后为(4.59±1.16)d,各术式去瓣组与留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留瓣组之间和去瓣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术式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haze情况去瓣组与留瓣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个月时,haze眼数Epi-LASIK和LASEK留瓣组分别为1眼和2眼,去瓣组分别为2眼和3眼,去瓣组间和留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i-LASIK和LASEK矫治近视术中去除上皮瓣不影响临床疗效,而且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上皮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瓣 近视 LASIK LAS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与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泳 冯松福 邓金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和钝性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钝性房角分离法治疗18例(18眼)伴有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的闭角...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和钝性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钝性房角分离法治疗18例(18眼)伴有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手术技巧、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并发症进行探讨。结果 18例(18眼)患者术后1d、1周和3个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30±0.41、0.37±0.32和0.52±0.36,较术前平均视力0.15±0.19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1周、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8.3±7.8)mmHg(1kPa=7.5mmHg)、(15.8±3.9)mmHg、(16.2±2.6)mmHg,与术前用药前平均眼压(30.7±6.5)mmHg及药物治疗后平均眼压(17.2±4.8)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3.04±0.38)mm较术前(1.98±0.31)mm显著增加(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钝性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玻璃体切割 白内障 晶体半脱位 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及泪液中TGF-β_1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静 陈艺 +2 位作者 韩苏宁 邹玉平 邹秀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泪液中haze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将30例(60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分为两组-右眼(30眼)...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泪液中haze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将30例(60眼)接受epi-LASIK的患者分为两组-右眼(30眼)术中保留上皮瓣为留瓣组,左眼(30眼)术中弃上皮瓣为去瓣组,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术后1、3、7 d泪液中TGF-β_1的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1、3、6个月haze的情况。结果术前等效球镜留瓣组(-4.98±2.28 D)与去瓣组(-5.20±4.02 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0)。两组术后1、3、6个月haze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0.52,0.72)。两组术前及术后1、3、7天泪液中TGF-β_1的水平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1,055,0.45,0.19)。观察期间两组术后泪液中TGF-β_1水平不断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结论上皮瓣去留对epi-LASIK术后haze及泪液中TGF-β_1水平无明显影响,术后泪液中TGF-β_1可能在角膜伤口愈合反应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上皮瓣 转化生长因子β_1 上皮下雾状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及其线粒体机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秀兰 俞永珍 +3 位作者 徐哲 张楚 王观峰 邹玉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线粒体及氧化应激反应在蓝光导致的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损伤与照射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 从供体眼球中分离和培养人RPE细胞,研究蓝光诱导的人RPE细胞氧化损伤... 背景 研究表明,线粒体及氧化应激反应在蓝光导致的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损伤与照射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 从供体眼球中分离和培养人RPE细胞,研究蓝光诱导的人RPE细胞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从供体眼球中分离和培养RPE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0h组)、光照0.5、1、2、3、4、5、6、12和24 h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在暗环境中且不给予蓝光照射,光照组细胞给予辐射强度为(4.0±0.5) mW/cm2的蓝光照射,按分组分别照射相应时间.采用MTT法检测各组RPE细胞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PE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以评价各组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PE细胞线粒体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及环氧合酶1(COX1) mRNA的相对表达量,评价RPE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100.00±20.00)%,光照1、2、3、4、5、6、12、24 h组人PRE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73±0.89)%、(94.67±2.56)%、(84.23±0.16)%、(78.57±3.09)%、(75.43±2.18)%、(66.13±1.42)%、(53.43±1.91)%和(47.97±1.36)%,各组细胞存活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270,P=0.000),其中光照3、4、5、6、12、24 h组细胞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光照6、12、24 h组RPE细胞空泡样变、线粒体肿胀、微绒毛减少甚至消失等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光照0.5、1、2、3、4、5、6h组人RPE细胞中ROS的相对量分别为(14.75±2.49)%、(19.04±1.02)%、(22.81±3.20)%、(28.75±2.15)%、(33.06±0.96)%、(40.64±2.11)%、(48.25±2.50)%和(60.44±2.68%),其中光照1、2、3、4、5、6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PE细胞中ROS的相对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光照后3h,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人RPE细胞中NAPDH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1 mRNA在光照2、3、4和5h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逐渐下降并接近正常值. 结论 蓝光照射3h即可引起RPE细胞中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光照5 ~6h细胞损伤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活性氧簇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计划性拔管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丽华 邓小玲 +2 位作者 陈小叶 陈煌 谢红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14-18,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等级医院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的流行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东省20个地市100余所不同等级医院的194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每名护士过去1年内亲历的...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等级医院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的流行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东省20个地市100余所不同等级医院的194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每名护士过去1年内亲历的UEX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721名研究对象亲身经历UEX,占37.01%。其中晚班发生者占69.3%,夜班发生者占48.2%,白班发生者占37.01%。不同护龄及职称的护士亲身经历UE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除"对UEX培训的态度"外,在其余各项认知及态度上不同态度的护士亲身经历UE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护士亲身经历UE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UEX的管理相关制度下的护士亲身经历UE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共选出10个UEX危险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有科室;认知及态度因素有非零容忍、护士的责任心、对UEX培训态度及赞成对管道的留置评估;行为习惯因素有管道维护有效性评估;科室管理制度主要有分析通报、监测制度、有效约束制度、UEX呈报制度等。结论 UEX非常普遍,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预防非计划拔管的指导措施,逐步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计划性拔管 流行特征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艺 邓蓉 +1 位作者 谢红珍 陈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岗前培训对提高新入职护士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新入职护士320名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0名。观察组新护士采用基于岗... 目的探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岗前培训对提高新入职护士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新入职护士320名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0名。观察组新护士采用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块化、阶段化、分级管理"的岗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训模式,对照组新护士接受常规岗前培训,比较两组新护士培训后的综合能力。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培训后笔试中的技术操作、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责任感及价值观、理论实际结合能力等指标,口试中的问题发现、责任感及价值观、配合协调力、沟通能力考核成绩等指标,操作中的技术操作、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沟通能力、理论实际结合能力等指标的考核成绩均较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考核成绩较对照组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岗前培训能明显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从而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岗前培训 岗位胜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在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3 位作者 龚小雪 吴军丽 唐谋玉 李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1-442,共2页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LASIK治疗 近视术 Epi HAZE形成 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患者 准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开展与效果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艺 谢红珍 +1 位作者 邓蓉 陈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3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开展与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和2014年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本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开展《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住院...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开展与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和2014年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本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开展《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教学,采用护士关爱能力评价量表、人文关怀品质问卷来比较教学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实施人文护理关怀教学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较教学前有了明显提高,关爱能力评价量表得分、人文关怀品质问卷得分较教学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护理教学 护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分离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静 邹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56-1058,1063,共4页
目的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分离术中应用内窥镜,探讨内窥镜在房角分离术中的作用,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 目的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分离术中应用内窥镜,探讨内窥镜在房角分离术中的作用,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14眼)。随访并观察其并发症、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情况。结果术后有3例发生前房出血、渗出,均可逐渐吸收。两组术后眼压均有所下降(P均<0.05),相同时间段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仅有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仍>21 mmHg,应用降眼压药物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术后视力、前房深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分别为16眼(94.1%)和9眼(64.3%)房角全部开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有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仍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房角粘连,随访过程中未见房角粘连范围明显扩大。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内窥镜引导的房角分离术直观、精准、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 青光眼 房角分离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泪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1 位作者 邹秀兰 邹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观察兔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早期泪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雾状混浊)的关系。方法 24只(48眼)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切削深度100μm Epi-LASIK和切削深... 目的观察兔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早期泪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雾状混浊)的关系。方法 24只(48眼)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切削深度100μm Epi-LASIK和切削深度150μm Epi-LASIK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术前、术后3、7、14、30 d泪液中HGF的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雾状混浊的情况。结果不同切削深度两组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均于3~5 d愈合。两组均于术后3 d开始形成雾状混浊,伴随泪液中HGF含量的升高。150μm切削深度组术后3、7、14、30 d雾状混浊程度较100μm组明显(P<0.05),且泪液中HGF的水平明显高于100μm组(P<0.05)。结论两组Epi-LASIK术后早期泪液中HGF与雾状混浊的程度表现为正相关,且与切削深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泪液 肝细胞生长因子 雾状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23G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玉平 张楚 +2 位作者 余洪华 徐哲 邹秀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2-953,960,共3页
目的 分析一种新式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23G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125眼)在电动式或手动式Zeiss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长,手术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一种新式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23G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125眼)在电动式或手动式Zeiss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长,手术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该观察系统的应用价值。结果患者手术平均时长49min(35~79min),术中未出现晶状体损伤、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脉络膜或视网膜下灌注等并发症。平均随访4个月(3—9个月),所有患者视网膜均保持平复,术后97眼(77.6%)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无改善16眼(12.8%),视力下降12眼(9.6%)。术后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眼压增高6眼(4.8%)、早期少量前房积血2眼(1.6%)。结论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操作简单,观察范围广,立体视觉好,配合23G玻璃体手术可进一步彰显23G手术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观察系统 非接触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手术的新进展——Epi-LASIK手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邓金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711-713,共3页
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本综述主要介绍此手术的发展史、原理、手术过程、手术效果、优越性。
关键词 屈光手术 近视 角膜磨镶术 上皮下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丙烯醛损伤ARPE-19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观峰 姚敏 +3 位作者 李文立 邹秀兰 邹玉平 皮荣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利用丙烯醛建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细胞损伤模型,并观察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丙烯醛诱导ARPE-19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MTT比色法检测ARPE-19细胞的生长周期。将25μmol·L-1、50μmo... 目的利用丙烯醛建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细胞损伤模型,并观察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丙烯醛诱导ARPE-19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MTT比色法检测ARPE-19细胞的生长周期。将25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丙烯醛加入对数生长期的ARPE-19细胞中处理24h,复制AMD细胞水平的损伤模型并确定其损伤浓度;预先加入50μmol·L-1、100μmol·L-1、150μmol·L-1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及150μmol·L-1硫辛酸预处理对数生长期细胞24h后,再加入已经确定细胞损伤模型的丙烯醛浓度处理24h,前后两次处理后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HE染色法检测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结果 ARPE-19细胞24h内开始贴壁,4~5d细胞生长开始融合,第1-6天后生长分裂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6d后即开始随着时间延长活性显著下降。当丙烯醛浓度达到50μmol·L-1时,ARPE-19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肿胀、坏死,胞浆收缩、细胞核聚集;而当硫辛酸烟酸二联体浓度达到100μmol·L-1时即可以明显减少50μmol·L-1丙烯醛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降低,防止凋亡小体的形成。MTT结果显示:100μmol·L-1硫辛酸烟酸二联体+丙烯醛处理组(50μmol·L-1)抗凋亡效果优于100μmol·L-1硫辛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丙烯醛可以诱导ARPE-19细胞损伤来建立AMD细胞损伤的模型,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丙烯醛诱导的ARPE-19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酸烟酸二联体 ARPE-19细胞 丙烯醛 细胞活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原位癌起源于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琳 李永平 +3 位作者 李燕 张波 林健贤 张文忻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7-528,532,共3页
目的研究角膜原位癌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探讨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原位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例角膜原位癌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形态学检查;并对其做P63和AE5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原位癌的癌细胞在上皮... 目的研究角膜原位癌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探讨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原位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例角膜原位癌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形态学检查;并对其做P63和AE5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原位癌的癌细胞在上皮内高度增生并呈现明显的异形性,增生的细胞主要为基底细胞,上皮下基底膜完整。当用角膜上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肿瘤区已发生癌变的恶性细胞,细胞核均染成棕色,但外围或表浅的已分化的梭形细胞未见表达,与其邻近的正常角膜上皮细胞也呈阴性反应。结论角膜原位癌细胞主要由表达P63阳性的肿瘤干细胞和少许不表达P63但表达角质蛋白的分化细胞构成,角膜原位癌起源于角膜上皮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干细胞 角膜原位癌 P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2 位作者 吴军丽 龚小雪 李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者54例(108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术后疗效进行比较。2组患者年龄、术前屈光状态及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间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43眼(41.3%)和24眼(22.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6%和38.3%,试验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为(0.89±0.30)μm,对照组为(1.12±0.41)μm,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的分别有102眼(98.1%)和98眼(90.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常规Epi-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治疗近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机械法 隹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同轴双侧劈核法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洪华 郑鲜娜 +1 位作者 邓金印 陈育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6-296,共1页
关键词 白内障囊外摘出 小切口 劈核 双侧 同轴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相对薄角膜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1 位作者 朱海萍 邓红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相对薄角膜近视的疗效。方法对62例(124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SBK...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相对薄角膜近视的疗效。方法对62例(124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SBK或LASEK。其中30例(60眼)行SBK,32例(64眼)行LASEK。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LASEK组有轻度或中度不适感。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无圆锥角膜发生。术后1d、3d、7d SBK组平均视力为0.89±0.35、1.03±0.44、1.08±0.22,LASEK组平均视力为0.61±0.28、0.75±0.30、0.98±0.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早期SBK组视力恢复快。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2组视力、残余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SBK组58眼(96.7%)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61眼(95.3%)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一例下降。LASEK组个别患者出现0.5级或1级haze,SBK组无haze产生。结论 SBK和LASEK矫正薄角膜近视均安全、有效,SBK在早期视力恢复和避免haze产生方面优于LASE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引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楚 邹玉平 +2 位作者 邹秀兰 徐哲 王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引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我院13例(13眼)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眼内窥镜引导下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及玻璃体硅...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引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我院13例(13眼)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眼内窥镜引导下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及玻璃体硅油或重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视力、眼压、眼前段及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患者术前视力:无光感者2眼,光感者5眼,手动者3眼,数指者2眼,0.02~0.05者1眼。结果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平伏,裂孔均封闭。术中1眼玻璃体内发现术前未能诊断的非磁性异物(睫毛)。术后4眼早期眼压偏低,2眼一过性眼压增高,经观察或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者2眼,光感者2眼,手动者2眼,数指者5眼,0.02~0.20者2眼。结论眼内窥镜扩展了玻璃体切割术的适应范围,提高了对伴有角膜混浊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尤其是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裂孔者,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角膜混浊 眼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