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在临床核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尹吉林 高汝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关键词 图像融合技术 核医学 应用 SPECT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图像格式对核医学图像显示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欧阳习 李小华 高汝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82-283,共2页
关键词 图像格式 核医学 图像显示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18)F-FDG PET/CT标准化摄取值与肿瘤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过度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石卫民 范义湘 +1 位作者 黎静 尹吉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1-4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的显著特征就是葡萄糖代谢增加,鼻咽癌的葡萄糖代谢增加可能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有关,也可能与鼻咽癌细胞的快速增殖有关。本研究探讨鼻咽癌组织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摄取与肿瘤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及增...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的显著特征就是葡萄糖代谢增加,鼻咽癌的葡萄糖代谢增加可能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有关,也可能与鼻咽癌细胞的快速增殖有关。本研究探讨鼻咽癌组织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摄取与肿瘤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测定肿瘤最大摄取值,应用标准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患者肿瘤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40例鼻咽癌组织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9.45±1.87;40例鼻咽癌组织Glut-1阳性细胞率为45.18%,PCNA染色阳性细胞率为36.18%;鼻咽癌组织18F-FDG摄取(SUVmax)和组织Glut-1表达的阳性程度相关(r=0.369,P=0.019),鼻咽癌组织18F-FDG摄取(SUVmax)和组织PCNA表达的阳性程度无相关(r=0.135,P=0.407)。结论:鼻咽癌组织18F-FDG摄取与Glut-1过度表达相关,与PCNA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性示踪剂 18F-FDG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GLUT-1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44例核素显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全江涛 尹吉林 +1 位作者 何世红 欧阳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98-198,共1页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核素显像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显像对难定位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汝桢 刘福祥 何世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15-116,共2页
核素显像对难定位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高汝桢,刘福祥,何世红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多数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出血可定位诊断。然而,少数患者不适合内窥镜检查,小肠出血难以通过内窥镜观察定位,部分... 核素显像对难定位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高汝桢,刘福祥,何世红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多数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出血可定位诊断。然而,少数患者不适合内窥镜检查,小肠出血难以通过内窥镜观察定位,部分患者无法进行有创伤的选择性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放射性核素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61例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的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吉林 刘福祥 肖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分析与探讨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 6 1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贫血、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病患者 ,按核医学常规方法进行骨髓显像 ,其中 18例进行了重复检... 目的 :分析与探讨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 6 1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贫血、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病患者 ,按核医学常规方法进行骨髓显像 ,其中 18例进行了重复检查。结果 :5 4例不同血液病出现有意义的阳性影像表现 :2 1例再障患者多数病例全身骨髓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其中 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骨髓扩张情况 ;10例MM患者早期骨髓显像往往无阳性发现 ,但 5例患者出现外周骨髓扩张 ;各类贫血骨髓显像主要表现为中央骨髓正常或增生 ;MDS、白血病两者的全身骨髓显像均出现外周骨髓扩张的表现 ,区别为中央骨髓活性不同。结论 :核素骨髓显像能全面反映血液病患者的全身骨髓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靶向修饰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进展
7
作者 钟建秋 王欣璐 +1 位作者 尹吉林 张金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7-1950,共4页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靶向分子修饰及核素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胺 纳米微粒 靶向 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肺结核伴类似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泽乐 王欣璐 +3 位作者 王成 姜丽莎 谭思婷 黄伟耀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8-529,共2页
病例女,26岁,因"咳嗽伴发热20余天"就诊。患者20余天前突然咳嗽伴发热,最高体温38.4℃,无咳痰。就诊1 d前突发大笑后神志不清,伴发四肢抽搐发作,持续数分钟。住院期间出现抽搐,呈角弓反张表现,全身肌张力偏高,不能言语,能遵嘱眨眼、... 病例女,26岁,因"咳嗽伴发热20余天"就诊。患者20余天前突然咳嗽伴发热,最高体温38.4℃,无咳痰。就诊1 d前突发大笑后神志不清,伴发四肢抽搐发作,持续数分钟。住院期间出现抽搐,呈角弓反张表现,全身肌张力偏高,不能言语,能遵嘱眨眼、动手指。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肿瘤病史。查体:颈项稍强直,四肢肌力检查Ⅳ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结核 副肿瘤性多发性神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再分布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谢振宏 向定成 +3 位作者 张金赫 尹吉林 龚志华 何建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在201Tl(铊)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中的反向再分布现象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201Tl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后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n=30)、冠心病组(n=30)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在201Tl(铊)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中的反向再分布现象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201Tl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后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n=30)、冠心病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在201Tl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负荷试验前、负荷试验后即刻(负荷显像)及负荷后3h(再分布显像)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并比较各组间及不同时点内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以及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的动态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负荷试验前,冠状动脉痉挛组内皮素-1水平[(163.53±8.58)pg/ml]高于对照组[(116.15±6.65)pg/ml,P<0.01]及冠心病组[(137.73±8.32)pg/ml,P<0.01],一氧化氮水平[(60.32±8.20)μmol/L]低于对照组[(70.10±6.90)μmol/L,P<0.05]亦略低于冠心病组[(62.64±7.45)μmol/L,P=0.238],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2.75±0.39)显著高于对照组(1.67±0.18,P<0.01)及冠心病组(2.22±0.31,P<0.05)。负荷试验后即刻,冠状动脉痉挛组较对照组内皮素-1水平降低[(151±9.15)pg/ml,P<0.01]、一氧化氮水平升高[(63.78±8.30)μmol/L,P<0.01]、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降低(1.40±0.12,P<0.01);负荷后3h,冠状动脉痉挛组内皮素-1恢复至负荷前水平,一氧化氮降低且低于负荷前水平,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升高且高于负荷前水平,从而有利于血管收缩;对照组在负荷后即刻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较负荷前水平轻度降低,3h后回到负荷前水平;而冠心病组在负荷试验中的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反向再分布可能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病变血管在静息状态下痉挛及负荷时扩张、从而导致心肌血流灌注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痉挛 ^201TL 心肌灌注显像 反向再分布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病的PET/CT影像分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欣璐 尹吉林 +4 位作者 李向东 李兴耀 欧阳习 周峥 郑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RE)的PET/CT影像学表现,观察大脑颞叶的代谢改变规律,根据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以期为放射性脑病的准确诊断提供诊断依据和标准。方法本组共53例均为鼻咽癌(经活检病理确诊)行根治性放疗后,经过临床症...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RE)的PET/CT影像学表现,观察大脑颞叶的代谢改变规律,根据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以期为放射性脑病的准确诊断提供诊断依据和标准。方法本组共53例均为鼻咽癌(经活检病理确诊)行根治性放疗后,经过临床症状及CT和(或)MRI平扫加增强诊断为RE的患者。患者均依次进行全身和头部的扫描成像;并将临床资料与PET/CT影像学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放射性脑病累及的部位是双侧或单侧颞叶下极,本组中PET显示双侧颞叶代谢均明显降低者35例(即70个颞叶),单侧颞叶代谢减低者18例(即18个颞叶)。根据PET/CT的影像学表现,将所有病例分为三型:水肿型(56个颞叶)、液化坏死型(10个颞叶)及萎缩钙化型(22个颞叶)。1例水肿型的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病变区脑组织水肿完全恢复正常密度,代谢也恢复至正常;但2例水肿型进一步加重演变为萎缩钙化型;2例液化坏死型演变为萎缩钙化型。结论根据RE的PET/CT表现将其分为水肿型、液化坏死型及萎缩钙化型共三型;第一、第二型可以向第三型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脑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对人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华 王欣璐 +4 位作者 杨扬 张剑 汪根树 姜楠 陈规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利用RNAi技术降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表达,抑制其活性,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方法构建针对hTERT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制备靶向hTERT的重组逆转录病毒;用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HepG... 目的利用RNAi技术降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表达,抑制其活性,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方法构建针对hTERT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制备靶向hTERT的重组逆转录病毒;用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HepG2人肝癌细胞,以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出hTERTsi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重组病毒感染HepG2细胞24、48、72h后端粒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3.84%、58.03%和85.01%(P<0.05);感染后24h细胞凋亡率29.05%;MTT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并存在一定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hTERTsiRNA能特异性使hTERT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下降,肝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基因治疗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18)F-FDG PET/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柳伟坤 李向东 +6 位作者 李兴耀 王欣璐 全江涛 刘羽 欧阳习 周崝 尹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8~2009-06经骨髓穿刺或病理... 目的:探讨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8~2009-06经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检证实的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ET/CT影像特征。结果:MM18F-FDG PET/CT表现出一定特征,大致可分为:骨质破坏型(2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破坏,而无骨髓外脏器侵犯,代谢不同程度活跃,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介于2.5~15.4,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g)介于2.0~11.3;②髓外侵犯型(2例),除骨质不同程度破坏外,另有髓外脏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侵犯,代谢均有不同程度活跃,SUVmax介于2.2~8.3,SUVavg介于1.7~6.5;③骨髓弥漫型(1例),全身骨髓弥漫代谢活跃,SUVmax为13.4,SUVavg为8.8,但未见明显骨质破坏。结论:18F-FDGPET/CT能较准确显示MM的病灶形态、范围及肿瘤活性,为MM的诊断和准确分期提供帮助。个别需与溶骨型多发骨转移癌及骨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氟脱氧葡萄糖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不明原因腹腔积液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蓉琴 尹吉林 +3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欣璐 张金赫 柳伟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PET/CT资料,将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与PET/CT进行对照。结果 96例患者中,75例为腹膜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瘤69例,腹膜间皮瘤4例,...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PET/CT资料,将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与PET/CT进行对照。结果 96例患者中,75例为腹膜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瘤69例,腹膜间皮瘤4例,假黏液瘤2例);21例为良性腹膜炎(17例腹膜结核,4例细菌性腹膜炎)。PET/CT诊断腹膜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4.67%(71/75)、71.43%(15/21)和89.58%(86/96)。腹膜良、恶性病变的SUV_(max)分别为7.91±4.01和6.03±3.19(t=-2.25,P<0.05)。18 F-FDG代谢范围与CT病灶范围的比较对鉴别腹膜良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6,P<0.01)。结论 ^(18)F-FDG PET/CT在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方面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但在诊断腹膜结核时易引起假阳性,故应当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以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积液 腹膜 结核 放射性核素显像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碳-蛋氨酸与18氟-脱氧葡萄糖在脑良性病变及低级别胶质瘤诊断中的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欣璐 韩立新 +4 位作者 王成 姜丽莎 谭思婷 王伟民 尹吉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两种显像剂分别对上述两种病变的显示能力,病变边界勾画情况以及鉴别诊断价值,为11C-蛋氨酸在脑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脑内占位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新发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和II级共17例).每例外科手术或活检前均行18F-FDG和11C-MET PET扫描(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根据病灶及正常对照区(大脑对侧相应正常区域)勾画出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测量,计算良性及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非瘤比(tumor/normal brain uptake ratio,T/NT比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比两种显像剂在上述两组病变中T/N比值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1C-MET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1.59±0.28和1.52±0.48,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0.91±0.48和0.77±0.6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组所有22例病变中,11C-MET显示病变呈高代谢者19例,18F-FDG显示病变呈低代谢者17例.(3)11C-MET所示病灶边界清晰者17例,18F-FDG对病灶边界显示清晰者仅2例.(4)17例病灶显示清晰的患者11C-MET显示病变范围均大于18F-FDG.结论:虽然11CMET和18F-FDG两种显像剂均无法将良性病变与低级别胶质瘤区分开,但11C-MET对病灶侵犯范围及边界的显示均明显优于18F-FDG FDG,11C-MET还可检测和随访低级别胶质瘤(即惰性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预后及治疗信息,因此,11C-MET可常规应用于脑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且其效果优于18F-F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11 -蛋氨酸 18氟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术后短期甲状腺机能减退对骨密度及脂肪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金赫 尹吉林 +6 位作者 邓伟民 王成 禹晖 章明 梁瑛 安文峰 姜丽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7-749,共3页
目的观察短期甲状腺机能减退对患者骨密度及脂肪分布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甲状腺癌患者22例,均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4~8周或停用左甲状腺素后3~6周均行131I去除治疗(去除治疗后48小时即开始使用左旋甲状腺素... 目的观察短期甲状腺机能减退对患者骨密度及脂肪分布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甲状腺癌患者22例,均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4~8周或停用左甲状腺素后3~6周均行131I去除治疗(去除治疗后48小时即开始使用左旋甲状腺素),对该组病例术前、131I治疗前,131I治疗后3~6个月,分别行全身骨密度测定及脂肪分布测定。结果22例甲癌患者,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平均为(4.55±0.91)pmol/L,术后4~6周平均为(1.21±0.41)pmol/L,131I治疗后3~6个月平均为(5.70±1.17)pmol/L;三次骨密度测定,无明显变化;三次体脂含量分别为21.75±8.01 kg,23.05±7.96 kg,21.53±7.73 kg,甲减状态时,体脂含量明显增加(第二次减去第一次,P〈0.01);甲减恢复后,体脂含量亦随之基本恢复(第三次减去第一次,P=0.36)。结论短期甲减对患者骨密度无明显影响,但可使患者体脂含量明显增高,且该改变随着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纠正而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机能减退 骨密度 体脂含量 甲状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C-乙酸盐PET/CT显像在肿瘤诊断中的显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羽 尹吉林 王欣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0-632,共3页
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1C-乙酸盐作为氨基酸及甾醇合成的前体,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它与目前用于肿瘤显像的主要示踪剂——反应细胞内乏氧糖代谢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ose,^18F—FDG)不同,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肿瘤代谢... 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1C-乙酸盐作为氨基酸及甾醇合成的前体,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它与目前用于肿瘤显像的主要示踪剂——反应细胞内乏氧糖代谢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ose,^18F—FDG)不同,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肿瘤代谢情况且不受葡萄糖去磷酸化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多种^18F—FDG显像阴性的高分化、低度恶性的肿瘤显像,可弥补^18F—FDG显像的不足,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率,是除^18F—FDG之外用于肿瘤显像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正电子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碳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生长抑素受体正电子显像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蓉琴 尹吉林 +3 位作者 王欣璐 张金赫 周崝 王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7-631,共5页
天然生长抑素是一种含有14个或28个氨基酸的多肽类激素,在体内很容易被酶降解,且在人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2-3 min),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奥曲肽(octreotide,OC)是对天然生长抑素进行人工修饰合成的八肽,肽序列为D-PheCys-Phe-D-Trp-Ly... 天然生长抑素是一种含有14个或28个氨基酸的多肽类激素,在体内很容易被酶降解,且在人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2-3 min),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奥曲肽(octreotide,OC)是对天然生长抑素进行人工修饰合成的八肽,肽序列为D-PheCys-Phe-D-Trp-Lys-Thr-Cys-Thr(ol),其结构中引入D型氨基酸,增强了抵抗酶降解的能力,在体内作用时间可达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生长抑素 奥曲肽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正电子核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整合素α_vβ_3受体的新型RGDyC-PEG-PAMAM纳米探针的设计制备、^(131)I标记及其质量控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建秋 王欣璐 +7 位作者 陈永明 尹吉林 杨玉婷 吴凡 李华安 梁大成 褚曰环 张金赫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纳米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与纳米载体相连,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31)I进行标记,对标记物的体内外药效学性质进行评价,探讨将其应用于肿瘤特异显...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纳米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与纳米载体相连,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31)I进行标记,对标记物的体内外药效学性质进行评价,探讨将其应用于肿瘤特异显像和靶向治疗的可能性。从多肽化学修饰法角度设计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RGDyC),利用点击化学法引入双功能基团PEG(NHS-PEG-MAL),采用"一锅两步"法制备RGDyC-PEG-PAMAM纳米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进行表征确定产物,并检测纳米粒径分布和电位,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大小及分布;进一步采用氯胺T法进行^(131)I标记,并测定标记率、标记物的稳定性及脂水分配系数。所设计的RGDyC-PEG-PAMAM纳米复合物制备产率为62.09%,^(131)I对其标记率为94.68%~98.87%,标记物在体外72h后放化纯大于80%,脂水分配系数lg P(正辛醇/水)为-1.59±0.09。所设计的RGDyC-PEG-PAMAM可采用氯胺T法成功完成^(131)I标记,制备与标记过程高效、简捷,标记物^(131)I-RGDyC-PEG-PAMAM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较高亲水性,成药性良好,为后期进一步考察体外肿瘤细胞摄取与生长抑制、评估人癌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治疗及肿瘤显像等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31)I-RGDyC-PEG-PAMAM有可能作为一个新型SPECT探针应用于肿瘤特异显像与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131I标记 放射性同位素 整合素ΑV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禹晖 张金赫 尹吉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20-1322,共3页
目的:通过对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心脏双源CT(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PI及心脏DSCT检查;分别对MPI图像及DSC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 目的:通过对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心脏双源CT(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PI及心脏DSCT检查;分别对MPI图像及DSC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结果:DSCT显示有29例冠脉狭窄程度>50%,其中大部分为75%~90%,其次为50%~74%,90%以上的较少。病变部位以左冠脉占绝大多数,其中以前降支较多;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基本一致,DSCT诊断阳性率为76.3%。MPI显示病变区心肌缺血改变38例,MPI心肌血流灌注减低与DSCT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符合21例。检查的灵敏度为97.3%(37/38),符合率为55.3%(21/38)。结论:MPI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作为冠心病检查的筛选手段,了解心肌缺血部位和范围。MPI结果阳性者可以进一步做DSCT或CAG检查;MPI结果阴性者,则不必做DSCT或CAG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双源CT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进行RNAi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全师 王欣璐 +3 位作者 李华 王巧愚 王全颖 杨广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15-1719,共5页
目的构建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特异性小干扰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PCR法分别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DNA序列、U6启动子序列和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特异性小干扰RNA对应的DNA序列,随后将与之相应的DNA序列... 目的构建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特异性小干扰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PCR法分别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DNA序列、U6启动子序列和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特异性小干扰RNA对应的DNA序列,随后将与之相应的DNA序列片断依次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测序对该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鉴定。以荧光显微镜和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重组病毒表达EGFP蛋白的情况。以MTT方法检测初步分析重组病毒对人Hela细胞的RNAi效果。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表明成功构建了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小干扰R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以磷酸钙共转染法制备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滴定了病毒滴度后,重组病毒感染人Hela细胞24h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得EGFP表达的阳性率为24.1%。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人Hela细胞48h时,MTT实验测得细胞死亡率为53.2%。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小干扰R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并制备了重组逆转录病毒,初步观察了效应,为进一步利用小干扰RNA技术研究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逆转录病毒载体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