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本 刘洋 +3 位作者 徐同毅 熊普熹 韩林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和结果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共13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的9.2%(13/141)。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和结果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共13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的9.2%(13/141)。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胸部正中切口12例,左前外侧切口1例。完整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开胸探查并取活检4例。肿瘤起源于右心房3例,右心室3例,左心房4例,左心室1例,同时累及右心房、右心室2例。术后病理结果:血管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3例,间叶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2例,未分化肉瘤1例,纤维黏液样肉瘤1例。无手术或院内死亡,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7.5个月(1~76个月),肿瘤完整或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8.5个月,仅取活检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结论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多发于右心系统,心脏超声是最重要的诊断工具;心脏恶性肿瘤预后很差,手术切除是治疗心脏恶性肿瘤、改善预后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婴儿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附5年随访资料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本 许炜 +4 位作者 张卫达 王晓武 王显悦 童光 马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婴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并对早期、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142例婴儿TOF,术前经心脏彩超和(或)心脏CTA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9例,女性6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6.4±2.7)个月;体质量3.0~12.0kg,平均(6.7±...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婴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并对早期、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142例婴儿TOF,术前经心脏彩超和(或)心脏CTA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9例,女性6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6.4±2.7)个月;体质量3.0~12.0kg,平均(6.7±1.4)kg。McGoon值0.80~2.47,平均1.59±0.34;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4.0~36.3mL/m2,平均(25.5±5.9)mL/m2。138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4例行分期根治手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5.0±21.7)min,主动脉阻闭时间(54.3±15.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0.2±30.5)h,监护室停留时间(5.0±3.5)d。治愈出院140例,死亡2例(院内死亡率1.4%)。术后二次手术4例(2.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0%(10/142)。随访患儿127例,随访率89.4%,随访时间11~62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无死亡或再次手术;心功能Ⅰ级117例(92.1%),心功能Ⅱ级10例(7.9%);心脏超声提示右室射血分数(EF)均正常,微量或少量肺动脉瓣反流113例(89.0%),中量反流14例(11.0%),无大量反流。结论婴儿期行TOF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优化手术方法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婴儿期TOF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术后早期和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婴儿 心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医护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医学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晓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快速康复医学旨在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缩短其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此理念一提出就备受关注。为使患者在心脏手术后能够快速有效康复.Krohn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采用一独特的麻醉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心脏外科 应用 重症监护室 心脏手术后 快速康复 住院时间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Leptin、SFRP5、RBP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瑶瑶 董文鹏 +4 位作者 陆华 童光 王晓武 马涛 张卫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瘦素(Lepti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和视黄醇结合单核蛋白4(RBP4)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方法选取71例怀疑为CAD的患者,根据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分为CAD组和非CAD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 目的探讨血清中瘦素(Lepti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和视黄醇结合单核蛋白4(RBP4)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方法选取71例怀疑为CAD的患者,根据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分为CAD组和非CAD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用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Leptin、SFRP5、RBP4的表达水平,将Leptin、SFRP5、RBP4表达水平与C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D组血清SFRP5水平明显低于非CAD组(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SFRP5水平呈负相关性(r=-0.20,P=0.01);CAD组Leptin水平高于非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RBP4水平在CAD组和非C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eptin、SFRP5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CAD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可以作为预防、评估和治疗CAD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 瘦素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5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本 徐志云 +2 位作者 陆方林 李志刚 唐杨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和结果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治疗的左心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治5例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的3.55%(5/141)。术前均经超声心... 目的探讨左心室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和结果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治疗的左心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治5例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的3.55%(5/141)。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3例采用胸部正中切口,2例采用左胸前外侧切口。3例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仅取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黏液瘤、横纹肌肉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乳头状弹力纤维瘤、肌间血管瘤各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80个月(平均30个月),无死亡。黏液瘤患者完整切除后38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未见复发;横纹肌肉瘤患者仍存活,无明显不适;余患者复查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左心室肿瘤多为良性,心脏超声是最重要的诊断工具,恶性肿瘤预后差,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左心室 诊断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显悦 董文鹏 +5 位作者 颜涛 毕生辉 张本 陆华 王晓武 张卫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09至2016-01于我中心连续收治行全弓置换术治疗的AAD患者60例。将围术期使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的30例患者为用药组,用药方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09至2016-01于我中心连续收治行全弓置换术治疗的AAD患者60例。将围术期使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的30例患者为用药组,用药方法:(1)入院至术后3天:乌司他丁30万U/8 h,依达拉奉0.5mg/(kg·12 h);(2)体外循环中:乌司他丁30万U/2 h,依达拉奉0.5 mg/kg;未使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的30例患者为非用药组。观察指标:(1)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最低直肠温度以及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BACP)、单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UACP)例数;(2)脑损伤血液检测指标:两组患者于切皮时(T0)、开放主动脉时(T1)、停转流时(T2)、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时(T3)、术后24 h(T4)、术后3d(T5)时S-100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3)术后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PND)、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TND)例数和院内死亡例数。结果:用药组和非用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时间、BACP和UACP方式选择、术中最低直肠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0时相S-100和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用药组比较,用药组术后T1至T5时相S-100和NSE较低(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PND和TND发生例数、出院前CSS评分中型以上神经功能障碍≥16分的例数和院内死亡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AAD行全弓置换术患者有脑保护作用,能降低脑损伤血液特异指标表达,但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弓置换术 胰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bakeyⅡ型夹层动脉瘤合并弓降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本 张卫达 +3 位作者 王晓武 马涛 王晓莉 李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54-1955,共2页
DebakeyⅡ型夹层动脉瘤合并弓降部真性动脉瘤的病例临床上非常罕见,由于其病变的复杂性,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作者成功治疗了一例23岁DebakeyⅡ型夹层动脉瘤合并弓降部巨大真性动脉瘤的病例(6岁时曾因室间隔缺损接受心脏直视手... DebakeyⅡ型夹层动脉瘤合并弓降部真性动脉瘤的病例临床上非常罕见,由于其病变的复杂性,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作者成功治疗了一例23岁DebakeyⅡ型夹层动脉瘤合并弓降部巨大真性动脉瘤的病例(6岁时曾因室间隔缺损接受心脏直视手术)。手术方法为"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术",体外循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 真性动脉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本 张锡武 +6 位作者 龚德军 安朝 杨帆 王杨 陈翔 张志钢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的早期实验效果。方法选用厚度0.1mm经磷酰胆碱表面接枝的超微孔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自膨式介入心脏瓣膜。雄...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的早期实验效果。方法选用厚度0.1mm经磷酰胆碱表面接枝的超微孔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自膨式介入心脏瓣膜。雄性绵羊7只,体质量(27.2±1.2)kg,全麻右侧开胸,右室近心尖处缝荷包,将人工瓣膜经导管从右室心尖送入肺动脉瓣行原位置换。术后即时通过心血管造影、右心导管检查,术后4周通过经胸心脏超声、右心导管检查对介入瓣膜功能进行早期评价。结果 7只羊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心血管造影提示人工瓣膜位置满意,开闭良好。1只羊因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于术后16d死亡,其余6只羊随访4周状况良好。术后4周经胸心脏超声提示人工瓣膜工作正常,无明显血栓或赘生物,4只羊无明显反流,2只羊微量反流。右心导管检查提示术后即时人工瓣膜峰值跨瓣压差为(6.0±2.2)mmHg(1mmHg=0.133kPa),术后4周为(9.5±2.7)mmHg,且术后4周与术前[(3.5±1.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孔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经右室心尖入路置入成功率高,人工瓣膜早期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 聚四氟乙烯 动物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房室瓣生物瓣置换后早期失功能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张本 刘晓红 +1 位作者 唐昊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0-580,F0003,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因“右房室瓣生物瓣置换术(tricuspid bioprosthetic valve replacement,TBVR)后3年,活动后胸闷乏力伴反复双下肢水肿半年”于2013年9月收住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患者14年前因“窦性心动过缓”行“右心... 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因“右房室瓣生物瓣置换术(tricuspid bioprosthetic valve replacement,TBVR)后3年,活动后胸闷乏力伴反复双下肢水肿半年”于2013年9月收住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患者14年前因“窦性心动过缓”行“右心室永久起搏器置入术”。5年前因“起搏导线血栓形成,右房室瓣中量反流”行“起搏器更换+血栓清除+右房室瓣成形术”。3年前因“右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行“右胸前外侧切口心脏不停跳下TBVR(保留原右房室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房室瓣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生物瓣 瓣膜失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口腔护理刷预防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
10
作者 梁爱琼 罗林 +2 位作者 董文鹏 李婷芳 王显悦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8期19-21,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更有效、便捷的口腔护理工具,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减少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患者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6-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口腔护... 目的寻求一种更有效、便捷的口腔护理工具,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减少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患者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6-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口腔护理包,观察组采用新型口腔护理刷,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前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异味、口腔溃疡、清洁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士完成操作的时间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溃疡、黏膜损伤及清洁度情况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清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1);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操作准备时间及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新型口腔护理刷在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口腔护理中应用对减少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护理 心内直视手术 呼吸机相关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浩 颜涛 +6 位作者 童光 王晓武 马涛 许文平 陆华 董文鹏 张卫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探讨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策略。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75例, 179例为主动脉弓部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 目的:探讨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策略。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75例, 179例为主动脉弓部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65例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行升主动脉或近端半主动脉弓置换手术(AAR组),114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TAR组)。记录两组围术期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7年,记录生存率和再次手术干预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TAR组和AAR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208.62±57.82)min vs(114.71±26.22)min]、心脏停灌注时间([95.55±27.92)min vs(77.32±17.89)min]、停循环时间([21.27±7.28)min vs 0 min]、术后有创通气时间([71.86±68.06)min vs(35.86±17.03) min]、重症监护病房时间[(7.33±3.73)d vs(4.46±1.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R组术后血制品的消耗、急性肾损害及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T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9.65%vs 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两组患者的远端血管残余夹层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60岁以上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12.50%vs8.70%)、远期全因死亡率(14.29%vs 6.25%)和远期血管病变再干预率(0%vs 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远期疗效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接近,适用于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置换术 升主动脉置换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12
作者 安朝 张本 +6 位作者 杨帆 刘晓红 唐昊 陆方林 张冠鑫 韩林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分析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EBF)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回顾长海医院2001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接受生物瓣置换术后EB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PubMed以"bioprosthesis"、"heart valve prosthesis"、"early... 目的分析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EBF)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回顾长海医院2001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接受生物瓣置换术后EB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PubMed以"bioprosthesis"、"heart valve prosthesis"、"early failure"、"bioprosthesis failure"为关键词对1994年至2014年间发表的EBF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回顾分析。结果 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长海医院收治的650例生物瓣置换术者中有3例发生EBF(占0.5%),EBF原因分别为自身瓣叶粘连、代谢综合征导致生物瓣早期钙化、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文献回顾收集14例EBF病例,其中生物瓣与自身瓣叶粘连6例(42.9%);患者本身代谢异常3例(21.4%);术后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2例(14.3%);慢性炎症反应2例(14.3%);手术操作不当1例(7.1%)。结论 EBF较少见,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假体植入 生物假体 早期衰败 病例报告 文献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