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伍志方 曾沁 +3 位作者 吴乃庚 叶爱芬 李怀宇 庞古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38-84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槽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对层结不稳定起到增幅作用;"5.14"大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两次大暴雨过程都是由带有超级单体的飑线引发的,前者飑线长度更长,强回波范围更大,超级单体更多,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更大;飑线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不同,前者通过补充合并两广交界处不断新生对流单体,后者则是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高空槽 飑线 超级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37℃以上酷热天气形势及相关要素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黄忠 熊亚丽 林良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4-27,共4页
对1951年以来广州市出现的37℃以上的酷热天气的形势特征和广州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这类天气多发生在地面气压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之下,与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活动关系密切,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广州附近多数情况下出现下沉气流。结果... 对1951年以来广州市出现的37℃以上的酷热天气的形势特征和广州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这类天气多发生在地面气压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之下,与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活动关系密切,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广州附近多数情况下出现下沉气流。结果还表明,广州地面和低空吹偏北气流更易出现酷热天气,酷热天气还与前期的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要素分析 天气形势 相关 酷热天气 热带气旋活动 地面气压场 副热带高压 气象要素 下沉气流 共同作用 特征和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气象应急响应 被引量:52
3
作者 林良勋 吴乃庚 +1 位作者 蔡安安 庄旭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33,共8页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百年一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广东的受灾程度属80年一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分析发现:灾害过程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百年一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广东的受灾程度属80年一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分析发现:灾害过程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脊南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冷暖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频繁交汇,使对流层中低层形成逆温层和局地经向环流产生异常,造成了此次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面对灾害引发的公共事件,广东省气象部门打破常规、准确预警,启动预案,通过媒体和"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传播权威的公共预警信息,为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减少灾害起到积极作用。灾后反思发现,山区冰灾的监测、灾害的评估、公共信息发布等的能力和规范均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天气气候成因 预报与应急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预报 被引量:33
4
作者 纪忠萍 罗森波 +3 位作者 邝建新 罗秋红 陈敏升 梁桂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4-581,共8页
利用2002年11月-2004年9月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和PM10、NO2、SO2等污染物逐日浓度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与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冬、夏季API... 利用2002年11月-2004年9月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和PM10、NO2、SO2等污染物逐日浓度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与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冬、夏季API指数及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方程。结果表明,PM10是广州市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NO2、SO2。除SO2外,广州市API指数、NO2、PM10等污染物浓度具有冬半年(11-4月)偏高,夏半年(5-10月)偏低的变化规律。API指数及各种污染物浓度均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振荡及5-7天的准单周、10-20天准双周、30-60天左右的季节内振荡,且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在冬半年较强而在夏半年较弱。冬半年API指数和PM10、NO2、SO2浓度与气压、风速、降水呈稳定负相关,与温度、相对湿度等呈稳定的正相关,而夏半年主要与风速、降水具有较好且稳定的负相关。增加前一天的污染物浓度作为预报因子后,所建的最优子集回归方程比单选用气象因子要稳定,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变化特征 低频振荡 小波分析 最优子集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气象预警模型 被引量:91
5
作者 罗慧 李良序 +3 位作者 胡胜 John Nairn 刘宇 郑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0-357,共8页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象预警模型。通过2005年3月—2006年4月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共365个测试样本的检验,发现这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运用该地区气象要素建立公路交通事故的预警模型是可行而有效的。研究表明:西安地区气象要素中包含着影响和可以预测当地公路交通的信息,按照在logistic方程中的显著性大小和因子负载的大小,在春夏半年(4—9月),影响西安地区公路交通事故相关因素依次为:能见度因子、相对湿度因子和降水因子;而在秋冬半年(10月—次年3月),依次为温度因子、能见度因子、降水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气象 因子分析 多重共线性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112
6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5,共8页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温存在99年、45年、2.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降水存在28年、7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前汛期降水存在25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后汛期降水存在23年、9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利用小波逆变换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使我们能够揭示气候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燕 程正泉 叶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60,共9页
采用1951—2005年广州气温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广州市气温变化情况以及成因。结果表明:广州气温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最低气温增温最为显著;冬季低温(≤5℃)日数明显减少,夏季高温(≥35℃)日数则显... 采用1951—2005年广州气温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广州市气温变化情况以及成因。结果表明:广州气温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最低气温增温最为显著;冬季低温(≤5℃)日数明显减少,夏季高温(≥35℃)日数则显著增加;500hPa高度场的异常升高、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的减弱与广州气温的升高有直接的关系,而城市化进程同样也在广州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的增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逐日降水振荡及其延伸期预报的简谐波模型 被引量:11
9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郑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9-906,共8页
利用1951--2010年广州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功率谱、小波变换、Lanczos滤波器和简谐波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广州逐日降水的振荡特征及其延伸期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广州逐日降水振荡主要表现为2~4.1d、8d、13-3d、40~60d和120d变化等5种... 利用1951--2010年广州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功率谱、小波变换、Lanczos滤波器和简谐波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广州逐日降水的振荡特征及其延伸期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广州逐日降水振荡主要表现为2~4.1d、8d、13-3d、40~60d和120d变化等5种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振荡,其中准单周变化、11~21d、21~80d的季节内振荡具有振幅和周期接近的1~2个振荡周期性循环出现的特征。利用小波变换揭示出近期逐日降水距平5d滤波序列变化的主要周期,采用简谐波拟合的方法建立了广州逐日降水5d滤波序列的延伸期预报模型。对1990-2009年近20年的后报结果分析表明,所建立的延伸期预报简谐波模型除第24d和29d外,前33d的预报值与低通滤波值之间的相关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对未来34d降水低频分量极大值的预报与实况低通滤波极大值相差在0~2d的概率最高,可为中期与延伸期降水过程出现时段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日降水振荡 小波变换 延伸期预报 简谐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盛夏高温频数异常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燕 程正泉 蔡安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3-559,共7页
运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1951-2004年高温频数的基本气候特征,并探讨了盛夏(7 -8月)高温频数异常与同期65-150°E,10-70°N范围内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4年来广州年平均出现高温次数为8.7日;5-9... 运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1951-2004年高温频数的基本气候特征,并探讨了盛夏(7 -8月)高温频数异常与同期65-150°E,10-70°N范围内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4年来广州年平均出现高温次数为8.7日;5-9月都有高温出现,其中7、8月是高温的频发期;(2)广州市高温频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1980年代以来高温频数明显增加;(3)广州市盛夏高温频数在1980年代以来的异常增多是与同期我国西北部-蒙古-贝加尔湖及附近地区西风带活动减弱、中低纬副热带高压强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频数 500hPa高度场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雷达新技术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伍志方 胡东明 梁玉琼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36-40,共5页
新型气象雷达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外场试验和业务探测网中,我国也将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中引入新型气象雷达。简要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包括双线偏振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相控... 新型气象雷达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外场试验和业务探测网中,我国也将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中引入新型气象雷达。简要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包括双线偏振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激光天气雷达技术、风廓线雷达等的探测原理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这对于我国新型雷达的应用和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雷达类型等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气象雷达 大气探测 新技术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降水概率预报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定升 梁凤仪 易爱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6,42,共5页
讨论了降水概率预报的意义、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广州降水概率预报的业务流程及试验效果,并提出深入开展降水概率预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广州 降水预报 概率预报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春季降水的变化及其前兆信号 被引量:15
13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1 位作者 林爱兰 郝立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9-587,共9页
广州春季降水存在以准2年为主的年际变化和以30年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目前处于年代际尺度上的少雨时段。Ni?o3区的海温异常是广州春季降水最强的前兆信号,它与广州春季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在前一年的11月份就已出现,并且一直稳定维持到4月份... 广州春季降水存在以准2年为主的年际变化和以30年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目前处于年代际尺度上的少雨时段。Ni?o3区的海温异常是广州春季降水最强的前兆信号,它与广州春季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在前一年的11月份就已出现,并且一直稳定维持到4月份。前冬Ni?o3区海温异常对广州春季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春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风场异常实现的。前冬Ni?o3区海温正异常时,春季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华南处于副高边缘垂直运动的上升区,菲律宾以东的低层反气旋环流增加了向华南的水汽输送,从而使得广州春季降水偏多;前冬Ni?o3区海温负异常时,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远离副高、处于垂直运动的下沉区,菲律宾以东低层为气旋环流控制,华南地区盛行偏北气流,不利于水汽的向北输送,从而使得广州春季降水偏少,造成春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春季降水 春旱 前兆信号 副热带高压 低层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08年秋季广州市重大气污染过程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武 罗秋红 +1 位作者 李晓娜 范绍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利用地面图、高空天气图(850 hPa、500 hPa)以及气象要素对2006—2008年秋季(9—11月)广州市4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大气污染过程的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天气系统、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秋季重大气污染多数... 利用地面图、高空天气图(850 hPa、500 hPa)以及气象要素对2006—2008年秋季(9—11月)广州市4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大气污染过程的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天气系统、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秋季重大气污染多数发生在:(1)广州受冷空气影响或回暖期,持续小风或出现静风会导致污染物大量积聚,且多出现能见度明显下降;(2)由于偏北风的输送作用,处于下风向的万顷沙站较易出现重大气污染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输送特征;(3)冷高压脊、回流天气形势、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期间;(4)近地面层出现逆温层或等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天气系统 特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广州灾害性高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卢山 叶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1-465,共5页
利用1983-2004年6-9月常规天气资料、广州单站数据和此期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定义连续3天或以上日最高气温≥35℃为一次灾害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广州灾害性高温天气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 利用1983-2004年6-9月常规天气资料、广州单站数据和此期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定义连续3天或以上日最高气温≥35℃为一次灾害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广州灾害性高温天气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广州市的灾害性高温天气的出现和热带气旋外围环流紧密相关,且37℃以上的灾害性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广州市东南或偏东方向400-1 600km范围内的洋面或海面有热带气旋活动时;(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烈太阳辐射是广州灾害性高温出现的基础,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导致的强下沉增温是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高温 热带气旋 下沉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大气环境因素与SARS疫情短期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冯业荣 朱科伦 +3 位作者 纪忠萍 杜琳 王安宇 金顺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8,共8页
根据SARS疫情和同期大气环境要素资料,利用时间尺度分离技术、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气环境因素对SARS疫情的影响,结果发现大气环境因素与SARS发病有密切关系:广州SARS每日新增病例数和大气要素存在几乎一致的3~5天变化周期,且... 根据SARS疫情和同期大气环境要素资料,利用时间尺度分离技术、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气环境因素对SARS疫情的影响,结果发现大气环境因素与SARS发病有密切关系:广州SARS每日新增病例数和大气要素存在几乎一致的3~5天变化周期,且疫情涨落和大气要素变化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推论天气变化对SARS疫情起伏有影响。此外,统计结果表明冷空气活动使SARS疫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痰隋 大气环境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进展--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IWTC-9)综述 被引量:17
17
作者 端义宏 方娟 +6 位作者 程正泉 徐晶 李青青 占瑞芬 钱传海 陈静 任福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50,共14页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复杂环境影响热带气旋路径转向的机理、对流和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双眼墙形成和替换机理、热带气旋变性过程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热带气旋多平台观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在热带气旋生成概率预报、全球模式中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改进、热带气旋活动次季节业务预测技术发展以及热带气旋预报不确定性理论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在综述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后,简要讨论中国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研究进展 预报预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暖培 梁必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8-23,共6页
分析了1910—199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多;在弱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少并严重干旱。
关键词 厄尔尼诺 降水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特征和分类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立祥 刘运策 《热带气象》 CSCD 1989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本文应用广州中心气象台1984—1986年“强对流天气监测与临近预报试验”资料,分析讨论连续数日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概率及其发生范围,指出广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灾害主要是2—3天的系统性天气过程引起的。同时在前一天有无强对流天气的... 本文应用广州中心气象台1984—1986年“强对流天气监测与临近预报试验”资料,分析讨论连续数日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概率及其发生范围,指出广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灾害主要是2—3天的系统性天气过程引起的。同时在前一天有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当天发生强对流天气与否的概率有显著不同。文章还以对流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为标准将强对流天气分为二类四型,并逐型分析其发生的天气背景、稳定度指标、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指出各型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天气 天气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湿球黑球温度指数预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荣 程正泉 黄健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3-628,共6页
利用广州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湿球温度、干球温度、黑球温度,以及附近自动气象站相同时刻的温度、风速、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广州地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昼... 利用广州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湿球温度、干球温度、黑球温度,以及附近自动气象站相同时刻的温度、风速、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广州地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昼夜两段模式和分时模式构建出WBGT预报方程。利用WBGT的实测资料,对上述两种预报方程和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WBGT预报方程一同分析预报误差,对比发现: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的预报方程预报效果最差,分时段WBGT预报模式总体偏差最小;三种预报方法在夜间比白天预报偏差小,昼夜预报法和分时预报法预报偏差不超过1℃,两者对夜间的WBGT预报能力相当,但在白天时段分时预报法明显比昼夜预报法的预报偏差小。据此,文章选取预报效果最好的分时模式建立预报方程,文中最后针对预报方程中温度、相对湿度因子由于预报误差而导致的WBGT预报误差进行了讨论。基于此研究成果,气象部门为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马术比赛提供了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为马术比赛的赛事安排及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预报 马术比赛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