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动态影像学监测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谭国胜 郭文波 +2 位作者 范惠双 陈伟 杨建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术后影像学动态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MR平扫加增强,以及栓塞后CT平扫检查,了解子宫及肌瘤影像学征象...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术后影像学动态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MR平扫加增强,以及栓塞后CT平扫检查,了解子宫及肌瘤影像学征象的动态变化。追踪时间3~16个月,平均(10.0±3.5)个月。结果术前41例彩超显示肌瘤血流丰富,术后第1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第7天肌瘤血流仍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开始出现;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内仍无血流。4例术后第7天开始肌瘤内有血流信号,至术后12个月肌瘤内仍有血供。45例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碘油逐渐流失,而肌瘤内仍有碘油沉积。45例术前MRI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术后3个月MRI复查39例肌层有强化而肌瘤无强化改变;另6例术后肌瘤仍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患者术后肌瘤脱落,病理证实为坏死组织。术前、术后肌瘤体积变化的监测,MRI与彩超测量结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出现选择性栓塞导致肌瘤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其动态影像学监测随访,以彩超为首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平滑肌瘤 子宫 影像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郭文波 杨建勇 +3 位作者 李丽娟 陈伟 庄文权 朱云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9期539-542,共4页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治疗,并追踪观察,追踪时间48~72个月,采用经阴道彩色超声复查,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液(51例)和聚乙烯醇微粒(直径350~700μm,59例),观察其中长期临...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治疗,并追踪观察,追踪时间48~72个月,采用经阴道彩色超声复查,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液(51例)和聚乙烯醇微粒(直径350~700μm,59例),观察其中长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性激素变化,怀孕妊娠分娩和肌瘤的再发情况等。结果110例均进行了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月经量过多症状改善有效93/94(98.93%),压迫症状改善26/26(100%)。子宫体积减少51.5%±3.1%(t值2.861,P<0.01)。肌瘤体积减少64.2±6.6%(t值2.664,P<0.01)。栓塞前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素和雌二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栓塞后腹痛6/110(5.5%);发热90/110(81.8%);阴道出血95/110(86.4%);血尿11/110(10.0%);膀胱误栓1/110(0.9%);短暂性闭经3/110(2.7%)和卵巢衰竭永久性闭经3/110(2.7%)。手术失败率1/110(0.9%),肌瘤栓塞后2年再发率为4/110(3.6%)。栓塞后5例子宫肌瘤患者7次怀孕,其中4例患者分娩4次,同一患者先后人工流产3次,怀孕期间和分娩后,B超复查没有发现子宫肌瘤增大或出现新发子宫肌瘤。结论子宫肌瘤栓塞的中长期疗效肯定。子宫肌瘤栓塞后有一定的再发率。子宫肌瘤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较轻。子宫肌瘤栓塞后妊娠和分娩仍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平滑肌瘤 栓塞 治疗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鹤平 庄文权 +2 位作者 杨建勇 陈伟 吴彩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的改变,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4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进行L5和S1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的改变,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4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进行L5和S1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潜伏期,并作比较。结果术前诱发电位检测异常率达87.5%(21/24),主要表现为N40峰的峰潜伏期延长;术前异常的21例中17例术后短期(6~10d)行检查,其峰潜伏期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均仍属于异常范围;术前异常的21例中10例术后略长时间(29~45d)行检查,其总体峰潜伏期值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现为峰潜伏期值明显缩短,两侧差异值明显减少。术前诱发电位异常的21例患者无论术后短期,还是术后略长时间,共计27例次行诱发电位检查,术后峰潜伏期值与术前峰潜伏期值比较无一例有进一步明显的延长。结论诱发电位检查是在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术后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灵敏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协助判断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髓核溶解术 诱发电位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神经电位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庄文权 李鹤平 +3 位作者 杨建勇 陈伟 黄勇慧 郭文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64-366,共3页
目的通过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研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功能的影响。方法57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胶原酶急性实验模型组、亚急性实验模型组和慢性实验模型组;急性假手术组、亚急性假手术组和慢性假... 目的通过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研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功能的影响。方法57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胶原酶急性实验模型组、亚急性实验模型组和慢性实验模型组;急性假手术组、亚急性假手术组和慢性假手术组。分离、暴露实验大鼠左侧腰5背根神经节,并在各胶原酶实验模型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1200u/4ml),各假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分别于注药后1h、1周、30d行包含背根神经节的一段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检测。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结果各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临床应用的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的胶原酶治疗浓度不影响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和传导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背根神经节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