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性瘫痪儿童医院康复与医院-家庭康复模式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金炳旭 钱旭光 +3 位作者 赵勇 刘振寰 李诺 张梦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对脑瘫患儿医院康复与医院-家庭康复模式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将本院60例1~3岁的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每组各30例。医院康复组给予本科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 目的对脑瘫患儿医院康复与医院-家庭康复模式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将本院60例1~3岁的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每组各30例。医院康复组给予本科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和中医综合疗法),医院-家庭康复组由医院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指导和对患儿进行专业评估,家长实际操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价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结束时,与医院-家庭康复组比较,医院康复组GMFM评分显著改善(t=5.333,P<0.001),总医疗成本显著增高(t=23.614,P<0.001),但GMFM和PDMS-FM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每增加1分所支出的医疗费用降低(t>2.065,P<0.05)。结论医院康复模式对小年龄脑瘫儿童可能是更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可以作为此年龄段的有效补充康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康复 成本-效果分析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神经元移行异常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勇 金炳旭 刘振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3-43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神经元移行异常(NMD)脑瘫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科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伴NMD脑瘫患儿(NMD组,n=32)和同期康复治疗的运动、智力水平近似的伴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脑瘫患儿(PVL组,n=60...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神经元移行异常(NMD)脑瘫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科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伴NMD脑瘫患儿(NMD组,n=32)和同期康复治疗的运动、智力水平近似的伴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脑瘫患儿(PVL组,n=60)。分析比较两组脑瘫临床分型、癫痫及癫痫样放电共患病以及综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发育商(DQ)的影响。同时,对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脑瘫临床分型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χ2=24.529,P<0.001)。NMD组癫痫及癫痫样放电共患病发生率均高于PVL组(χ2>4.605,P<0.05)。综合康复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随时间均升高(F时间=6.850,P=0.010),NMD组GMFM评分显著低于PVL组(F组间=29.885,P<0.001);各功能区DQ得分随时间逐渐增高(F时间>25.041,P<0.001),NMD组各功能区DQ得分显著低于PVL组(F组间>32.347,P<0.001)。结论伴NMD脑瘫癫痫伴发率高,临床表现以智力发育障碍和痉挛型偏瘫为主,综合康复治疗疗效差,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神经元移行异常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临床特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的分析与康复治疗管理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强勇 赵勇 +2 位作者 符文杰 张春涛 钱旭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7-511,共5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临床表现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异常、发育障碍、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的症候群。这些症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的损伤所致,痉挛型脑瘫构成了其中的主要部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临床表现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异常、发育障碍、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的症候群。这些症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的损伤所致,痉挛型脑瘫构成了其中的主要部分[1]。虽然脑瘫患者中的一部分最终可以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但每位可行走的脑瘫患者均具有不同的步态特点[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进行性 姿势异常 脑瘫患者 脑性瘫痪 痉挛型脑瘫 发育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 cereb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足三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诺 赵勇 +3 位作者 刘振寰 符文杰 梁碧琪 庞碧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观察"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本科就诊的120例1~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分别... 目的观察"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本科就诊的120例1~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足背屈角、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的B、C、D、E四个能区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4.325,P<0.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t>2.711,P<0.01);观察组足背屈角显著减小(t=17.627,P<0.001),且显著小于对照组(t=15.416,P<0.001)。观察组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跖屈、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均明显改善(t≥3.058,P<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优于对照组(t=-2.199,P<0.05)。结论尖足三针针刺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腓肠肌肌张力,且不降低腓肠肌肌力,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足背屈能力,促进患儿获得站位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尖足三针 尖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