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神经黏蛋白mRNA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谭峰 万赛英 +6 位作者 吴海科 霍绮雯 王金良 陈文霖 方美凤 刘晓林 孙景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20-72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 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黏蛋白mRNA(neurocan-mRNA)表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 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黏蛋白mRNA(neurocan-mRNA)表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电镜等技术观察电针对脑缺血2h后再灌注1、7、14、30d大鼠脑内神经黏蛋白-mRNA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电针组脑缺血-再灌注7、14、30d大鼠脑缺血区周围及海马区neurocan-mRNA表达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神经元、血管壁等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较对照各组减轻。结论电针对RHRS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神经抑制因子neurocan-mRNA表达、减轻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等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黏蛋白 电针 高血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谭峰 方美凤 +3 位作者 张圻 刘晓林 王学文 李雁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72 h的ACI患者65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按不同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72 h的ACI患者65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按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分析,对照组体检时,脑梗死组入院第1、3、7天用ELISA检测血清SOCS-3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第1、7天血清IL-6与TNF-α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第1、3、7天SOCS-3、IL-6和TNF-α明显上升(P<0.01),大梗死体积患者IL-6和TNF-α表达较中、小梗死体积患者明显上升(P<0.05)。入院第21天Barthel指数与SOCS-3水平呈正相关(r=0.810,P<0.05),与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72,-0.822,P<0.05)。结论 SOCS-3可能参与ACI炎性反应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观察SOCS-3的变化,对ACI病情评价及预后分析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神经病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维黄杨星D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突触生长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谭峰 万赛英 +5 位作者 吴海科 霍绮雯 王金良 陈文霖 方美凤 刘晓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04-806,共3页
目的观察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突触生长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100只,用环形银夹使大鼠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40只)... 目的观察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突触生长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100只,用环形银夹使大鼠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40只)、对照组(40只)。后2组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等观察脑缺血2 h后再灌注第1、7、14、30天脑组织SYN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SYN阳性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第1天SYN阳性表达明显升高,第7天达高峰,第14天开始下降(P<0.05,P<0.01),第30天则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SYN阳性表达均升高(P<0.05,P<0.01)。结论CVBD促进RHRSP脑缺血损伤区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脑组织SYN的表达,减轻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等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血压 再灌注 突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