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缺血性疾病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被引量:15
1
作者 史德刚 张家雄 +4 位作者 彭加友 陈兴明 李健洪 叶永潮 朱冬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38-440,共3页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缺血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溶液持续冲洗预防有创动脉压监测留置导管内血栓形成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忠琴 张斌 +4 位作者 史德刚 叶蝶莲 郭少英 李翠玉 黄国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留置导管 肝素 低分子肝素 生理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青年人群股骨颈α角CT测量多个平面之间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方挺松 柯祺 +2 位作者 袁健祥 彭涛 梁振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6-419,共4页
目的比较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多个平面CT测量股骨颈α角的差异,并对凸轮型股髋撞击综合征(FAI)形态改变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120例无髋关节病症患者(20~40岁)的腹部或盆腔CT扫描资料。α角的测量... 目的比较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多个平面CT测量股骨颈α角的差异,并对凸轮型股髋撞击综合征(FAI)形态改变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120例无髋关节病症患者(20~40岁)的腹部或盆腔CT扫描资料。α角的测量采用平行于股骨颈长轴的斜轴位平面以及以股骨颈中心作为旋转轴的4个方向辐射状层面,两者差异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角大于55°提示凸轮型FAI形态异常。结果斜轴位平面α角均值为(39.5±6.51)°,共有12人(占10%,12/120)、14个关节Ⅱ角大于55°,10人为单侧、2人为双侧;在12点、1点、2点及3点方向各平面的α角均值分别为(42.8±7.3)°,(48.8±7.6)°,(47.3±7.2)°,(40.2±6.7)°,在所有辐射状平面中共有106个关节(α角大于55°,其中在1:00方向有54个关节α角增大,占受试者的35%(42/120)(30人为单侧,12人为双侧);斜轴位平面与12点、1点、2点方向平面测量的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辐射状平面测量α角可能更准确;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其类似凸轮型FAI的形态改变有较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髋撞击综合征 髋关节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史德刚 黄钢 +3 位作者 苗积生 林祥通 贺晓东 苏斌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背景与目的 放射生物学试验时单层细胞或移植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多细胞球体(multieellularspheroid,MTS)作为实体瘤的模型应用较多。本研究旨在了解A549肺腺癌MTS的生长特性,有助于选择最佳MTS用于实验研究。方法1.75... 背景与目的 放射生物学试验时单层细胞或移植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多细胞球体(multieellularspheroid,MTS)作为实体瘤的模型应用较多。本研究旨在了解A549肺腺癌MTS的生长特性,有助于选择最佳MTS用于实验研究。方法1.75×10^7的A549细胞株35mL转移人2%琼脂糖封底的100mm培养皿中旋转培养,60r/min,40h时分离MTS到2%琼脂糖封底的96孔板中,每孔一个MTS,静止培养。结果 旋转培养阶段A549MTS形态较圆,大小均一,细胞间连接不紧密。经过约10天的静止培养,直径在429~570μm时MTS的细胞间连接紧密,静止培养26.5天时直径达1358.5μm,已经不能用于试验。电镜观察MTS的细胞生长良好,很少有凋亡和坏死。MTS的细胞周期以G0~G1期占优势。结论 旋转结合静止培养方法简单,所得MTS的生长特性与实体瘤相似,直径在500μm左右时最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多细胞球体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诊断足踝部微小骨折 被引量:9
5
作者 何秀珍 梁峭嵘 +1 位作者 周伟生 黄钰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足踝部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首诊X线阴性而高频超声提示微小骨折的患者再行针对性的X线检查,对针对性X线检查阴性病例再行CT和(或)MR检查,统计针对性X线检查的结果,并分析微小骨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足踝部微小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首诊X线阴性而高频超声提示微小骨折的患者再行针对性的X线检查,对针对性X线检查阴性病例再行CT和(或)MR检查,统计针对性X线检查的结果,并分析微小骨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损伤部位:腓骨(外踝部)16例、胫骨(内踝部)12例、距骨(颈部)2例、舟骨4例、蹠骨2例、跟骨1例。②针对性X线检查检出26例阳性(26/37,70.27%),检出率较常规X线检查明显提高。③高频超声微小骨折声像图表现:局部骨组织不完整(表面不光滑),骨折周软组织肿胀增厚,骨组织无错位。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微小骨折可作为X线检查的补充,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踝部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特征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符熙 张家雄 +3 位作者 彭加友 高铭聪 衣利磊 何志颖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分析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与其可能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40例临床诊断为ITBFS患者的MRI图像,并与对照组(膝关节MRI未见明显异常)进行比较,分析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探讨ITBFS MR... 目的:分析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与其可能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40例临床诊断为ITBFS患者的MRI图像,并与对照组(膝关节MRI未见明显异常)进行比较,分析ITBFS的MRI影像学特征,探讨ITBFS MRI征象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髂胫束摩擦综合征MRI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胫束增厚及髂胫束内侧积液。病例组与对照组ITBT、ITBSCA及LFCH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97,P<0.001;Z=-6.26,P<0.001;Z=-2.83,P=0.005)。身高与ITBCSA及LFCHI呈中度正相关(r=0.67,P<0.001;r=0.65,P<0.001);病程与ITBT、ITBSCA呈轻度正相关(r=0.48,P=0.002;r=0.45,P=0.004);LFCHI与ITBCSA呈轻度正相关(r=0.47,P=0.002)。结论:ITBFS在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ITB增厚和髂胫束内侧积液。髂胫束增厚多出现在病程较长的患者,并且外侧股骨髁突出易发生ITBFS,证明股骨外上髁反复运动、摩擦及ITB内侧结构压迫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是主要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限性肠系膜混浊征的CT征象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符熙 张家雄 +3 位作者 何伟红 彭涛 谢乐 饶燕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局限性肠系膜混浊征(SMM)的CT特征及其主要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SMM的CT及临床资料。CT图像评估包括SMM的发生部位、厚度、血管变化、相邻肠壁改变、淋巴结肿大和脂肪环征。结果:46例SMM累及空肠系膜39例(84.78%),回... 目的:探讨局限性肠系膜混浊征(SMM)的CT特征及其主要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SMM的CT及临床资料。CT图像评估包括SMM的发生部位、厚度、血管变化、相邻肠壁改变、淋巴结肿大和脂肪环征。结果:46例SMM累及空肠系膜39例(84.78%),回肠系膜7例(15.22%)。38例(82.61%)SMM内出现血管扩张,11例(23.91%)出现SMM旁肠壁增厚,21例(45.65%)出现SMM内淋巴结肿大,7例(15.22%)出现脂环征。SMM的主要病因:水肿18例(39.13%),肿瘤浸润13例(28.26%),炎性改变11例(23.91%),特发性4例(8.70%)。空肠系膜与回肠系膜发生S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9,P<0.001)。肿瘤浸润与非肿瘤性(炎性、水肿及特发性)SMM内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肿瘤浸润更易出现SMM内淋巴结肿大。结论:恶性肿瘤、水肿及炎症CT均可表现为SMM,CT显示SMM而没有明显恶性肿瘤阳性征象的患者,应进行随访复查,排查隐匿性恶性肿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混浊征 肠系膜 肿瘤 水肿 炎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尺远侧关节在体MRI运动学研究
8
作者 袁健祥 彭国意 +3 位作者 刘泳坚 郑汉艺 柯祺 方挺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利用MRI轴位图像分析正常桡尺远侧关节(DRUJ)旋转运动。方法健康志愿者30名(男、女各15名),共60个正常DRUJ,在腕关节完全旋外、旋外60°、旋外30°、中立位、旋内30°、旋内60°及完全旋内7个体位行DRUJ的MRI扫描。... 目的利用MRI轴位图像分析正常桡尺远侧关节(DRUJ)旋转运动。方法健康志愿者30名(男、女各15名),共60个正常DRUJ,在腕关节完全旋外、旋外60°、旋外30°、中立位、旋内30°、旋内60°及完全旋内7个体位行DRUJ的MRI扫描。在DRUJ轴位图上,选取桡骨乙状切迹掌侧顶点(A)及背侧顶点(B)作一连线,利用工作站工具取得尺骨头中心点(C),过C点作AB垂线,相交于D点,计算AD/AB比值(桡尺比值);尺骨头-尺骨茎突背侧缘顶点E、F连线,测量EF与AB相交指向掌侧夹角(桡尺夹角);由两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测量、取其平均值,并评价该方法可信度。结果60个正常DRUJ完全旋外、旋外60°、旋外30°、中立位、旋内30°、旋内60°及完全旋内桡尺比值分别为(0.29±0.05),(0.36±0.06),(0.42±0.07),(0.49±0.05),(0.53±0.06),(0.56±0.06),(0.61±0.07);桡尺夹角分别为(38.41±3.71)°,(48.74±5.54)°,(63.31±4.98)°,(105.56±5.63)°,(138.68±6.04)°,(162.45±6.00)°,(178.46±2.09)°。桡尺比值与桡尺夹角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97,P<0.05),腕关节从完全旋外向完全旋内旋转过程中,桡尺比值随桡尺夹角增大而增大。不同体位两项测量指标观察者间相关系数(ICC)范围为0.83~0.96。结论通过建立DRUJ在不同体位下桡骨的不同旋转角度所对应桡尺比值正常范围,可以为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尺远侧关节 磁共振成像 运动 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