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预后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李晨威 杨珂珂 +3 位作者 王小军 郭伟花 冯志恒 彭慧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的临床表现严重,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机械取栓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行机械取栓术后该类患者预后差异较大,且预后不良比例较高。机器学习为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可综合分析繁杂数据...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的临床表现严重,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机械取栓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行机械取栓术后该类患者预后差异较大,且预后不良比例较高。机器学习为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可综合分析繁杂数据,提取特异性标志物,辅助临床预测疾病预后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作者就机器学习在前循环ALVOS行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的预后、无效再通及出血转化、恶性脑水肿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前循环ALVOS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机器学习 预后预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2
作者 王小军 杨珂珂 +3 位作者 吴健恒 林铎 李晨威 彭慧渊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20~49岁青年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的变化,并对2022—2035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关于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数据,使用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20~49岁青年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的变化,并对2022—2035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关于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数据,使用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ASMR)量化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及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率(age-standardized DALYs rate,ASDR)量化疾病负担情况。分析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各危险因素相关DALYs的变化趋势。使用Segmented分段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并使用拟合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估计值(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来评估疾病趋势,同时预测2022—2035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结果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ASIR从1990年的18.28(95%UI 10.85~28.2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24.93(95%UI 16.09~36.88)/10万,EAPC为0.82%(95%CI 0.71%~0.92%);ASMR从1990年的2.63(95%UI 2.13~3.25)/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88(95%UI 1.49~2.33)/10万,EAPC为-1.09%(95%CI-1.25%~-0.93%);ASDR从1990年的182.87(95%UI 150.95~221.94)/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50.68(95%UI 122.19~180.70)/10万,EAPC为-0.64%(95%CI-0.74%~-0.54%)。预测模型显示,至2035年,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ASIR将上升至25.40(95%CI 22.41~28.40)/10万,发病人数预计为132303(95%CI 116701~147906)例。在危险因素中,代谢因素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ALYs影响最大,其次为行为因素。结论1990—2021年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ASIR呈上升趋势,ASDR、ASMR呈下降趋势,预计2035年中国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疾病负担仍较重,未来尤其应该重视代谢因素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 危险因素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任务学习血管分割的拟定量侧支评分在s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阳运秋 胡庆茂 +6 位作者 汪震 徐锦萍 刘理伯 杨楠 刘星辰 马国睿 阳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目的评估基线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拟定量评分(self-desig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quantitative,SD-CCQ)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两者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探讨SD-CC... 目的评估基线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拟定量评分(self-desig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quantitative,SD-CCQ)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两者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探讨SD-CCQ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数据。采用多任务深度学习方法对CTA源图像进行血管分割标注,并对血管分割后的CTA影像分别进行ASPECTS评分和SD-CCQ评分,从而评估AIS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通过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CCQ与AI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ASPECTS评分与SD-CCQ评分在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65,P<0.001),SD-CCQ对AIS良性侧支循环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CCQ、基线NIHSS、DWI梗死体积是影响AIS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D-CCQ可用于CTA影像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侧支循环 拟定量侧支评分 ASPECT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利群 杨楠 +2 位作者 白伟杰 何希俊 张志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2期2561-256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疗效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NIHSS评分、FIM评分以及死亡率和...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疗效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NIHSS评分、FIM评分以及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IM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后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明显促进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脑梗死 卒中单元 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