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性别差异探析傅青主辨治“怒”“郁”“狂”“惊”思路
1
作者 侯佳睿 曹晓静 +2 位作者 黄旭春 宋雷 王小云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36,共5页
全球心理及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是现代医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临床诊治中,天地乾坤,自分阴阳,氤氲造化则生男女,故男女两者辨治有差。傅青主先生著有《傅青主男科》和《傅青主女科》两书,认为男女有别,当分而治之,且其... 全球心理及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是现代医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临床诊治中,天地乾坤,自分阴阳,氤氲造化则生男女,故男女两者辨治有差。傅青主先生著有《傅青主男科》和《傅青主女科》两书,认为男女有别,当分而治之,且其深谙情志病治疗之道,有着“善疏气机,善调脏腑”的特点。故文章基于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来探讨傅青主于怒病、郁证、狂病、惊病的辨证方法及相关的用药特点,以期对临床诊治男、女情志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女性 情志病 傅青主 辨治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针在院前急救中对眩晕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时鸿 龙亚秋 +1 位作者 郑珊珍 覃小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72-2275,共4页
目的:评价平衡针在院前急救中对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第三方盲法方案,把67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3),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平衡针及"假穴位"针刺治疗,评价... 目的:评价平衡针在院前急救中对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第三方盲法方案,把67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3),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平衡针及"假穴位"针刺治疗,评价治疗后15、60min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及安全指标。结果:(1)两组治疗后15minVSI评分比较,头晕、视觉敏感、恶心呕吐、头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平衡障碍、眩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0minVSI评分比较,眩晕、头晕、恶心呕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平衡障碍、视觉敏感、头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h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平衡针治疗对眩晕疗效明显,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平衡针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针治疗高血压重症即时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时鸿 谢平畅 +1 位作者 陈莉 覃小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733-734,共2页
目的:探讨平衡针治疗高血压重症的即时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对比,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总共60例患者,其中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患者治疗后收缩压... 目的:探讨平衡针治疗高血压重症的即时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对比,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总共60例患者,其中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都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衡针治疗对高血压重症有较好的即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针 高血压重症 即时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眩晕的急诊诊断思路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时鸿 覃小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354-2356,共3页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涉及耳鼻喉科、神经科、内科等多个领域,涵盖了如急性脑血管意外等危急重症。合理有效的问诊、查体、检查以及逻辑清晰的思维是急诊诊治眩晕的关键。
关键词 眩晕 急诊处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雷 黄旭春 +2 位作者 曹晓静 方坚松 王小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658,共12页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及其核心药物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门诊中药处方,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用SPSS Modeler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属性分析、关...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及其核心药物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门诊中药处方,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用SPSS Modeler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核心药对;借助系统药理学方法筛选核心药对(桃仁-红花)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及药物与疾病关键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综合以上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初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339首处方,涉及230味中药,总频次为2757次,使用频次≥35的中药有赤芍、白术、郁金、杜仲、葛根、酸枣仁等20味,主要以理气药、补阴药、补气药、活血调经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所得的用药模式中,桃仁-红花药对支持度排序位列第一。共筛选出桃仁-红花潜在活性成分34个,靶点319个,药物与疾病交集关键靶点148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桃仁-红花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过程中,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豆甾醇(Stigmasterol)、黄芩素(Baicalein)等成分与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蛋白激酶(AKT1)、肿瘤蛋白(TP53)等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通过对有效处方挖掘、关联规则等方法,充分展示了王小云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特色,其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PTGS2、AKT1、TP53等靶点与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及Estrogen信号通路等来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名医经验 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