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CM-Dil标记的脑内示踪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朝 黎奔 郭建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6-949,953,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探讨采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BMSCs,收集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4和CD29的表达率。加入CM-Di...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探讨采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BMSCs,收集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4和CD29的表达率。加入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4h、21d和30d时的标记情况,通过描绘生长曲线明确CM-Dil对体外培养BMSCs生长特性的影响。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CM-Dil标记的BMSCs立体定向移植至大脑纹状体区,于移植后7、14、21d取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 BMSCs贴壁培养至第3代后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均一、排列有序,CD34、CD44和CD29表达率分别为1.71%、80.32%和84.89%。体外CM-Dil标记24h的BMSCs发出红色荧光,标记率为100%;21d后,经传代培养的BMSCs荧光强度与24h时点相近,但30d后荧光有所淬灭。标记后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未受影响,形态无改变。脑组织冰冻切片发现移植的BMSCs在7、14、21d时主要位于针道附近,并向周围扩散,数量逐渐减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较纯的BMSCs。CM-Dil染色简单、有效、无细胞毒性,体外标记BMSCs的最长时限为21d,可作为BMSCs脑内定向移植的体内示踪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脑缺血 氯甲基苯甲酰胺 荧光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甲胺-N-氧化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花花 连新福 唐智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86-990,共5页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是一种新发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肠道菌群利用食物中的胆碱和左旋肉碱转化为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三甲胺在肝酶中氧化为TMAO,降低TMA可以刺激巨噬细胞逆...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是一种新发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肠道菌群利用食物中的胆碱和左旋肉碱转化为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三甲胺在肝酶中氧化为TMAO,降低TMA可以刺激巨噬细胞逆向转运胆固醇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TMAO生成素单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是胆固醇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工具,降低FMO3可以减缓胆囊分泌胆汁,延缓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并限制合成氧化型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血液中TMAO可上调巨噬细胞内的清道夫受体,促使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累积和泡沫细胞的形成,进而促进血管斑块的形成并通过MAPK和细胞核因子κB通路促进血管炎性反应。TMAO集中作用于影响胆固醇代谢、胰岛素抵抗、促进血小板高聚集、增加血栓形成、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及直接导致动脉斑块形成等方面。降低TMAO水平可以潜在的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TMA/FMO3/TMAO通路是调节脂质代谢和炎症的主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三甲胺-N-氧化物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