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细胞中Piezo1对去势小鼠骨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均政 潘兆丰 +3 位作者 何琪 张罡瑜 王海彬 陈鹏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利用micro-CT及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观察Piezo1蛋白对去卵巢小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雌性Piezo1ΔEC小鼠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选取5只雌性Piezo1fl/fl小鼠,实验组与模型组... 目的利用micro-CT及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观察Piezo1蛋白对去卵巢小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雌性Piezo1ΔEC小鼠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选取5只雌性Piezo1fl/fl小鼠,实验组与模型组均行去卵巢手术后于14周龄时使用micro-CT和DXA检测和分析各组小鼠胫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bone separation,Tb.Sp)、骨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及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Th),然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XA结果显示实验组BMC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实验组:(0.003±0.000)g;模型组:(0.005±0.001)g(P<0.05)。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骨质疏松主要体现在骨小梁数量减少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加,其中实验组和模型组骨小梁数量分别为0.549±0.013和0.631±0.015;骨小梁分离度分别为0.453±0.018和0.362±0.046(P<0.05)。结论内皮细胞Piezo1缺失能增加去势小鼠的骨质疏松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1 骨质疏松症 MICRO-CT 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 骨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Piezo1离子通道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均政 姜山 +8 位作者 张罡瑜 何琪 潘兆丰 陈柏豪 肖可 唐一鸣 肖嘉聪 王海彬 陈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1-797,共7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能否通过抑制Piezo1的表达促进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凋亡。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O数据库(GSE16088数据集)骨肉瘤标本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姜黄素干预U2OS细胞,借助RNA-seq、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ezo1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姜黄素能否通过抑制Piezo1的表达促进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凋亡。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O数据库(GSE16088数据集)骨肉瘤标本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姜黄素干预U2OS细胞,借助RNA-seq、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ezo1的表达变化;利用qRT-PCR、Western blot技术,验证Piezo1的表达变化;借助钙离子振荡检测姜黄素对Piezo1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通过Piezo1-siRNA基因沉默技术、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Piezo1表达变化对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Piezo1在骨肉瘤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姜黄素能明显降低U2OS细胞中Piezo1的表达及抑制Piezo1离子通道的活性;姜黄素能协同Piezo1-siRNA,降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结论姜黄素能通过抑制骨肉瘤Piezo1的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Piezo1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姜黄素 Piez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鼠腰部慢性骨骼肌复合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卢晶晶 张弛 +3 位作者 张驰名 许铛瀚 林煜翔 谢炜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99-1407,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腰部慢性骨骼肌复合损伤模型,以深入探索其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单纯打击伤模型组(打击组,垂直打击)9只、复合损伤模型组(复合组,垂直打击结合强迫长时坐位)9只,造模...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腰部慢性骨骼肌复合损伤模型,以深入探索其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单纯打击伤模型组(打击组,垂直打击)9只、复合损伤模型组(复合组,垂直打击结合强迫长时坐位)9只,造模3 d后行旷场实验、HE染色和PCR测序。结果打击组大鼠旷场路程明显低于复合组,两组均低于对照组。HE染色提示打击组多处肌纤维断裂,肌间隙明显增宽,肌核分布不均,可见充血;复合组肌纤维断裂,肌间隙稍增宽,肌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肌纤维断裂周围有肌纤维核聚集。测序结果中火山图提示Pf4基因具有显著差异性。复合组大鼠肌肉组织GO分析中氧气结合和氧载体活性通路上调。结论本研究尝试建立了一种复合骨骼肌损伤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腰部慢性骨骼肌损伤的病理机制,并可用于评估治疗方法的疗效,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动物实验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模型 腰部慢性骨骼肌损伤 转录组测序 复合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