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凯 梁德 +7 位作者 吴雪琼 姚珍松 晋大祥 杨志东 张顺聪 丁金勇 江晓兵 陈建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91例... 目的评价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91例,根据临床和细菌性诊断结果分为脊柱结核组(n=52)和对照组(n=39)。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脊柱结核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患者同时接受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病灶病理学检查、抗酸杆菌涂片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不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47例接受病灶活检穿刺病理检查,其中41例病理证实为结核。ELISPOT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PPD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在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试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PD皮肤试验(82.7%比61.5%,χ2=5.786,P=0.016)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82.7%比55.8%,χ2=8.847,P=0.003),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7%比87.2%,χ2=0.396,P=0.529)。ELISPOT试验与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较好(87.2%,κ=0.498,P=0.001)。结论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FP10/ESAT6融合蛋白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囊性血管瘤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凯 黄学成 +2 位作者 江晓兵 姚珍松 梁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2-864,共3页
脊柱囊性血管瘤病(spinal cystic angiomatosis,SCA)临床罕见,是发生于脊柱的良性先天性疾病,多数以椎体及附件多发脉管瘤样病变为临床特点.其他骨骼系统及内脏组织均可受累。多在儿童期及青春期发病,病程较为缓慢,多数为局灶... 脊柱囊性血管瘤病(spinal cystic angiomatosis,SCA)临床罕见,是发生于脊柱的良性先天性疾病,多数以椎体及附件多发脉管瘤样病变为临床特点.其他骨骼系统及内脏组织均可受累。多在儿童期及青春期发病,病程较为缓慢,多数为局灶性血管瘤.男性多于女性,严重时发病部位骨质可能发生溶解,相邻的软组织也可受累嘲。我院收治1例脊柱囊性血管瘤病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病 脊柱 囊性 临床特点 发病部位 先天性疾病 内脏组织 骨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犯脊柱的滤泡性淋巴瘤1例报道
3
作者 晋大祥 谢炜星 +1 位作者 江晓兵 梁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76,共2页
滤泡性淋巴瘤侵犯脊柱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我院脊柱骨科于2010年1月收治1例侵犯脊柱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报道如下。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脊柱 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2
4
作者 江晓兵 莫凌 +5 位作者 梁德 张顺聪 杨志东 姚珍松 晋大祥 丁金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弥散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折线 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5
作者 姚珍松 叶林强 +5 位作者 江晓兵 梁德 唐永超 佘坤源 张顺聪 晋大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12例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61~83岁,平均74.5岁。骨折节段:T2 1例,T3 3例,T5 3例,T6 5例。受累节段椎体前缘平均压缩为68%(65%~72%)。腰椎骨密度T值为-3.8^-5.2,平均-4.2。术前胸背痛VAS评分为6.75±1.14分,ODI为(68.58±5.70)%,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6±0.09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8.90°±1.03°。均行PVP,其中10例采用椎弓根入路,2例采用椎弓根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采取双侧穿刺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经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为27~51min,平均41min;2例经椎弓根外侧入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术中出血量为5~16ml,平均10ml。骨水泥注入量为1.7~2.8ml,平均为2.2ml。1例术前CT显示上终板裂口的患者术后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不适症状,未行特殊处理。术后2d,胸背痛VAS评分为3.17±1.03分,ODI为(33.00±17.5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8±0.11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10°±0.99°,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1年,手术椎体未再发生骨折及塌陷,未发现相邻节段骨折。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为3.75±0.85分,ODI为(32.33±17.11)%,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7±0.12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08°±1.00°,与术后2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但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中上胸椎 骨质疏松 椎弓根入路 椎弓根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SPECT-CT与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8
6
作者 江晓兵 莫凌 +7 位作者 姚珍松 罗耀武 梁德 陆卫钦 张顺聪 丁金勇 杨志东 晋大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1-897,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 磁共振成像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评分与性激素和血细胞参数关系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任之强 赵志强 +4 位作者 晋大祥 庄洪 李康 丁金勇 马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女患者42例,参照...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女患者42例,参照李东涛等人"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骨质疏松症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对每位患者辨证分型并量化评分。检测骨密度(BMD)、血细胞参数(MCV、RDW-cv、MPV、PDW)、雌二醇(E2)水平。对患者肾虚量化评分和E2,血瘀证量化评分与MCV、RDW-cv、MPV、PDW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肾虚量化评分与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80,P=0.013);血瘀量化评分与MCV、MPV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9,P=0.009;r=0.364,P=0.019),与RDWCV、PDW相关性不明显(r=0.122,P=0.443;r=0.299,P=0.057)。结论我们从微观水平上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肾虚血瘀程度。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不但有助于临床医师简捷、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血瘀证型,同时还能为辨证论治时合理配伍补肾活血中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肾虚血瘀 性激素 血细胞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横连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9
8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江晓兵 黄学成 姚珍松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横连 内固定 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通皂苷D促进糖皮质激素环境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志达 沈耿杨 +9 位作者 任辉 余翔 尚奇 黄锦菁 招文华 余佩沅 詹玫琦 梁德 杨志东 江晓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9-533,共5页
目的观察木通皂苷D(ASD)对糖皮质激素(GC)环境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BMSCs,实验分为三组,分别用成骨诱导培养基(OBI)、OBI+地塞米松(DEXA,0.1μmol/L)、OBI+DEXA(0.1μmol/L)+ASD(10μ... 目的观察木通皂苷D(ASD)对糖皮质激素(GC)环境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BMSCs,实验分为三组,分别用成骨诱导培养基(OBI)、OBI+地塞米松(DEXA,0.1μmol/L)、OBI+DEXA(0.1μmol/L)+ASD(10μmol/L)干预。ALP试剂盒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情况,qRT-PCR检测成骨因子Runx2、骨钙素(OCN)及Smad1、Smad5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ad1/5磷酸化水平及Smad1/5/8总蛋白表达。结果OBI+DEXA组ALP活性明显较OBI组低(P<0.001),OBI+DEXA+ASD组ALP活性明显较OBI+DEXA升高(P<0.01)。OBI+DEXA干预组成骨相关因子Runx2、OCN、Smad1和Smad5 mRNA表达较OBI组均明显下调(P<0.01),OBI+DEXA+ASD组Runx2、OCN、Smad1和Smad5 mRNA表达较OBI+DEXA干预组明显上调(P<0.01和P<0.05)。三组Smad1/5/8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I+DEXA干预组pSmad1/5较OBI干预组表达降低,OBI+DEXA+ASD干预组pSmad1/5表达较OBI+DEXA干预组增加。结论ASD可促进GC环境下小鼠BMSCs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BMP/Sma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木通皂苷D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BMP/Smad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板调控BMS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及其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余翔 任辉 +8 位作者 沈耿杨 张鹏 余富勇 尚奇 汤凯 张志达 招文华 梁德 江晓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7-1851,共5页
近年来,中医药在抗骨质疏松症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龟板被证实可通过miRNA及其靶基因、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调控BMSCs功能,从而抗骨质疏松症。本文对龟板调控BMS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及其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龟板体外... 近年来,中医药在抗骨质疏松症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龟板被证实可通过miRNA及其靶基因、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调控BMSCs功能,从而抗骨质疏松症。本文对龟板调控BMS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及其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龟板体外可通过调节BMP-4、VDR、RARα、Id1等表达调控BMSCs增殖;可上调HGF/c-met轴、SDF-1/CXCR4轴促进BMSCs迁移;可通过调节成骨相关因子、miRNAs和信号通路调控BMSCs成骨分化。此外,龟板体内可有效抗PMOP、GIOP和SOP。本文旨在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龟板 骨质疏松症 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1
作者 任之强 庄洪 晋大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中医认为OP的发生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补肾活血方药在治疗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历代医家依据肾主骨理论辨证施治时大多偏重于使用补肾药,却忽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目前活血化瘀药物多作为配合应用,处于从属地位,研究提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OP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血瘀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晋大祥 谢炜星 +3 位作者 梁德 江晓兵 庄洪 张顺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已有骨折的部位、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新发骨折间期。结果:全部150例患者经至少12个月的随访,出现新发骨折的患者其术前存在的平均骨折椎体个数及平均强化的椎体个数较多(P<0.05)。而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PVP治疗的患者新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行PKP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及平均强化椎体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与PVP相比,PKP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强化术 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人成骨样细胞成骨分化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顺聪 郭丹青 +6 位作者 李永贤 唐永超 杨志东 梁德 李大星 莫国业 冯蓬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3-436,457,共5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成骨分化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μmol/L、10μmol/L 5种浓度的淫羊藿苷对MG-63进行干预,并同时进行成骨诱导,RT-PCR在第3天检测其细胞增殖基因MYC、C...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成骨分化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μmol/L、10μmol/L 5种浓度的淫羊藿苷对MG-63进行干预,并同时进行成骨诱导,RT-PCR在第3天检测其细胞增殖基因MYC、CDK7表达量,在第6天检测成骨分化标志基因RUNX2、COL1A1及OPG、RANKL的表达量。结果对成骨分化相关基因,10 nmol、1μmol干预的MG-63 RUNX2基因表达量较1 nmol及10μmol的高(P<0.05),与100 nmol及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10μmol的RUNX2蛋白表达量较其余各组更高;COL1A1的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型,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0μmol的表达量较其余各组有明显升高(P<0.05),其蛋白表达也更多;RANKL的表达量极低,且在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OPG的表达在1μmol浓度时较100 nmol、10μmol明显增高(P<0.05),与1 nmol、10 nmol及空白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细胞增殖相关的MYC的表达各组之间均没有差异(P>0.05),而CDK7的表达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结论 10μmol/L的淫羊藿苷能够明显促进MG-63细胞的成骨分化,但并不通过影响OPG/RANKL起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MG-63 成骨分化 OPG/RANK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预测及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炜星 马辉 +3 位作者 晋大祥 丁金勇 徐继禧 梁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0-874,共5页
目的观察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对血细胞计数及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APR的预测因子及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首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 目的观察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对血细胞计数及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APR的预测因子及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首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的66例绝经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是否出现APR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记录发生APR情况,注射前后行血液分析、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记录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前后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对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试图找出APR预测因子,对比肝肾功能指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6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APR共42人,APR发生率为63.6%,其中最常见为发热34例(51.5%),骨关节肌肉疼痛18例(27.2%),四肢乏力12例(18.1%),呕吐5例(7.5%),头痛4例(6.0%)。注射后反应组中心粒细胞(P=0.009)、嗜酸性粒细胞(P=0.005)、碱性磷酸酶(P=0.005)较无反应组显著升高,淋巴细胞(P=0.002)及单核细胞(P=0.042)显著降低。肝肾功能指标中仅碱性磷酸酶(P=0.005)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较小年龄及单核细胞基线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APR。结论注射唑来膦酸后APR发生率较高,但多为一过性反应,程度较轻,注射前后预防和干预能有效缓解,注射后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用药安全性较高。较小年龄及更高基线值的单核细胞与APR显著相关,但二者目前不能作为APR的准确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首次 急性期反应 用药安全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辉 晋大祥 梁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8-942,共5页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1987年由deRoos等率先报道,1988年Modic等正式系统地阐述了Modic改变的特点.并根据MRI信号的差异提出了I、Ⅱ、Ⅲ型分型,具体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
关键词 MODIC改变 腰椎终板 发病机制 MRI信号 治疗 分型标准 组织学变化 信号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2例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温龙飞 谢炜星 +4 位作者 李钺 晋大祥 丁金勇 姚珍松 袁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4-576,共3页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较为少见,原因不明,临床易漏诊误诊,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了2例SSEH患者,报道如下。病例1,女,76岁,因"突...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较为少见,原因不明,临床易漏诊误诊,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了2例SSEH患者,报道如下。病例1,女,76岁,因"突发双下肢瘫痪5d"于2014年9月9日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部疼痛 双下肢感觉 双下肢瘫痪 EPIDURAL 神经功能损害 长梭形 HEMATOMA 大小便失禁 加权像 血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IF后路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黄学成 姚珍松 江晓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结果 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_(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最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最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最大应力最小。结论 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最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 椎弓根螺钉 关节突螺钉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内裂隙的位置和程度影响伤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模拟9种IVC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将前1/2高2 mm松质骨在偏上、中、偏下予以截除模拟轻度IVC模型(S1、C1、I1),将前1/2高4 mm松质骨截除模拟上下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2、C2、I2),将高2 mm松质骨完整截除模拟前后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3、C3、I3)。分别比较9种模型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时在T12皮质骨应力分布差异。结果对所有IVC模型而言,最大米塞斯应力(von Mises)主要集中在前屈活动时伤椎皮质骨前壁上下缘,其次是后伸活动时后壁上下缘。当IVC偏上或偏下时,伤椎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前屈时显著增加(超过正常模型17%),而当IVC位于中部时最大应力仅轻微增加(约超过正常模型5%)。当IVC进展性加重时,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但是当IVC向前后进展加重时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下最大应力值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8%以上,而当IVC上下进展加重时最大应力值仅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值3%以下。结论除IVC位于中部时对伤椎稳定性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位置和程度的IVC对伤椎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稳定椎体、预防进展性严重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生物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骨巨细胞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道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炜星 晋大祥 +1 位作者 丁金勇 梁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2-574,共3页
骨巨细胞瘤多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发生于脊柱者少见。我院于2011年2月收治1例胸椎骨巨细胞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报道如下。患者男性,24岁,因“右胸背疼痛2个月,加重伴行走不稳6d”于2011年2月21日来我院就诊。
关键词 动脉瘤样骨囊肿 胸椎骨巨细胞瘤 四肢长骨 胸背疼痛 行走不稳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与经椎板硬膜外注药治疗腰骶根性疼痛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丹青 张顺聪 +3 位作者 于淼 江晓兵 梁德 杨志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TFESI)与经椎板硬膜外注药(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7月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Ovid电子数据库,搜集关于比较TFESI和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 目的:系统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TFESI)与经椎板硬膜外注药(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7月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Ovid电子数据库,搜集关于比较TFESI和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Cochrane手册的改良Jadad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利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筛共378篇文献,最后纳入5篇文献、199例患者,其中行TFESI 102例,行ILESI 97例.文献质量1篇为5分,2篇为6分,2篇为7分;4篇语种为英文,1篇为法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缓解腰骶神经根性疼痛上,TFESI在术后2周[MD=-1.77,95%CI(-2.95,-0.59),P<0.01]、1~3个月[MD=18.77,95%CI(4.54,33.0),P=0.01]及6个月[MD=-1.08,95%CI(-1.53,-0.64),P<0.05]时的疗效优于ILESI,在术后1个月脊柱柔软度改善无明显差异[腰椎活动度(schober index):MD=0.07,95%CI(-0.42,0.57),P>0.05;指-地距离(finger-to-floor):MD=1.21,95%CI(-6.41,8.82),P>0.05)].结论:在缓解腰骶神经根性疼痛上,TFESI在术后6个月内疗效均优于ILESI,但在改善脊柱柔软度上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性疼痛 经椎间孔注药 经椎板注药 硬膜外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