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行学说在皮肤科的运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东海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12期2254-2254,共1页
运用传统五行学说,通过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敦土利水、佐金平木等指导皮肤病的诊治。认为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是一种反馈关系网,具有一定的自稳性。若这种自稳性受到破坏,则表现出疾病状态。
关键词 五行学说 皮肤病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汗孔角化病并发皮肤淀粉样变性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雨佳 孙文 +2 位作者 陈雨婷 高扬 查旭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5-347,共3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80岁。因双下肢散在棕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半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7月13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棕红色斑丘疹,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病 皮肤淀粉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肖红丽 眭道顺 +1 位作者 朱其杰 李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547,共3页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迟发相阶段重要的炎症介质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将合格病例随机分为当归饮子、咪唑斯汀、孟鲁司特、氯雷他定四组。比较各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期疗效、复发率,及各组...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迟发相阶段重要的炎症介质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将合格病例随机分为当归饮子、咪唑斯汀、孟鲁司特、氯雷他定四组。比较各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期疗效、复发率,及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三烯B4的水平。结果:当归饮子组、咪唑斯汀组、氯雷他定组均有很好的近期疗效,三组近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孟鲁司特组(P<0.05)。当归饮子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治疗结束后4周及8周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氯雷他定组(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白三烯B4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4周治疗后,当归饮子、咪唑斯汀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白三烯B4水平(P<0.01),两组治疗后LTB4降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25);孟鲁司特也能降低患者血清LTB4水平(P<0.05),但下降幅度小于当归饮子组和咪唑斯汀组(P<0.05);氯雷他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TB4水平无明显变化(P>0.50)。结论: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迟发相重要的炎症介质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是其药效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迟发相 白三烯B4 当归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型麻风误诊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靖 杨爱成 +1 位作者 查旭山 李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25-425,共1页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在眉弓处出现2枚绿豆大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不痛。其后皮损逐渐增多,范围扩大,渐累及额部、颞部、...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在眉弓处出现2枚绿豆大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不痛。其后皮损逐渐增多,范围扩大,渐累及额部、颞部、耳前部等处。其2年来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皮肤假性淋巴瘤、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等。曾口服抗组胺药、羟氯喹、雷公藤多苷(具体用量不详)等治疗,症状无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瘤型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文英 王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119-1120,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自拟中药复方熏蒸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内服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中药。另外,治疗组另予中药复方熏蒸治疗,对照组予阿达帕凝外用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自拟中药复方熏蒸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内服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中药。另外,治疗组另予中药复方熏蒸治疗,对照组予阿达帕凝外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3.16%,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中药熏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思莹 齐庆 +2 位作者 李秋燕 匡忠生 谢宇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观察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相关分子病理检测,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 目的探讨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观察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相关分子病理检测,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童4例,女童2例,病史1个月~4年。临床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水痘样疱疹并伴发热。镜下见表皮内有水疱形成或伴坏死,真皮层至皮下脂肪层内有数量多少不等的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可为轻至中度异型,多位于小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免疫组化示异型细胞可表达CD2、CD3、CD5、CD7、CD43、CD4、CD8、TIA-1,仅1例表达CD56,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平均42.3%。5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2例TCR克隆性重排阳性。5例获得随访,1例患儿死亡。结论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过程可能为独立的疾病谱系,其性质可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病理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水疱病 淋巴瘤 EPSTEIN-BARR病毒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从血论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查旭山 苏小康 +1 位作者 李东海 李勇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10期1958-1959,共2页
通过收集、总结206例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经验,认为“西医药结合中医从血论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在临床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中西医结合 从血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性直肠炎1例
8
作者 刘靖 赵文韬 +1 位作者 李玉英 查旭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3,共2页
患者男,51岁。因反复便血伴排便次数增多半个月,于2008年10月13日至我院肛肠科就诊。半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带血,量少,色鲜红,并带有黏液,大便次数增多,每天三四次,有排便不尽及里急后重感。半个月来肛... 患者男,51岁。因反复便血伴排便次数增多半个月,于2008年10月13日至我院肛肠科就诊。半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带血,量少,色鲜红,并带有黏液,大便次数增多,每天三四次,有排便不尽及里急后重感。半个月来肛门坠胀逐渐加重,便血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炎 梅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银屑1号对银屑病中性粒细胞分泌IFN-γ、IL-4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何亚男 刘靖 +3 位作者 张思文 陈湘君 杨丽红 孙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银屑1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IFN-γ、IL-4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1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给予4个浓度(原液、1/2浓度、1/4浓度及1/8浓度)中药银屑1号,... 目的:观察中药银屑1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IFN-γ、IL-4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1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给予4个浓度(原液、1/2浓度、1/4浓度及1/8浓度)中药银屑1号,对照组加雷公藤多苷片、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IL-4:1/4中药组可明显升高IL-4水平,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IFN-γ:中药组IFN-γ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药物浓度呈依赖关系,原液中药组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1号方治疗银屑病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FN-γ的表达,上调IL-4的表达,从而纠正Th1/Th2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银屑1号 IFN-Γ IL-4 银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着色芽生菌病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艳阁 林少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0,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农民。因左肩背部出现大片红斑、结节伴瘙痒10余年,加重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就诊。患者发病前曾有局部外伤史,皮损初起为钱币大的红斑,无痛痒。随后皮损不断向外蔓延,形成斑块,表面溢脓。患者2008年...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农民。因左肩背部出现大片红斑、结节伴瘙痒10余年,加重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就诊。患者发病前曾有局部外伤史,皮损初起为钱币大的红斑,无痛痒。随后皮损不断向外蔓延,形成斑块,表面溢脓。患者2008年3月曾行左眼睑肿物切除术,既往体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斑酊治疗白癜风96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素琴 林少健 陈汉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11期88-88,共1页
目的:探索治疗白癜风高效的外用药.方法:治疗组用消斑酊外擦,对照组用8-MOP外涂,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1.4%,对照组为28.8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斑酊是治疗白癜风的一种安... 目的:探索治疗白癜风高效的外用药.方法:治疗组用消斑酊外擦,对照组用8-MOP外涂,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1.4%,对照组为28.8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斑酊是治疗白癜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消斑酊: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皮炎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海诗 王键旋 +1 位作者 储开宇 林少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69-469,共1页
患者女,29岁。因双下肢条状暗红斑及瘙痒1 d,于2020年7月3日到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发病前曾食用大量金针菇及少量香菇,次日双下肢出现条状暗红斑,渐融合成片,部分红斑上出现瘀点及少量水疱,伴剧烈瘙痒。病程中无发热、腹痛、... 患者女,29岁。因双下肢条状暗红斑及瘙痒1 d,于2020年7月3日到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发病前曾食用大量金针菇及少量香菇,次日双下肢出现条状暗红斑,渐融合成片,部分红斑上出现瘀点及少量水疱,伴剧烈瘙痒。病程中无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及呼吸困难等。既往体健,近期否认系统性疾病、外伤史及近期服药史。否认家族相关病史,一同食用金针菇及香菇者无类似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Ⅰ号抑制TNF-α诱导Hacat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13
作者 孙文 余先华 +3 位作者 彭星 高扬 刘靖 查旭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银屑I号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低、中、高浓度的银屑I号含药血清干预Hacat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25HVD3、IL-1、IL-17、IL-22浓度,West... 目的:观察银屑I号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低、中、高浓度的银屑I号含药血清干预Hacat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25HVD3、IL-1、IL-17、IL-22浓度,Western-blot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vitamine D receptor,VDR)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VDR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DR蛋白、VDRmRNA、25HVD3表达量明显降低,IL-1、IL-17、IL-22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银屑I号各组VDR蛋白、VDRmRNA、25HVD3表达量明显升高,IL-1、IL-17、IL-22明显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讨论:银屑I号可能通过促进VDR蛋白、VDRmRNA及25HVD3因子信号表达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Ⅰ号 维生素D受体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白介素-22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5nm、532nm皮秒激光去除4种不同颜色文身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4
作者 杭怡宁 王洪军 +2 位作者 黎锦添 刘逸云 查旭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88-692,共5页
目的:评价755 nm、532 nm皮秒激光去除4种常见颜色文身的疗效、其与治疗次数的关系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4月完成755 nm、532 nm皮秒激光去除文身治疗的59例患者(包括蓝黑色、黑色、红色及绿色文身,共77处)病历资料,... 目的:评价755 nm、532 nm皮秒激光去除4种常见颜色文身的疗效、其与治疗次数的关系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4月完成755 nm、532 nm皮秒激光去除文身治疗的59例患者(包括蓝黑色、黑色、红色及绿色文身,共77处)病历资料,并对其疗效与治疗次数的关系、不良反应及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77处文身经4~12次治疗后共治愈62处,其中绿色文身起效最快,红色文身起效最慢,4种颜色文身的平均显效治疗次数为(4.75±2.12)次,平均治愈治疗次数为(9.00±2.12)次。结论:755 nm、532 nm皮秒激光是目前去除文身的有效手段,平均需4次起效,不良反应小,满意度较高,治疗次数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身 皮秒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