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贴压对失眠患者PQSI及ESS量表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澍欣 侯乐 +3 位作者 李均平 张宾 黄运旋 庄礼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429-1431,1435,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耳穴贴压、双侧耳穴贴压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耳穴贴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侧耳穴贴压组(单侧耳压组)、双侧耳穴贴压组(双侧耳压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20例。耳穴贴压组均... 目的:观察单侧耳穴贴压、双侧耳穴贴压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耳穴贴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侧耳穴贴压组(单侧耳压组)、双侧耳穴贴压组(双侧耳压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20例。耳穴贴压组均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心。单侧耳压组左右耳交替贴压,每侧3 d。双侧耳压组双耳均取上述耳穴,连续贴压6 d,休息1 d。常规针刺组取百会、安眠、申脉、照海、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行常规针刺,5次/周。3种疗法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变化情况。结果:3组均能明显降低PSQI及ESS量表得分(P<0.01),但3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耳压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与双侧耳压、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但其操作性、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优于双侧耳压组及常规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耳针疗法 耳穴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EPWORTH嗜睡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络拔罐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曾婧纯 卢立宏 +3 位作者 陆丽明 唐纯志 许能贵 林国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47-4357,共11页
目的 系统评价刺络拔罐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检索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 目的 系统评价刺络拔罐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检索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4对有效率、VAS评分、病程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等结局进行Meta分析,运用GRADE pro 3.6.1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 最终纳入32项研究,共2479例患者。与西药组相比,刺络拔罐法在提高有效率(RR=1.19,95%CI:1.03-1.37)、降低VAS评分(WMD=-1.22,95%CI:(-1.41)-(-1.03),低级别证据)、缩短病程时间[止痛时间(WMD=-5.98,95%CI:-8.47-3.48);脱痂时间(WMD=-4.46,95%CI:-5.38-3.54)]、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RR=0.18,95%CI:0.12-0.29,低级别证据)方面优于西药组,仅有5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评价。结论 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可能具有临床疗效优势,无不良反应报道。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 随机对照研究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募配穴埋线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内镜病理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展琼 贺君 +1 位作者 廖穆熙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20-2622,共3页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内镜下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探讨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照组35例采用俞募配穴针刺...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内镜下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探讨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照组35例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前后内镜下疗效差异及病理学积分评定。结果:俞募配穴埋线法总有效率为89.19%,俞募配穴针刺法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内镜下黏膜组织水肿、胃小凹增生、黏膜机增生、血管扩张程度、炎症程度;其中,俞募配穴埋线法对黏膜组织水肿、血管扩张程度、炎症程度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相比,以俞募配穴埋线组为优。结论:俞募配穴埋线疗法能有效改善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内镜下病理积分程度,使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趋于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配穴 埋线疗法 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 胃镜 病理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募配穴埋线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胃镜变化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贺君 廖穆熙 庄礼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20-1923,共4页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胃镜影响。方法:将72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照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疗程(28 d)后观察...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胃镜影响。方法:将72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照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疗程(28 d)后观察两组前后临床症状、胃镜下胆汁返流程度改变。结果:埋线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针刺组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可有效改善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上腹部疼痛、嗳气、恶心、泛酸/吐酸、不适感等常见临床症状,并明显改善其胃镜下胆汁返流程度,使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趋于正常化。结论:俞募配穴埋线疗法能有效调节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胃肠道不适感等临床症状,并改善胆汁返流程度,增强胃蠕动,使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趋于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配穴 埋线疗法 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 临床观察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荣钟 陈耀龙 陈淑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1067-1069,1073,共4页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NI...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NIHSS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FMA积分、BI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对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NIHSS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FMA积分、BI积分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治瘫十法配合常规针灸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穴 治瘫十法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灸法学术源流及特色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畅 庄珣 +2 位作者 庄礼兴 谢晓燕 于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94-2898,共5页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地域特色灸法。本文追溯了岭南灸法的起源、代表性医家及著作,梳理岭南灸法的学术源流,对岭南地区热证辨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和重视艾灸醒神等学术特色进行归纳,为更好地继承...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地域特色灸法。本文追溯了岭南灸法的起源、代表性医家及著作,梳理岭南灸法的学术源流,对岭南地区热证辨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和重视艾灸醒神等学术特色进行归纳,为更好地继承、发展岭南灸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医学 针灸流派 学术源流 学术特色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汪敏 姚滔涛 +2 位作者 李嘉茵 林宇仪 郑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5-558,共4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变脑卒中患者皮质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早期可采用90%~130%静息运动阈值(rMT)强度的高频刺激,恢复期采用100%~130%rMT强度、脉冲总数为1200的低频刺激;双侧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刺激。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姚滔涛 陈卓铭 张书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以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及压部、海马、小脑白质为感兴趣区,利用GEAW 4.2工作站的Functool2.6软件分别对DTI及MRS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记录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MRS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酐(Cr)绝对浓度以及NAA/Cr、Cho/Cr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组左海马FA降低(F=5.922, P=0.033),左右海马Cr降低(F> 4.715, P <0.05)。孤独症组左侧胼胝体膝部FA低于右侧(F=-2.335, P=0.042),左侧胼胝体压部ADC明显高于右侧(F=3.520, P <0.01);左侧额叶NAA、Cho、Cr绝对浓度(|t|> 2.648, P <0.05),胼胝体压部NAA绝对浓度(t=-3.076, P=0.009),小脑Cho/Cr均低于右侧(t=-2.225, P=0.044)。对照组左右半球相对脑区DTI和MRS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孤独症患儿额叶、海马、小脑、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存在局部代谢或功能的异常,提示孤独症患儿可能存在半球内尤其左侧大脑半球内神经连接不足,半球间神经连接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神经连接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对“头项寻列缺”经典理论的验证 被引量:4
9
作者 姚滔涛 林宇仪 +4 位作者 郑谅 余瑾 许铛瀚 宏旭波 张书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27,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述区域皮肤血流的变化。结果颈项区、左大杼区、右大杼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大椎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右百劳区血流量在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以通过增加项背部及其附近相关穴位、尤其是大杼穴区域皮肤表面血流量,改善局部的组织代谢,从而使项背部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有利于头项部位疾患的恢复,提示这可能是列缺治疗头项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 列缺 皮肤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面部神经麻痹应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效果差异和原因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滔涛 汪敏 +2 位作者 陈广贤 余瑾 许能贵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2162-2164,共3页
目的:分析针药结合在不同类型面部神经麻痹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效果差异产生原因。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共80例。根据面部神经麻痹的类型分为中枢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中枢组... 目的:分析针药结合在不同类型面部神经麻痹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效果差异产生原因。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共80例。根据面部神经麻痹的类型分为中枢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中枢组,27例)和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周围组,5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针药结合进行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短潜伏期)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经治疗后,周围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 34%(50/53),中枢组临床总有有效率为77. 7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9. 013,P=0. 021)。治疗后第1周开始,周围组研究对象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中枢组则是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数据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周围组各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中枢组,P <0. 05。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明显升高,R1潜伏期明显降低,P <0. 05。结论:针药结合能够显著缓解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升高CMAP波幅和降低R1潜伏期水平,发挥治疗作用,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优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 中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