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非典科技攻关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作者 黄水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75-376,共2页
该文对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研究支撑条件投入不足与片面跟风建设、科技合作与协作机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欠缺以及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 该文对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研究支撑条件投入不足与片面跟风建设、科技合作与协作机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欠缺以及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肺炎 科研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脾虚证bcl-2基因表达与健脾康复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传标 薛军 +2 位作者 殷平善 左建生 徐克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68-1269,共2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脾虚证与bcl-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中药健脾康复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大肠癌脾虚证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健脾康复汤,每日1剂,同时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脾虚证与bcl-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中药健脾康复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大肠癌脾虚证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健脾康复汤,每日1剂,同时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唾液淀粉酶活性及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结果大肠癌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治疗组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7.822,P<0.01);治疗组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χ2=4.286,P<0.05),对照组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健脾康复汤对大肠癌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的趋势有抑制作用,对bcl-2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中药 健脾康复汤 脾虚证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国专利文献看中药复方在国际上的专利保护方式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朝晖 郑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关键词 复方 中药 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当归合剂黄芪当归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水清 徐志伟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20-2020,2030,共2页
黄芪配伍当归,为临床常用的补气养血活血药对,近年来对该药对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近较为活跃。本文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黄芪当归配伍使用,黄芪、当归单独用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当归和黄芪无论单独使用,还是... 黄芪配伍当归,为临床常用的补气养血活血药对,近年来对该药对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近较为活跃。本文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黄芪当归配伍使用,黄芪、当归单独用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当归和黄芪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作为药对成方,他们都有一定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合剂 调节血脂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洪 陈朝晖 何岚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35-2036,共2页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病因的“邪气”理论,其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中医能够通过对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 瘴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酸性鞘磷脂酶-内质网应激通路探究养脉通络方治疗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熊胜涛 廖玮嫣 +5 位作者 赵倩 宣悦 陈泽屿 李东霖 王萧 陈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153-1164,共12页
目的探讨养脉通络方通过调节酸性鞘磷脂酶(ASM)及内质网应激(ER stress)通路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cy模型组、养脉通络方低/高剂量组(5.3、10.4 g/kg)及叶酸... 目的探讨养脉通络方通过调节酸性鞘磷脂酶(ASM)及内质网应激(ER stress)通路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cy模型组、养脉通络方低/高剂量组(5.3、10.4 g/kg)及叶酸组(0.08 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通过饮用6周含1.8 g/L Hcy的水,诱导微循环障碍模型,并于造模2周后灌胃给药,持续4周。检测血清Hcy浓度、下肢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心脏微血管内皮ZO-1、ZO-2、ICAM-1、VCAM-1、ASM、GRP78及CHO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y模型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Hcy模型组相比,养脉通络方未显著降低Hcy水平,但养脉通络方高剂量组显著增加下肢血流灌注量(P<0.01),并恢复心脏微血管内皮的ZO-1、ZO-2表达(P<0.001),同时抑制ICAM-1、VCAM-1、ASM、GRP78及CHOP表达(P<0.05),效果与叶酸组相当。结论养脉通络方通过抑制ASM活性、减轻内质网应激,改善Hcy诱导的微循环障碍及内皮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内皮炎症及屏障稳定性密切相关,为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 养脉通络方 Hcy ASM 内质网应激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