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微生态研究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韦华妮 朱梦露 +2 位作者 彭娟 杨雅琴 潘华山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501,共6页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的现象,会影响机体的运动表现。肠道微生态改变会引起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反应、内分泌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机体的运动状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药凭借其疗效好、副作用...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的现象,会影响机体的运动表现。肠道微生态改变会引起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反应、内分泌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机体的运动状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药凭借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在缓解运动性疲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肠道微生态参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分析中医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策略,以期为采用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系统缓解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肠道微生态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代谢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赖奕奕 方坚松 方淑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2,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衰老过程中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中医药以补肾、健脾、活血等有效防治AD。本文从AD与能量代谢、AD的三大物质代谢特征及...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衰老过程中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中医药以补肾、健脾、活血等有效防治AD。本文从AD与能量代谢、AD的三大物质代谢特征及中药调节代谢防治AD方面论述,为A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糖代谢 脂代谢 氨基酸代谢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虚邪滞”理论探讨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中医病机与微观辨证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新龙 李思怡 +2 位作者 杨鹏辉 李秋月 潘华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4-1110,共7页
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具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而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GPL的初始步骤,具有恶性进展为胃癌前病变的风险。目前关于该化生阶段发病机制的探... 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具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而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GPL的初始步骤,具有恶性进展为胃癌前病变的风险。目前关于该化生阶段发病机制的探讨尚不完整,中医药依托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中药资源,在防治GPL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笔者基于“脾虚邪滞”理论,从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标志物、信号通路三方面进行微观辨证分析,提出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要疗法,结合文献分析其可行性,以期为SPEM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微观辨证 胃癌前病变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胆汁酸-脂质过氧化机制探索瓜蒌薤白半夏汤干预Apoe^(-/-)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4
作者 刘万里 宋健 +6 位作者 冯向荣 莫小英 罗怡 郑锋玲 陈颂 阮威君 骆欢欢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I0046,共9页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Gualou Xiebai Banxia Decoction,GXBD)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的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粪便胆汁酸(Bile ...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Gualou Xiebai Banxia Decoction,GXBD)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的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粪便胆汁酸(Bile acids,BAs)的影响,并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GXBD化学成分,PharmMapper服务器预测靶点,以“Atherosclerosis”为检索词检索GeneCards数据库,选择评分≥1的AS相关靶点,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防-治疗机制动物实验,将15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正常饮食)、高脂饮食模型组(AF组,高脂饮食)、GXBD干预组[AF-GL组,高脂饮食,药物剂量:10 g/(kg·d)],高脂饲料喂养8周以制备早期AS小鼠模型,其中第5周起开始药物干预至实验结束。末次给药4 h后检测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以及血清、肝脏和回肠的ox-LDL的浓度;分离主动脉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的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s,CAR)、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mRNA含量;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6)的mRNA含量,检测粪便BAs。结果获得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化合物34个,与AS的交集靶点有164个,主要涉及脂质氧化、信号传导等。与A组比较,AF组主动脉脂质沉积增加,血清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1),CAR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粪便初级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粪便次级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AF组比较,AF-GL组主动脉脂质沉积减少,血清ox-LDL水平显著下降(P<0.01),CAR的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粪便初级胆汁酸含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通过激活肝脏CAR、CYP7A1以促进胆汁酸的代谢,加速胆固醇分解代谢以调节脂质过氧化,降低ox-LDL,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薤白半夏汤 动脉粥样硬化 胆汁酸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5
作者 赵书洋 赵健和 +3 位作者 刘志红 吴君 刘艾林 方坚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6-1779,共14页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分析名家医案中常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平台中治疗AD的名家医案,筛选治疗AD的核心中药;进一步建立疾病-核心中药-活性成分...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分析名家医案中常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平台中治疗AD的名家医案,筛选治疗AD的核心中药;进一步建立疾病-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模型。通过共有靶点建立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评估潜在关键靶标与活性成分之间的结合能力与稳定性。结果从建库起至的2023年10月所有名家医案进行数据挖掘。获得核心中药理气药有陈皮、枳实;补气药有人参、大枣、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进一步筛选得出核心中药包含活性成分778种,对应靶点377个,疾病靶点1986个;与AD靶点取交集后得到79个共有靶点,通过PPI网络拓扑分析,确定了包括TNF、AKT1、TP53、PPARG等7个核心靶点。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证实,核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靶点涉及138条通路,通过调控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血清素能突触、化学致癌物-活性氧等通路治疗AD。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核心成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及稳定性。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治疗AD的核心中药,从分子层面对其关键活性成分12-O-烟酸单烯酮、香豆亭治疗AD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揭示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名家医案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鼠P815与N2a细胞体外共培养构建模拟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神经增生细胞模型
6
作者 李鸿斌 甘春莉 +6 位作者 谢翔雨 刘珊 卢琴 柯威 齐诗语 黄育生 唐洪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5-832,共8页
目的:利用小鼠P815肥大细胞和N2a神经细胞共培养建立模拟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神经增生的细胞模型,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ELISA法确认C48/80刺激P815脱颗粒的方法。明场观察神经突触长度确认神经分化细胞数以选择视黄酸(retin... 目的:利用小鼠P815肥大细胞和N2a神经细胞共培养建立模拟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神经增生的细胞模型,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ELISA法确认C48/80刺激P815脱颗粒的方法。明场观察神经突触长度确认神经分化细胞数以选择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刺激N2a细胞分化浓度。用Transwell小室建立P815和N2a共培养体系,分别设置单独培养N2a细胞组、N2a细胞与P815细胞共培养组、N2a细胞与P815细胞共培养+C48/80组和N2a细胞+RA组。明场观察共培养后N2a细胞分化细胞数,Western blot和PCR检测N2a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酪氨酸激酶受体A(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A,TRKA)、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突触素(synapsin,SYN)、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的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10μmol/L的RA刺激24 h是N2a分化的最佳条件。20 mg/L的C48/80刺激P815细胞24 h是使其脱颗粒的最佳条件。与单独培养的N2a细胞相比,N2a+P815+C48/80组及N2a+RA组的分化细胞数显著增高(P<0.01),NGF、TRKA、GAP43、NSE、SYN、PSD-95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小鼠肥大细胞神经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结果显示,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强了肠神经细胞的神经增生水平,促进神经结构与功能改变;NGF/TRKA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异常调控的突触重塑参与了肥大细胞脱颗粒诱导的神经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 肠神经系统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阻断HDAC6-PI3K/AKT/mTOR轴以激活自噬促进小胶质细胞清除Aβ
7
作者 林雨 黄凯文 +4 位作者 洪宏海 朱丹 莫友胜 李冬莉 方淑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7,共12页
【目的】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清除和自噬诱导,以探讨EGCG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EGCG组,另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 【目的】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清除和自噬诱导,以探讨EGCG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EGCG组,另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5只,EGCG组持续灌胃给药[5 mg/(kg·d)]8周后,进行旷场实验及Y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硫磺素-S染色评价小鼠脑实质中Aβ的含量及分布,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海马组织Aβ1-4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表达水平;同时予20μmol/L Aβ1-42诱导N9小鼠胶质细胞模型,检测不同浓度EGCG(5μmol/L、10μmol/L、20μmol/L)处理后的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Aβ1-4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胰岛素降解酶(IDE)、脑啡肽酶(NEP)、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水平;最后通过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SH-SY5Y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活力及Caspase-3水平,验证EGCG介导Aβ清除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EGCG增加APP/PS1小鼠在旷场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及次数(P<0.05),提高Y迷宫测试交替百分比(P<0.01);EGCG减少APP/PS1小鼠海马组织中Aβ沉积,增加小胶质细胞数量;体外实验显示EGCG可提高Aβ诱导N9细胞的存活率(P<0.01),并上调RAGE活性(P<0.05),促进Aβ的内化吞噬(P<0.01),通过下调HDAC6水平(P<0.05),抑制PI3K、AKT、mTOR的磷酸化(P<0.001)而增加LC3-Ⅱ/LC3-I比值(P<0.001)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EGCG通过小胶质细胞对Aβ1-42的清除,提高SH-SY5Y细胞存活率(P<0.05),降低Caspase-3的活性(P<0.0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EGCG通过靶向阻断HDAC6-PI3K/AKT/mTOR轴,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清除A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小胶质细胞 自噬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模型不同阶段病理变化的动态评估
8
作者 黄莉莉 肖凡 +4 位作者 陈桂蓉 邓贵方 宋锦彬 杜群 李燕舞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2-810,共9页
目的探讨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n cancer,CAC)小鼠模型不同时间点肠道病理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C57BL/6小鼠结肠炎-癌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的第7、10、14周3个时间点取材... 目的探讨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n cancer,CAC)小鼠模型不同时间点肠道病理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C57BL/6小鼠结肠炎-癌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的第7、10、14周3个时间点取材,观测小鼠脾指数、结肠长度、质量及结肠单位长度质量;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学变化特征;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不同病理阶段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及Wnt信号通路Wnt2b、Lrp5、Axin2、Znrf3基因表达;多重免疫荧光组化(mIHC)和细胞免疫荧光(IF)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CD44、增殖标记物Ki67、杯状细胞MUC2蛋白表达。同时,体外分离培养第10、14周模型小鼠来源的结肠类器官,观察类器官的形态及特征标记物变化。结果AOM/DSS诱导7周模型小鼠结肠病理表现为隐窝结构减少、扭曲、分支等变化,伴随少量胶原纤维沉积,10、14周模型小鼠结肠呈现不同程度上皮内瘤变,并随着时间延长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增加,胶原纤维沉积范围增多,伴随结肠长度缩短、肠壁增厚,脾增大等现象。与正常组相比,第14周模型小鼠结肠CD44、Wnt2b表达显著升高(P<0.05),Axin2表达下降(P<0.01)。与第7周相比,Wnt2b、Lrp5、Znrf3表达升高(P<0.01、P<0.05、P<0.01),Axin2表达下降(P<0.01)。多重免疫荧光组化染色显示:第10、14周模型小鼠结肠FAP、CD44表达增多,而MUC2表达降低。其来源的体外类器官呈现囊球样扩张,尤以14周模型来源的类器官更为突出,Ki67和CD44在14周模型来源的类器官中表达明显增强。结论AOM/DSS诱导的小鼠模型在7、10、14周可分别呈现结肠慢性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的动态病理改变,病变区域以成纤维细胞激活及上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 结肠类器官 成纤维细胞 WN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在肿瘤类器官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梦瑶 黄敏丽 +4 位作者 李鹏 谢俊科 郭梦甜 张永斌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1-729,共9页
类器官已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但在模拟肿瘤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依旧存在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尤其与肿瘤类器官相结合时,为精准、全面地模拟体内肿瘤模型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类器官中引入特定基因... 类器官已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但在模拟肿瘤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依旧存在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尤其与肿瘤类器官相结合时,为精准、全面地模拟体内肿瘤模型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类器官中引入特定基因变异或修正突变,可以深入解析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并加速药物筛选过程,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肿瘤类器官的形成及基因编辑策略应用于肿瘤类器官研究的技术要点,重点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类器官上的独特应用及前景。同时,提出准确模拟体内微环境,推动类器官基因编辑技术的标准化和稳定性,优化基因编辑效率,可以加速肿瘤类器官在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肿瘤类器官 CRISPR/Cas9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方协同吉西他滨通过Nrf2/SLC7A11/GPX4轴诱导胰腺癌细胞铁死亡并抑制其生长
10
作者 陈鑫球 张正则 +6 位作者 刘抒伟 朱小玉 赖永恒 方崇锴 黄俊海 赵希琳 钟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7-1087,共11页
目的:探究健脾化瘀方(Jianpi-Huayu decoction,JPHYD)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对胰腺癌PANC-1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ANC-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JPHYD、GEM不同浓度干预后的细胞活力以选择合适的联用浓度进... 目的:探究健脾化瘀方(Jianpi-Huayu decoction,JPHYD)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对胰腺癌PANC-1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ANC-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JPHYD、GEM不同浓度干预后的细胞活力以选择合适的联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EDU实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BODIPY 581/591 C11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亚铁离子(Fe^(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等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control)组相比,JPHYD和GEM处理后PANC-1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并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两者联用可以显著提高GEM的细胞毒性,具有协同作用;与control组相比,JPHYD组、GEM组,JPHYD+GEM组可以显著降低EDU阳性效率、集落形成数并促进细胞凋亡,联用组效果最明显;在细胞中加入JPHYD+GEM后,细胞变圆,细胞活力降低,而细胞中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细胞形态和活力没有显著影响,用JPHYD+GEM和Fer-1共处理可逆转JPHYD+GEM对细胞形态和活力的影响;与control,GEM组相比,JPHYD+GEM组可以显著提高细胞内ROS水平以及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细胞内Fe^(2+)和MDA水平,降低GSH水平,进一步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诱导铁死亡;同时JPHYD+GEM还能显著下调Nrf2、HO-1、SLC7A11和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TFR1和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而加入Fer-1后则显著逆转联合用药组对铁死亡的激活效应,逆转药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化瘀方协同吉西他滨在体外可能通过抑制Nrf2/SLC7A11/GPX4轴诱导PANC-1细胞铁死亡,从而发挥协同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瘀方 吉西他滨 胰腺癌 铁死亡 Nrf2/SLC7A11/GPX4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Transformer和迁移学习的声诊体质辨识研究
11
作者 门韶洋 陈绿洁 +3 位作者 黄晓梅 文晓冰 林传权 张洪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0-1757,共8页
目的中医体质证型的辨识,在中医“治未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湿热质及平和质的辨识多以问卷形式判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针对中医湿热质及平和质辨识问题,本文通过语音研究自动化体质辨识任务,为中医体质临床辨识提供辅助。方... 目的中医体质证型的辨识,在中医“治未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湿热质及平和质的辨识多以问卷形式判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针对中医湿热质及平和质辨识问题,本文通过语音研究自动化体质辨识任务,为中医体质临床辨识提供辅助。方法基于深度学习Transformer和迁移学习,设计一种纯粹注意力机制模型,用于中医声诊体质辨识。采集了34名受试者的700条语音,对语音数据预处理得到对应梅尔频谱图,并利用基于公共数据集预训练的Transformer模型来提升模型对音频分类的性能。结果实验结果准确率为83.3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92.16%,灵敏度为80.25%,特异性为87.03%,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来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性能更佳。结论本文湿热质和平和质辨识模型Transformer取得了更优的辨识效果,表明其可提高中医声诊体质识别效率,能够推动体质辨识客观化和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声诊 体质辨识 深度学习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人工诱导法所得不同结香部位沉香的成分差异
12
作者 李娇 喻良文 +5 位作者 兰宝恒 李张媛 王天赐 杨洋 马蓉 吴泽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2,I0019-I0022,共10页
目的通过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和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人工诱导法所得不同结香部位沉香进行鉴别、含量测定和特征图谱分析,评价不同结香部位沉香质量。方法以三氯甲烷-乙醚(10... 目的通过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和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人工诱导法所得不同结香部位沉香进行鉴别、含量测定和特征图谱分析,评价不同结香部位沉香质量。方法以三氯甲烷-乙醚(10∶1)为展开剂,对该批沉香样品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进行含量测定和特征图谱,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ry ShieldTMRP18色谱柱(4.6×250 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柱温:30℃;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进样量:10μL。最后运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出引起不同部位(主干和支干)差异明显的色谱峰。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显示,沉香样品斑点与对照药材基本一致,在紫外灯254 nm下检视供试品,发现R_(f)值为0.38时,样品斑点颜色支干较主干更为明显。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结香部位沉香样品中沉香四醇含量范围在0.02%~0.58%,且支干的沉香四醇平均含量高于主干。特征图谱结果显示,沉香样品有6个共有特征峰,共有峰1沉香四醇的峰面积差异较大,除4号、9号、12号、13号之外,其余各组的支干沉香四醇含量均高于主干。沉香主干相似度值在0.842~0.999,沉香支干相似度值在0.901~0.994,支干相似度效果较好。通过化学计量学PCA,OPLS-DA分析结果表明峰4,峰6为沉香结香成分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结论本研究通过薄层色谱、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的分析方法,对相同的人工诱导结香方法所得的沉香样品在主干与支干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有效地分析,除部分样品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外,其余沉香样品的支干部位结香效果更为显著,为后续优化结香方法及深入研究结香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 化学计量学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赖华清 范平龙 +1 位作者 王真真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1205,共5页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小...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3种主要类型的分子信号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突触修剪,包括“Find Me”信号、“Eat Me”信号和“Don’t Eat Me”信号。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中如何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加强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的认识,并有助于通过靶向小胶质细胞或小胶质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小胶质细胞 突触可塑性 突触修剪 突触吞噬 突触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橙皮素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欣 刘俊君 +6 位作者 荆尚文 潘亚茹 苏世杰 李伟荣 赵威 黄水清 王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7-1715,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研究橙皮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的改善作用。方法筛选橙皮素治疗神经炎症的关键成分,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节点网络,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00 ng/mL)+A...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研究橙皮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的改善作用。方法筛选橙皮素治疗神经炎症的关键成分,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节点网络,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00 ng/mL)+ATP(5μmol/L)组、橙皮素组(20、40μmol/L),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Griess法检测NO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ROS以及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表达,RT-qPCR法检测TNF-α、IL-1β、IL-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AGE蛋白表达。结果PPI网络分析得到88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示,橙皮素主要通过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脂多糖反应调节、炎症反应调节等改善经炎症。细胞实验显示,橙皮素能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降低细胞上清液NO水平、细胞ROS水平、IBA1表达以及TNF-α、IL-1β、IL-6 mRNA表达、RAGE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橙皮素具有改善小胶质细胞极化、抗神经炎症作用,其机制与下调AGE/RAGE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素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网络药理学 细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15
作者 蔡东红 李青 +4 位作者 柯铃铃 钟慧雅 江其龙 张涵 宋雅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1-488,共8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对MG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并提取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50例MG患者(MG组)的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对MG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并提取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50例MG患者(MG组)的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自噬因子磷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2(Parkin)、泛素结合蛋白62(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及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Cyt-C)、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根据mRNA检测结果设定多个不同临界值,在每个临界值处计算出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G组患者PBMCs中的自噬因子PINK1、Parkin和LC3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凋亡因子Cyt-C、Bax、caspase 3和caspase 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Cyt-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OC曲线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Ⅱ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96(95%CI:0.9435~0.9957)、0.9440(95%CI:0.9047~0.9833)、0.8556(95%CI:0.7767~0.9345)及0.9088(95%CI:0.8526~0.9650)(P<0.01),灵敏度分别为92%、92%、78%和84%,特异度分别为88%、82%、92%和82%;而Cyt-C、Bax、Bcl-2、caspase 3和caspase 9的AUC均为1.000(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结论:MG患者PBMCs中存在线粒体自噬障碍和凋亡增加现象,其对临床诊断MG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线粒体自噬 细胞凋亡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疡宁丸防治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戴杏珍 朱泽明 +4 位作者 王小兰 梁欣仪 覃仁安 李茹柳 胡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4-1912,共9页
目的探讨胃疡宁丸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胃疡宁丸的5种主要成分。方法用HPLC检测胃疡宁丸中的芍药苷、补骨脂、白术内酯III、甘草苷和橙皮苷五种成分;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 目的探讨胃疡宁丸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胃疡宁丸的5种主要成分。方法用HPLC检测胃疡宁丸中的芍药苷、补骨脂、白术内酯III、甘草苷和橙皮苷五种成分;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胃乃安组、胃疡宁丸大剂量组、胃疡宁丸小剂量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纯水,胃乃安组灌胃胃乃安(3 g·kg^(-1)),受试药组灌胃胃疡宁(3、1.5 g·kg^(-1));2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用无水乙醇(5 mL·kg^(-1))灌胃建立胃黏膜损伤模型,1 h后,实验取材,观察并计算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胃黏膜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计算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胃疡宁丸HPLC色谱图可见与5种标准品(芍药苷、补骨脂、白术内酯III、甘草苷和橙皮苷)保留时间相同的吸收峰;胃疡宁组(3、1.5 g·kg^(-1))大鼠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病理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胃疡宁(3、1.5 g·kg^(-1))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7、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和β-catenin、黏蛋白MUC1和MUC5AC、转录因子SOX2蛋白表达降低有改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胃疡宁丸防治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与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黏蛋白和转录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疡宁丸 胃黏膜损伤 胃黏膜屏障 细胞连接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途径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17
作者 张伟健 吴钰淇 +6 位作者 李海文 宋书雅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郭绍举 潘华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4-452,共9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得IM与NETs共表达的关键基因集;采用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NETs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关键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共筛选出6个IM与NETs形成相关的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分别为THBD、HDAC9、FGA、AQP9、DECR1和PIK3CD,这些基因与NETs的3个标记性蛋白(NE、PADI4、MPO)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功能主要富集在呼吸爆发与防御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等生物学过程上;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112味,按照功效可归为34类,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气药等。结论在IM的病理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NETs,靶标基因NE和THBD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通过NETs通路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其可能通过抑制NETs的形成,从而减缓IM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巨噬细胞M2极化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18
作者 张伟健 李俊怡 +7 位作者 李诗婷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蔡甜甜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3-2345,共1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枢纽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免疫浸润及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巨噬细胞M2极化标记物CD68^(+)CD163^(+)(P=0.0394)、CD68^(+)CD206^(+)(P=0.002)在IM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M2型巨噬细胞在IM组的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IM相关标记基因(CDX1、MUC2、TFF3)与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9、ARG1、MSR1、STAT3、IL32、SELENOP)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与羧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有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最后筛选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枢纽差异基因7个,分别为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36味,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21类,其中清热解毒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和活血止痛药等。结论巨噬细胞M2极化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IM病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7个枢纽基因(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和IM特异性分子CDX1、MUC2、TFF3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从巨噬细胞M2极化出发有望成为临床防治IM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巨噬细胞M2极化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衰老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19
作者 张伟健 李诗婷 +7 位作者 李俊怡 陈楠 罗柳茹 洪欣欣 许艺飞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80-3687,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法分析CS与IM的相关性;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映射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并对其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免疫浸润分析显示肠上皮化生组中浆细胞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 4)。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CS共表达的80个核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NAD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命运和癌症的转录失调等CS相关通路上。提取出IM与CS共表达的10个枢纽基因(CEBPA、LGALS3、ANPEP等),枢纽基因与IM相关标志基因表达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中药预测分析共映射出用于治疗IM的潜在中药56味,涉及经脉11条,其中紫草出现的频次最高(2次);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33类,其中息风止痉药出现频次最高(6次),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均为4次)。结论:CS介导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促进IM发生发展,IM与CS共表达的枢纽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炎症相关CS,从而与IM特异性标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促进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有效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前病变 细胞衰老 慢性炎症反应 炎-癌转化 差异基因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平龙 赖华清 +2 位作者 张钊 楚世峰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7-1412,共6页
机体遭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事件后,脑实质出现大量神经元凋亡并发生继发性坏死,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导致神经炎症反应加剧,加重脑损伤。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驻留的专业清... 机体遭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事件后,脑实质出现大量神经元凋亡并发生继发性坏死,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导致神经炎症反应加剧,加重脑损伤。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驻留的专业清除细胞,通过实施胞葬作用能够在凋亡细胞坏死之前将其吞噬清除,从而减少DAMPs的释放和细胞碎片的形成,是缓解神经炎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深入了解IS后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对神经炎症和脑损伤的影响,有助于IS诊疗措施的发展。该文概述了调节IS后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并总结了靶向小胶质细胞胞葬作用以改善卒中预后的药物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胞葬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 细胞凋亡 神经炎症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