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肾健脾方通过HIF-1α信号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方佳琪 钟妍苑 +2 位作者 孙鑫 付夜平 李俊儒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5,共7页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改变,探索温肾健脾方对OP的防治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改变,探索温肾健脾方对OP的防治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尾部悬吊+氢化可的松注射+番泻叶灌胃+饮食失节的方法构建脾肾阳虚型OP模型,中药组同时灌胃8周。双能X线检测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含量,免疫荧光检测骨组织中CD31、EMCN的含量,RT-PCR检测肾、骨、肠中CD31、EMCN、HIF-1α的mRNA含量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肾、骨、肠中HIF-1α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MD降低,ALP、TRACP升高,肾、骨及肠CD31及EMCN的mRNA表达降低,肾、骨组织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NOTCH1蛋白表达降低,肠组织HIF-1α的mRNA表达增加,但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BMD升高,ALP、TRACP的含量下降,但ALP的效果不明显,肾、骨组织CD31、EMCN蛋白表达升高,HIF-1α表达降低,NOTCH1蛋白表达增加,肠组织HIF-1α的mRNA表达降低,但蛋白表达升高。结论脾肾阳虚型OP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且温肾健脾方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促进H型血管生成,调节OP大鼠肾、骨组织HIF-1α、NOTCH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信号通路调节H型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温肾健脾方 HIF-1Α H型血管 肠-骨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治疗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华清 林崇森 +5 位作者 邓海灵 郭贤旋 李惠芳 李慧珊 刘睿 顾卫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管理(MTM)中临床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患者用药有效性、依从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诊断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管理(MTM)中临床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患者用药有效性、依从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诊断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60)、干预组(n=60)。参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临床药学服务干预。结果 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随访后用药依从性管理评分为[(5.96±0.56)分]明显优于参照组[(5.15±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药品费用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在MTM中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后,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患者在有效性、依从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产生有益效果,提高了药物疗效,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或事件,降低了药物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管理 临床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 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苷类化合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贺晨明 林玲 +4 位作者 邬鑫鑫 崔夏雨 张文 彭伟 方邦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5年第9期134-139,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脑组织损害,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引入了诸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急性治疗方法,但仍然难以回避时间窗限制和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脑组织损害,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引入了诸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急性治疗方法,但仍然难以回避时间窗限制和出血风险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医药不仅突破了传统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限制,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血风险。其中,中药苷类化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聚焦于中药苷类化合物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综合总结了它们在抗氧化、抗炎、维持血管功能、神经保护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个方面的应用机制。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苷类化合物 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机制 总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