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马利军
张积家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6-95,共10页
前、后语节的语义关系是歇后语区别于其它语汇的重要本质。实验1和2通过启动范式探讨喻意型和谐音型歇后语前、后语节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喻意型歇后语和未呈现同音线索的谐音型歇后语,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的启动量大于相反方向...
前、后语节的语义关系是歇后语区别于其它语汇的重要本质。实验1和2通过启动范式探讨喻意型和谐音型歇后语前、后语节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喻意型歇后语和未呈现同音线索的谐音型歇后语,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的启动量大于相反方向的启动量。在呈现同音线索的条件下,谐音型歇后语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出现负启动现象。实验结果证实歇后语后一语节的语义单一、明了,语义确定作用明显。同时,实验3通过眼动技术探讨在前、后语节语义一致或不一致条件下,歇后语前、后语节加工的时间差异,结果发现前一语节加工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后一语节的语义是歇后语理解的关键。结合3个实验的结果可知,歇后语后一语节是源,前一语节是流;歇后语创作和理解均基于前、后语节的语义一致性;同时,前、后语节的创作更多基于语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前、后语节
互相作用
关系
语用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佩玲
黄时华
梁尚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究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订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计划并实施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两所特殊学校聋哑生共105名,根据经济和地域因素抽取两所普通学校学生104名...
目的:探究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订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计划并实施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两所特殊学校聋哑生共105名,根据经济和地域因素抽取两所普通学校学生104名作为对照组,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进行调查。结果:聋哑生RESE的3个维度得分及CSSMSS的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和忍耐因子得分均低于普通生[如,问题解决(3.5±0.9)vs.(3.9±0.9),均P<0.05],而CSSMSS的幻想/否认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生[(2.4±0.5)vs.(2.3±0.6),P<0.05]。聋哑生RESE的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和忍耐正相关(β=0.24、0.37、0.22;均P<0.05),调节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合理解释和幻想/否认正相关(β=0.28、0.21,均P<0.05),调节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忍耐和发泄情绪正相关(β=0.29、0.23、0.34、0.30,P<0.05)。结论:聋哑初中生的情绪凋节自我效能低于酱通初中生,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和忍耐的使用少于普通初中生,但幻想/否认的使用多于普通初中生;聋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应对效果越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聋哑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英双语者的惯用语理解:语义分解性的作用
被引量:
4
3
作者
孙尔鸿
马利军
+1 位作者
张积家
杜凯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4期339-345,共7页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语义分解性对中-英双语者理解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影响。实验1考察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实验2考察中-英双语者对英语惯用语的理解。结果显示:(1)语义分解性影响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语义分解性对中-英双语者理解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影响。实验1考察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实验2考察中-英双语者对英语惯用语的理解。结果显示:(1)语义分解性影响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理解,语义可分解的惯用语理解速度快,错误率低;(2)个体对语义不可分解的惯用语的理解更加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双语者
惯用语
理解
语义分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马利军
张积家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系
中国人民
大学
心理
系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6-95,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ZDB1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双字词听觉加工中字
+3 种基金
词信息激活的动力模型研究"(项目编号:31400964)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XNLQ05
14XNH06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汉语惯用语加工基本单元研究:来自ERPs的证据"(项目编号:GD14XXL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前、后语节的语义关系是歇后语区别于其它语汇的重要本质。实验1和2通过启动范式探讨喻意型和谐音型歇后语前、后语节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喻意型歇后语和未呈现同音线索的谐音型歇后语,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的启动量大于相反方向的启动量。在呈现同音线索的条件下,谐音型歇后语后一语节对前一语节出现负启动现象。实验结果证实歇后语后一语节的语义单一、明了,语义确定作用明显。同时,实验3通过眼动技术探讨在前、后语节语义一致或不一致条件下,歇后语前、后语节加工的时间差异,结果发现前一语节加工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后一语节的语义是歇后语理解的关键。结合3个实验的结果可知,歇后语后一语节是源,前一语节是流;歇后语创作和理解均基于前、后语节的语义一致性;同时,前、后语节的创作更多基于语用原则。
关键词
歇后语
前、后语节
互相作用
关系
语用原则
Keywords
Two-part Chinese allegorical sayings
preceding and concluding part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pragmatic principles
分类号
B842.1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佩玲
黄时华
梁尚清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应用
心理
系
华南师范
大学
心理
学院
广东省东莞监狱
出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文摘
目的:探究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订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计划并实施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两所特殊学校聋哑生共105名,根据经济和地域因素抽取两所普通学校学生104名作为对照组,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进行调查。结果:聋哑生RESE的3个维度得分及CSSMSS的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和忍耐因子得分均低于普通生[如,问题解决(3.5±0.9)vs.(3.9±0.9),均P<0.05],而CSSMSS的幻想/否认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生[(2.4±0.5)vs.(2.3±0.6),P<0.05]。聋哑生RESE的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和忍耐正相关(β=0.24、0.37、0.22;均P<0.05),调节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合理解释和幻想/否认正相关(β=0.28、0.21,均P<0.05),调节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忍耐和发泄情绪正相关(β=0.29、0.23、0.34、0.30,P<0.05)。结论:聋哑初中生的情绪凋节自我效能低于酱通初中生,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和忍耐的使用少于普通初中生,但幻想/否认的使用多于普通初中生;聋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应对效果越积极。
关键词
聋哑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
横断面研究
Keywords
deaf-mute stud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coping style
cross-sectional studies
分类号
B8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842.6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英双语者的惯用语理解:语义分解性的作用
被引量:
4
3
作者
孙尔鸿
马利军
张积家
杜凯
机构
中国人民
大学
心理
学
系
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系
华南师范
大学
心理
应用研究中心
出处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4期339-345,共7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4XNLQ05
14XNH065)
文摘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语义分解性对中-英双语者理解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影响。实验1考察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实验2考察中-英双语者对英语惯用语的理解。结果显示:(1)语义分解性影响中-英双语者对汉语惯用语和英语惯用语的理解,语义可分解的惯用语理解速度快,错误率低;(2)个体对语义不可分解的惯用语的理解更加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
中-英双语者
惯用语
理解
语义分解性
Keywords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idioms
understanding
semantic decomposability
分类号
B842.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马利军
张积家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聋哑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
刘佩玲
黄时华
梁尚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英双语者的惯用语理解:语义分解性的作用
孙尔鸿
马利军
张积家
杜凯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