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纳博科夫《绝望》的两个“相像性”及其真实意图 被引量:1
1
作者 蒙柱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造成了个体的扼杀,对于生命的践踏;第二个"相像性"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像性",纳博科夫彻底地解构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掐断了艺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批判和拯救之路。由此,纳博科夫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双层"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绝望》 “相像性”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