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梯度降温的草鱼暂养及有水保活运输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何静怡 魏涯 +7 位作者 岑剑伟 郝淑贤 陈胜军 黄卉 赵永强 王悦齐 杨少玲 林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1-278,共8页
以草鱼为研究对象,基于梯度降温探究其半休眠温度及临界温度,研究温度(12~24℃)对草鱼存活和水质氨氮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以1、3、5℃/h的降温速率将水温从室温(23~25℃)降至半休眠温度(16℃)后保活,以室温暂养为对照组,以保活0、12、2... 以草鱼为研究对象,基于梯度降温探究其半休眠温度及临界温度,研究温度(12~24℃)对草鱼存活和水质氨氮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以1、3、5℃/h的降温速率将水温从室温(23~25℃)降至半休眠温度(16℃)后保活,以室温暂养为对照组,以保活0、12、24、36、48 h作为采样时间点,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获得适合草鱼冷驯的最大降温速率。结果表明:草鱼的半休眠温度为16℃,临界低温为6~8℃,最佳降温速率为3℃/h。在16℃条件下草鱼应激迟缓、代谢降低,水中氨氮含量较低。除谷草转氨酶水平外,3℃/h降温条件下其他血清生化指标的最大值均显著小于1℃/h及5℃/h降温条件(P<0.05),该降温速率下草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随保活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增趋势,保活36 h达最小值(5.27 mmol/mg);相比对照组,3个降温处理组的各生化及抗氧化指标随保活时间延长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以3℃/h对草鱼进行冷驯化,其应激更小,进入半休眠状态时间更合适。本研究可为草鱼的暂养和运输流程提供关键参数,从而指导操作和降低运输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休眠 降温速率 应激 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肉贮藏期间肌红蛋白与肉色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黄卉 孙申宇 +7 位作者 魏涯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岑剑伟 赵永强 陈胜军 林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4,共6页
肉色是反映肉类品质最直观指标,其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品质的相关性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肌红蛋白与肉色变化的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线粒体通过影响肌红蛋白的存在形式对肉色的调控作用,旨在为贮藏过程中的肉色保鲜技术提供... 肉色是反映肉类品质最直观指标,其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品质的相关性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肌红蛋白与肉色变化的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线粒体通过影响肌红蛋白的存在形式对肉色的调控作用,旨在为贮藏过程中的肉色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色 变化机制 肌红蛋白 线粒体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酸性电解水冰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 被引量:16
3
作者 岑剑伟 于福田 +6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黄卉 魏涯 赵永强 郝淑贤 林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88-293,共6页
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冰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微酸性电解水冰与自来水冰贮藏罗非鱼片的感官评分、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K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来水冰处理组相比,微酸性电解水冰能抑制1℃贮藏过程中罗非... 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冰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微酸性电解水冰与自来水冰贮藏罗非鱼片的感官评分、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K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来水冰处理组相比,微酸性电解水冰能抑制1℃贮藏过程中罗非鱼片的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K值、菌落总数的增加;微酸性电解水冰处理的罗非鱼片感官评分更高;综合来看,微酸性电解水冰处理可以将罗非鱼片的货架期延长3~4 d,能更有效地保持罗非鱼片的品质。本研究可为微酸性电解水冰应用于水产品流通环节的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酸性电解水冰 罗非鱼片 保鲜 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 K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制品腥味产生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静 黄卉 +4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李春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54-261,共8页
鱼制品肉质鲜美,风味独具,营养价值高,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长久以来,腥味一直是限制鱼制品的开发与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全面地了解腥味的来源及调控措施对高品质鱼制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对腥味物质的产生机制及调... 鱼制品肉质鲜美,风味独具,营养价值高,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长久以来,腥味一直是限制鱼制品的开发与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全面地了解腥味的来源及调控措施对高品质鱼制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对腥味物质的产生机制及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这些措施通过降解腥味物质、抑制生化反应、杀死微生物、破坏腥味物质与蛋白的交联作用等方式以去除腥味或抑制腥味形成的可能机理,旨在为提高鱼制品风味及开发高品质鱼制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制品 腥味 机制 调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方法对罗非鱼片鱼肉品质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岑剑伟 于福田 +6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黄卉 赵永强 魏涯 郝淑贤 林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129,共7页
为了比较几种杀菌剂对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及其对鱼肉品质的影响,采用4种杀菌剂浸泡罗非鱼片,以杀菌率、感官评定和色泽作为测定指标,筛选出最佳杀菌剂和处理条件。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的最佳杀菌条件分别为:Na Cl O溶液质量浓度100 mg/L... 为了比较几种杀菌剂对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及其对鱼肉品质的影响,采用4种杀菌剂浸泡罗非鱼片,以杀菌率、感官评定和色泽作为测定指标,筛选出最佳杀菌剂和处理条件。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的最佳杀菌条件分别为:Na Cl O溶液质量浓度100 mg/L,浸泡时间10 min;H2O2溶液质量浓度1000 mg/L,浸泡时间2 min;臭氧水质量浓度4 mg/L,浸泡时间10 min;微酸性电解水质量浓度30 mg/L,浸泡时间10 min。进一步比较4种杀菌剂对罗非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溶液和Na Cl O溶液对鱼片感官品质影响较大,微酸性电解水和臭氧水对罗非鱼片不仅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而且对罗非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可应用于罗非鱼片产品的加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片 杀菌 感官品质 微酸性电解水 臭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量对腌制大黄鱼鱼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燕燕 陶文斌 +5 位作者 郝志明 林婉玲 杨贤庆 杨少玲 魏涯 潘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02-109,共8页
为了解食盐对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食盐添加量(6%、9%、12%、15%,质量分数)对鱼肉的蛋白质、质构、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中食盐含量≤9%时,盐溶性蛋白含量及总巯基含量稳定;鱼肉中食盐含量对蛋白质、pH值及... 为了解食盐对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食盐添加量(6%、9%、12%、15%,质量分数)对鱼肉的蛋白质、质构、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中食盐含量≤9%时,盐溶性蛋白含量及总巯基含量稳定;鱼肉中食盐含量对蛋白质、pH值及质构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总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非蛋白氮及蛋白质水解指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pH值呈下降趋势,鱼肉的硬度和弹性呈上升趋势,咀嚼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在食盐含量≤6%时,主要是烃类为主;在食盐含量≥9%时,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达65种,主要是醇类、醛类、酮类等物质。因此,腌制大黄鱼时,含盐量控制在9%能更好地保持产品的品质及风味,该研究为大黄鱼的盐腌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食盐含量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洗和斩拌对海鲈鱼肌球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婉玲 刘芳芳 +5 位作者 李来好 吴燕燕 杨少玲 黄卉 杨贤庆 林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0-317,共8页
为探究漂洗和斩拌对海鲈鱼肌球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提取原料、漂洗鱼糜、斩拌鱼糜的肌球蛋白,通过测定总巯基、活性巯基、表面疏水性、浊度等基本性质,并结合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对肌球蛋白二... 为探究漂洗和斩拌对海鲈鱼肌球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提取原料、漂洗鱼糜、斩拌鱼糜的肌球蛋白,通过测定总巯基、活性巯基、表面疏水性、浊度等基本性质,并结合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对肌球蛋白二级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原料,漂洗鱼糜肌球蛋白总巯基含量降低19.5%,活性巯基增大63.9%,而斩拌鱼糜肌球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的质量分数相比漂洗鱼糜分别降低22.6%和66.8%,漂洗鱼糜的肌球蛋白变性程度最大;肌球蛋白浊度和表面疏水性在经过漂洗和斩拌均增大,漂洗对表面疏水性影响更大,斩拌对浊度影响更大;红外光谱研究结果显示,漂洗对二级结构影响更明显,原料经过漂洗后,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了33.16%,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增加了79.42%,β-折叠和β-转角分别增加1.11%和10.38%,斩拌后,鱼糜肌球蛋白二级结构变化率较低;漂洗和斩拌都可改变肌球蛋白的表面形貌,使肌球蛋白聚集簇明显减小,聚集高度增加。研究结果证明,漂洗和斩拌对肌球蛋白理化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是鱼糜具有更好的凝胶性能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检测 肌球蛋白 变性聚集 二级结构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副产物抗菌肽的制备及其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岑剑伟 赵敏 +6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黄卉 赵永强 魏涯 杨少玲 林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9-45,共7页
以罗非鱼副产物为原料,采用酸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制备抗菌肽,以期提高罗非鱼副产物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测定酶解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 concentrati... 以罗非鱼副产物为原料,采用酸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制备抗菌肽,以期提高罗非鱼副产物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测定酶解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以评价其抑菌效果,并采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SEC)法分离酶解产物,获得肽段分子质量分布图。通过对冻干粉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探索氨基酸组成与抑菌活性的关系及其作为水产动物饲料添加成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5 h,酶解温度40℃,pH 2.0,料液比1∶5(g∶mL),酶添加量为0.7%,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3.38 mm,MIC达到12.5μg/μL,说明可以通过酶解方法得到对无乳链球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抗菌肽产品。经最优条件酶解后的罗非鱼副产物粗肽分子质量有68.08%分布在3000 Da以下。氨基酸分析表明,酶解物中与抑菌活性相关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并具有均衡的氨基酸组成,初步表明罗非鱼副产物酶解肽具有较强的营养和功能潜力,为罗非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副产物 抗菌肽 无乳链球菌 氨基酸组成 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分析海鲈肌肉磷脂组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霞 林婉玲 +5 位作者 李来好 吴燕燕 杨少玲 黄卉 杨贤庆 林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101,共5页
对海水鱼海鲈肌肉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HPLC-ELSD)分析其磷脂组成的方法。采用ChromolithPerformance-Si型正相硅胶色谱柱(100 mm×4.6 mm)进行磷脂组分分离,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 对海水鱼海鲈肌肉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HPLC-ELSD)分析其磷脂组成的方法。采用ChromolithPerformance-Si型正相硅胶色谱柱(100 mm×4.6 mm)进行磷脂组分分离,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体系,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 L/min,以各磷脂组分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表明:海鲈肌肉磷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59%,EPA和DHA总含量达30.86%。采用HPLC-ELSD,磷脂组分分离效果良好,精密度高,变异系数均小于3%,平均回收率为86.00%~105.0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0%,此方法测定海鲈肌肉磷脂组成准确、高效,可运用于其他如海水鱼磷脂的分析检测。海鲈肌肉包含6种磷脂组分,其中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最高,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肌醇(PI)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 磷脂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HPLC-ELSD)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目13种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玉林 林婉玲 +5 位作者 李来好 杨少玲 黄卉 杨贤庆 吴燕燕 王林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7-283,共7页
为研究不同目、不同种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本文探究了4个目13种淡水鱼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发现,不同目淡水鱼的水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鲈形目脂肪含量比鲤形目低56.0%,鲤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5.7%、12.4%... 为研究不同目、不同种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本文探究了4个目13种淡水鱼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发现,不同目淡水鱼的水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鲈形目脂肪含量比鲤形目低56.0%,鲤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5.7%、12.4%,鲈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7.9%、14.7%;从鱼种来看,不同鱼种的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鳜(Siniperca chuatsi)的蛋白质含量为20.3%,高于鲤(Cyprinus carpio)、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太阳鱼(Lepomis gibbosu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鲤(Cyprinus carpio)水分含量要高于鲇(Silurus asotus)、匙吻鲟(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的灰分含量为2.0%,高于鳜并高于其他11种淡水鱼。鲤、草鱼、鲇的脂肪含量比其他10种鱼高,乌鳢脂肪的含量最低,为0.1%;从氨基酸含量来看,13种淡水鱼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在41.8%~43.3%之间,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推荐的比例(EAA/TAA:40%),将13种淡水鱼所含17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659%。13种淡水鱼的氨基酸得分排序为:罗非鱼>太阳鱼>鲤>鲇>鳜>鲈>乌鳢>草鱼>武昌鱼>黄颡鱼>鳙>鲫>匙吻鲟,罗非鱼氨基酸含量最丰富。根据因子得分将13种淡水鱼以聚类分析法聚为3类,其中第一类为罗非鱼、太阳鱼和鲤,为氨基酸高营养区;第二类为鲫、武昌鱼、鳙、草、鲈、乌鳢、鳜、鲇和黄颡鱼;第三类为匙吻鲟。本实验为淡水鱼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旨在为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淡水鱼膳食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鲈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机理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芳芳 林婉玲 +5 位作者 李来好 吴燕燕 杨少玲 黄卉 杨贤庆 林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5-22,共8页
以pH值、水分含量、蛋白质间化学作用力、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tion,TCA)-可溶性肽、蛋白质溶解度、蛋白质二级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等物理化学变化为指标,研究蛋白质在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海鲈... 以pH值、水分含量、蛋白质间化学作用力、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tion,TCA)-可溶性肽、蛋白质溶解度、蛋白质二级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等物理化学变化为指标,研究蛋白质在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海鲈鱼糜加工过程中,漂洗可调节鱼糜pH值使其接近中性,斩拌和低温加热使pH值降低,40℃和90℃加热对鱼糜含水量无显著影响。漂洗可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使TCA-可溶性肽下降83%;斩拌对TCA-可溶性肽、溶解度和巯基无显著影响(P>0.05);40℃加热,由于组织蛋白酶的作用,TCA-可溶性肽增大68%。离子键和氢键在整个过程中呈持续下降趋势,加热后显著减少(P<0.05);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呈上升趋势,均在90℃加热后含量最大;非二硫共价键在40℃加热时最大。漂洗后β-折叠结构含量下降13%,β-转角结构含量上升39%,无规卷曲和α-螺旋变化不显著(P>0.05);斩拌对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和α-螺旋均影响显著;40℃加热,α-螺旋解旋,β-折叠含量上升8%;90℃加热,β-转角含量上升36%(P<0.05),无规卷曲含量变化不显著。经相关性分析,蛋白质间化学键与α-螺旋和β-转角显著相关,与β-折叠和无规卷曲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鱼糜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糜凝胶 加工过程 理化性质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岑剑伟 于福田 +5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黄卉 魏涯 赵永强 林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09-214,共6页
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在罗非鱼加工应用的前景,开展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研究。将罗非鱼片浸泡在有效氯浓度为(31.39±1.48)mg/L的微酸性电解水10 min后沥干装入聚乙烯保鲜袋,置于4℃下贮藏,以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ot... 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在罗非鱼加工应用的前景,开展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研究。将罗非鱼片浸泡在有效氯浓度为(31.39±1.48)mg/L的微酸性电解水10 min后沥干装入聚乙烯保鲜袋,置于4℃下贮藏,以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k值、菌落总数与pH等作为评价指标,测定罗非鱼片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对照组样品TVB-N值2~3 d超过20 mg/100 g,而实验组样品第6天刚超过20 mg/100 g,对照组样品k值2~3 d超过60%,而实验组样品5~6 d超过60%,对照组样品菌落总数2~3 d超过6 lg CFU/g,而实验组样品第6天刚超6 lg CFU/g,实验组样品pH增加始终较对照组样品慢,而实验组样品感官评分始终高于对照组样品。采用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的罗非鱼片,对比对照组货架期延长2~3 d。为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保鲜技术上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片 微酸性电解水 微生物 理化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工艺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邢贵鹏 黄卉 +6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陈胜军 郝淑贤 岑剑伟 林婉玲 林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40-145,共6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脱腥剂,用于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腥味脱除。分别考察了紫苏液、香芹液以及白醋对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脱腥效果,以腥度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并对脱腥前后的腥性物质进行分析... 本研究旨在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脱腥剂,用于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腥味脱除。分别考察了紫苏液、香芹液以及白醋对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脱腥效果,以腥度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并对脱腥前后的腥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脱腥剂对腥味均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且随着浓度的提高以及浸泡时间的延长,脱腥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为:紫苏液7%、香芹液70%、白醋5%、浸泡时间60 min,料液比1∶3,脱腥处理后腥度值仅为0.136,鱼体带有天然的植物香味,且保留了原有的风味。GC-MS结果表明,处理前后主要腥味物质醛类、醇类显著减少,相对含量降幅均达到14%~15%,酮类物质未再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加工副产物 脱腥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剥壳效果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肖杰 黄卉 +7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岑剑伟 潘创 魏涯 赵永强 郝淑贤 林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8-35,共8页
采用不同方法(酶、冷冻和冰盐)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预处理,比较处理后虾壳可剥性及剥壳后虾仁质构,分析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指标和结构变化,探究预处理辅助剥壳效果及其对南美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冻和冰盐处理相比,3.5 ... 采用不同方法(酶、冷冻和冰盐)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预处理,比较处理后虾壳可剥性及剥壳后虾仁质构,分析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指标和结构变化,探究预处理辅助剥壳效果及其对南美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冻和冰盐处理相比,3.5 h酶处理辅助剥壳的剥壳用功较少,且完全剥壳率与其他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Ca^(2+)-ATPase活力、总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内源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鲜虾,但除Ca^(2+)-ATPase活力外,降低程度明显不及冷冻和冰盐处理组;其表面疏水性与鲜虾无显著差异(P>0.05),羰基含量与冰盐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预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β-转角相对含量都无显著变化(P>0.05),但酶和冰盐处理组均出现了β-折叠向无规卷曲的转变。结合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可知,冷冻和冰盐处理只改变了蛋白的结构而没有引起SDS-PAGE图谱的变化,酶处理引起了部分大分子质量蛋白质的降解,但虾肉质构特性与冷冻/冰盐处理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剥壳 南美白对虾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性质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片微酸性电解水杀菌工艺响应面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福田 岑剑伟 +6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黄卉 郝淑贤 魏涯 赵永强 林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研究微酸性电解水对新鲜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以杀菌对数值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佳杀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杀菌条件为有效氯质量浓度35.00 mg·L^(–1),浸泡时间22 min,料液质... 为研究微酸性电解水对新鲜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以杀菌对数值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佳杀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杀菌条件为有效氯质量浓度35.00 mg·L^(–1),浸泡时间22 min,料液质量体积比1∶6,在此处理条件下,杀菌对数值为(0.735±0.001) lg (CFU·g^(–1)),杀菌率为(81.59±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片 微酸性电解水 响应面 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拉德反应改良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熬煮液风味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邢贵鹏 孙申宇 +8 位作者 黄卉 魏涯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岑剑伟 赵永强 陈胜军 林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2,共8页
以罗非鱼熬煮液为原料,加入木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具有海鲜风味的产物。以低分子质量香味中间体、褐变程度、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分别考察木糖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初始pH值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美拉德... 以罗非鱼熬煮液为原料,加入木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具有海鲜风味的产物。以低分子质量香味中间体、褐变程度、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分别考察木糖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初始pH值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美拉德反应工艺最佳参数为:木糖添加量2.0%,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120℃,初始pH值6.5,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所得感官评分为(25.6±0.33),反应产物具有浓郁的海鲜风味;美拉德反应后苦味氨基酸含量减少,鲜味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挥发性成分中呈肉香味的醛类、醇类、酮类物质、呋喃、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改善了罗非鱼熬煮液单一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加工副产物 美拉德反应 氨基酸分析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大蒜水提取物对罗非鱼肉腥味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静 黄卉 +6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陈胜军 吴燕燕 林婉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33-142,共10页
为了探索大蒜水提取物对罗非鱼肉腥味的影响,以新鲜罗非鱼肉和贮藏罗非鱼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大蒜提取物(4、6、8和10g/L)对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菌落总数、感官评价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相比... 为了探索大蒜水提取物对罗非鱼肉腥味的影响,以新鲜罗非鱼肉和贮藏罗非鱼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大蒜提取物(4、6、8和10g/L)对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菌落总数、感官评价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相比,大蒜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TBARS的增加(P<0.05);较高质量浓度的大蒜提取物(6~10g/L)可以显著抑制菌落总数的增加(P<0.05);随着大蒜提取液质量浓度的增大,感官评价值逐渐增高,质量浓度在6g/L时,具有最好的感官评价,随后逐渐下降。与未处理罗非鱼相比,6g/L蒜汁处理的罗非鱼肉在贮藏后腥味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小。蒜汁不仅具有掩盖罗非鱼肉腥味的作用,还能抑制腥味的产生,可为大蒜水提物在鱼肉制品的脱腥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水提取物 脱腥 掩盖 微生物 脂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麻醉对罗非鱼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圆玥 岑剑伟 +7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黄卉 魏涯 郝淑贤 赵永强 王悦齐 林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5,共9页
采用二氧化碳(CO_(2))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麻醉处理以减少其由操作过程引起的应激反应,分析了麻醉及复苏过程中罗非鱼生理及鱼肉品质的变化。探索不同处理温度的麻醉效果,确定了罗非鱼CO_(2)麻醉的最佳温度为15℃,麻醉... 采用二氧化碳(CO_(2))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麻醉处理以减少其由操作过程引起的应激反应,分析了麻醉及复苏过程中罗非鱼生理及鱼肉品质的变化。探索不同处理温度的麻醉效果,确定了罗非鱼CO_(2)麻醉的最佳温度为15℃,麻醉用时(101±18)s,复苏用时(134±23)s。CO_(2)麻醉引起了罗非鱼血清皮质醇(COR)含量、血糖(GLU)浓度、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显著升高,复苏后显著降低。糖原(GLY)含量显著降低,肝乳酸(LD)含量在麻醉复苏后达到最高点。麻醉使鱼体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胁迫解除后显著下降。麻醉后观察到罗非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降低。鱼片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受CO_(2)麻醉影响显著,复苏24 h后可恢复到对照水平,弹性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研究表明,短时饱和CO_(2)处理可以有效快速麻醉罗非鱼,麻醉处理引起了罗非鱼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胁迫解除后鱼体生理状态可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二氧化碳麻醉 血清指标 代谢指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暂养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袁仲瑾 岑剑伟 +7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黄卉 魏涯 郝淑贤 赵永强 王悦齐 林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6,共9页
探究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最佳暂养温度,可为该鱼的保活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0.5~1.0℃·h^(−1)的速率将石斑鱼的暂养水温降至24、20、18和16℃,观察降温过程中石斑鱼的生理反应,测定... 探究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最佳暂养温度,可为该鱼的保活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0.5~1.0℃·h^(−1)的速率将石斑鱼的暂养水温降至24、20、18和16℃,观察降温过程中石斑鱼的生理反应,测定暂养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鱼体保活时间、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等指标。结果显示,在24~16℃时石斑鱼的存活时间随暂养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水温维持在16℃时,水体中总氨氮(TAN)质量浓度增速较缓,鱼体存活时间最长(109 h)。不同水温下暂养48 h后,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暂养前相比,16℃组石斑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中补体蛋白3(C3)、球蛋白(GLB)和总蛋白(TP)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降低,但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16℃暂养不仅能保持较好的水质,同时也能降低鱼体代谢水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损伤,适合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暂养和运输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低温暂养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片非一氧化碳发色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敏 李来好 +4 位作者 杨贤庆 黄卉 魏涯 岑剑伟 林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鱼片非一氧化碳(CO)发色的新方法,获得安全有效的罗非鱼片发色工艺,以色差值为鱼片色泽的主要评价指标,在亚硝酸钠质量浓度、碳酸氢钠质量浓度、浸泡时间为单因素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 为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鱼片非一氧化碳(CO)发色的新方法,获得安全有效的罗非鱼片发色工艺,以色差值为鱼片色泽的主要评价指标,在亚硝酸钠质量浓度、碳酸氢钠质量浓度、浸泡时间为单因素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中心设计原理,对发色方案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用亚硝酸钠质量浓度0.4 g·L^-1、碳酸氢钠质量浓度5.0 g·L^-1 的复合溶液浸泡罗非鱼片22 min 的发色处理效果良好,优化后的鱼片红色肉的Δa*为1.97,提升了17.35%,鱼片整体色泽较好,得到了一种罗非鱼片非CO 发色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片 发色 肌红蛋白 色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