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实效性探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丽雅 张莉 +3 位作者 徐心浩 刘禹 李农战 王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在全运会赛前9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期6周的大强度训练并实施赛前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模式,为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实施为期6周的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赛前大强度... 目的:在全运会赛前9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期6周的大强度训练并实施赛前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模式,为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实施为期6周的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进行一次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和血乳酸均匀度的无氧阈测试,并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2周后)、训练后(训练6周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结果:(1)与训练前相比,摄氧量(P<0.001)、摄氧量相对值(P<0.001)、呼吸频率(P<0.05)等指标显著下降;呼吸商(P<0.05)、潮气量(P<0.05)、成绩(P<0.05)和即刻血乳酸(P<0.001)显著升高;(2)6周大强度训练后,无氧阈速度、出现无氧阈拐点时的血乳酸和心率没有显著变化。(3)基础状态下,BU指标在大强度训练2周后,明显升高(P<0.05),C指标在训练中期明显下降(P<0.001),训练后期又呈现明显的升高(P<0.05),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结论:(1)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的赛前大强度训练计划达到提高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目的,同时有氧能力得到保持;(2)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符合大强度训练的机能变化特点,赛前大强度训练没有导致运动员机能下降。(3)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为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 赛前训练 气体代谢能力 机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史润强专项训练监控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林丽雅 张莉 +1 位作者 李农战 王崇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对亚洲第1个破50m自由泳22s大关的国际健将级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史润强,实施专项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个体化训练监控模式。方法:以史润强为研究对象、同组其他运动员为比对对象,对专项训练中6种主要训练手段进行血乳酸和心率的监... 目的:对亚洲第1个破50m自由泳22s大关的国际健将级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史润强,实施专项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个体化训练监控模式。方法:以史润强为研究对象、同组其他运动员为比对对象,对专项训练中6种主要训练手段进行血乳酸和心率的监测,并在专项训练前、后进行主项成绩、有氧能力、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跟踪测试,评价阶段专项训练效果。结果:1)对史润强的监控揭示其能量代谢特点为:磷酸原供能能力、爆发力及短时间冲刺能力有待提高;无氧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糖酵解供能的能力与国际一流运动员相比存在差距。2)根据专项训练的监控结果,总结出运动员各专项能力的训练特点,并对各训练手段提出个体化的调整建议,以加强训练效果。结论:1)本研究提出了可用于游泳运动员专项训练监控的流程,并通过对史润强的阶段性专项训练监控,发现优秀短距离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建立系统的专项体能、专项训练方法和阶段训练效果评估流程,并科学安排测试计划,从而保障训练的科学性。2)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监控指标主要为专项成绩、测试成绩、血乳酸和心率,其中,成绩和血乳酸起主要监控作用,心率起辅助监控作用。3)专项能力评估及专项训练手段的监控主要应依据能量代谢系统理论来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 个体化 训练监控 能量代谢 专项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全运会赛前高水平教学比赛的运动负荷监控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丽雅 季欣怡 +2 位作者 张莉 翁海勤 蔡伊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教赛中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控,以掌握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的运动负荷特征,为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选取22名广东省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年龄25.00±2.45岁,运... 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教赛中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控,以掌握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的运动负荷特征,为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选取22名广东省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年龄25.00±2.45岁,运动等级健将以上,其中前锋9名、前卫7名、后卫6名。在七场教赛中佩戴集成全球定位系统及惯性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采集每场比赛中各位置队员的每场四节、每节15分钟的运动负荷指标。对采集到的运动负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不同位置队员之间以及每节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高负荷强度与比赛平均强度、每节内每5分钟时间节点的指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第四节的每分钟Player Load、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直线跑动时间占比低于第一节(P<0.05,P<0.01),走动时间占比高于第一节(P<0.01)。(2)节内第11分钟的高强度惯性动作分析(IMA)次数、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Player Load、加减速次数、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等指标对比第1分钟,显著下降(P<0.05,P<0.01)。(3)不同位置之间的运动负荷有明显差异:前锋的静止不动时间占比、走动时间占比低于后卫(P<0.01),其他各项指标除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以外都高于后卫(P<0.01);前卫的每分钟跑动距离、每分钟高速跑距离、每分钟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和直线跑动时间占比高于后卫(P<0.05,P<0.01);前锋在每分钟跑动距离和每分钟高速跑距离上高于前卫(P<0.01),而前卫的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高于前锋(P<0.05)。(4)主要运动负荷指标的峰值高于比赛平均值(P<0.01)。结论:(1)中高强度IMA次数、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Player Load、加减速次数、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等指标可作为判断运动员疲劳状态及进行轮换的依据;第四节和每节的第11分钟可以作为队员轮换的时间点。(2)前锋及前卫体能需求高于后卫;前锋、前卫队员强调高速跑动能力的储备,且前卫队员要着重练习瞬间爆发、启动制动、变向的能力,而后卫队员应着重速度耐力训练。(3)采用可穿戴设备对赛前训练运动负荷进行实时监控,所获得的运动负荷峰值和平均值可作为教练员控制训练强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子曲棍球 赛前训练 运动负荷 教赛 训练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