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科技金融存在替代效应吗?——来自283个地市的证据 被引量:30
1
作者 邹克 倪青山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公共科技金融目的是缓解市场失灵,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然而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可能产生作用相反的替代效应。针对不同阶段与发展水平地区公共科技金融的替代效应提出了理论假设,并搜集283个地市2002-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 公共科技金融目的是缓解市场失灵,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然而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可能产生作用相反的替代效应。针对不同阶段与发展水平地区公共科技金融的替代效应提出了理论假设,并搜集283个地市2002-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公共科技金融总体上存在替代效应;由于科技产业阶段、企业规模与经费结构等差异,替代效应异质性较大,发达城市替代效应更明显,小部分欠发达城市则呈现互补效应;随时间推移,公共科技金融的替代效应逐渐消失,预期互补效应将显现,其中发达城市的替代效应下降幅度更大。本文研究表明了公共科技金融政策的有效性上升,同时对进一步提高科技金融政策有效性、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 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有效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郑石明 伍以加 邹克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8,共10页
于2011年底实施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政策实施以来对科技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定量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2003—2015年283个地市的数据研究了科技和金融... 于2011年底实施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政策实施以来对科技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定量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2003—2015年283个地市的数据研究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试点地区的技术创新,PSM-DID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以上结果;由于技术创新的集聚发展特征与大城市在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方面的优势,该试点政策在大城市的效果更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是试点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径之一。进一步地,试点政策通过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本文的研究为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提供了定量支撑,能够为制定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和金融结合 技术创新 政策评估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点政策促进了科技和金融结合吗?——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7
3
作者 邹克 郑云丹 刘熹微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2-182,共11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亟待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化建设。以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8年274个城市数据,在测度城市科技和金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亟待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化建设。以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8年274个城市数据,在测度城市科技和金融结合水平的基础上,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评估了试点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效果。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形成政策引导与资金撬动效应并承担创新风险,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科技和金融结合水平,不同类型的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十分稳健;政策效果的区域异质性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基期效应使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影响幅度更大;通过政策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及其交互效应促进了试点城市科技与金融结合水平更快地提升。研究结果对科技金融政策完善和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和金融结合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政策 PSM-DID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内涵探讨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喜梅 邹克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拓展科技金融的内涵。宏观上,科技金融要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结合,提升科技金融的地位;中观上,要利用"科技产业金融",覆盖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 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拓展科技金融的内涵。宏观上,科技金融要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结合,提升科技金融的地位;中观上,要利用"科技产业金融",覆盖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微观上,对科技的横向应用拓展的金融支持也是科技金融的范畴,横向应用包括军民技术融合、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产品出口等。政策建议提出:宏观上,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进行科技金融体系的顶层底层设计,在科技创新各个阶段、不同产业发展之间合理地分配金融资源,并加强科技管理与金融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中观上,由地方政府推动,从地区与产业两条线推动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与集聚发展。微观上,要加大政策科技金融对技术扩散与转移的支持,鼓励相关金融创新,允许试错;商业银行要创新科技信贷业务,支持科技的扩散与转移;同时,应将科技金融工作放到宏观、中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逻辑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内涵 科技产业金融 集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金融包容性指数的构建与测算 被引量:7
5
作者 范香梅 寻努绩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0-153,共4页
文章从金融供给角度设计出包含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大维度的金融包容测度指标体系,并借鉴系统科学方法中的协同学理论构建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同度测度模型,通过对我国2004—2014年农村金融包容指数的实际测算与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 文章从金融供给角度设计出包含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大维度的金融包容测度指标体系,并借鉴系统科学方法中的协同学理论构建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同度测度模型,通过对我国2004—2014年农村金融包容指数的实际测算与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服务水平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样本期间有稳步提升趋势,这一结论与既有研究成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包容 社会绩效 财务绩效 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理论、测度与实证 被引量:126
6
作者 邹克 倪青山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62,共15页
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共同富裕程度,研究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显著正相关,普惠金融通过包容增长、创新效应、创业效应等,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提... 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共同富裕程度,研究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显著正相关,普惠金融通过包容增长、创新效应、创业效应等,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提升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子系统与平等子系统协调统一,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贡献来源于东部地区的收入提升效应,收入不平等改善相对有限。建议强化普惠金融协调收入提升与不平等改善的能力,拓展普惠金融内涵,加快普惠金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收入不平等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惠金融、农业TFP变动与城乡收入不平衡——基于普惠金融结构性问题视角 被引量:20
7
作者 邹克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中介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城乡收入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作为主要因素,通过直接与间接途径,能够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不平衡,其中农业TFP贡... 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中介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城乡收入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作为主要因素,通过直接与间接途径,能够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不平衡,其中农业TFP贡献了超过40%的中介影响;不过,现有普惠金融资源过度向小企业、工薪阶层、富裕农户群体倾斜,削弱了普惠金融降低城乡收入不平衡的作用,还加剧了相对低收入群体的内部收入不平衡。因此,针对目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建议发展造血型开发式普惠金融,这对改善普惠金融发展所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与通过开发性普惠金融降低城乡收入不平衡有重要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农业TFP 城乡收入不平衡 结构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包容、创业选择及收入公平分配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范香梅 刘斌 邹克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4-75,共12页
从企业家才能和创业选择视角,分析金融包容影响收入分配的微观机制,认为金融包容扩展了客户群体的服务边界,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信贷准入机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基于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包容、财富水平能够提... 从企业家才能和创业选择视角,分析金融包容影响收入分配的微观机制,认为金融包容扩展了客户群体的服务边界,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信贷准入机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基于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包容、财富水平能够提高一地区的创业水平,缩小收入分配,但由于金融包容倾向于支持财富水平较高的群体创业,不利于收入公平分配。要形成金融包容与收入分配的良性互动,应重点解决金融包容的结构性问题,加大对低收入、低财富群体创业的金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包容 创业选择 收入分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率上浮及其与贷款基准利率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亚芳 邹克 倪青山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共6页
对31个省市2005-2015年的1~3年期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统计分析与面板模型对其与贷款基准利率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与贷款基准利率负相关,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自2010年开始快速上升;不同地区的上浮... 对31个省市2005-2015年的1~3年期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统计分析与面板模型对其与贷款基准利率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与贷款基准利率负相关,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自2010年开始快速上升;不同地区的上浮幅度差异大,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基准利率调整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对北京市、上海市的贷款利率形成传递效应,对其它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越来越低。因此,为发挥基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应在适度区间进行基准利率调节,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力,同时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相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率上浮 贷款基准利率 贷款利率 利率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政策协同:机制与效应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郑石明 何裕捷 邹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和森林火灾频发等风险加剧。尽管各国为此付出诸多努力,但全球变暖趋势并未遏止,解决气候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 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和森林火灾频发等风险加剧。尽管各国为此付出诸多努力,但全球变暖趋势并未遏止,解决气候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探究中国气候政策协同机制及其效应,推动碳减排,文章提出"部门联合体"概念,认为由于部门分工专业化特性,单一部门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气候问题,多部门间的气候政策协同势在必行。气候政策协同贯穿于政策目标制定、政策细则确定与政策实施过程之中,可以通过优化政策目标、完善政策细则、强化政策实施的方式,充分动员各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研究表明,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程度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中央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程度更高,省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章使用2003-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气候政策协同可以降低碳排放,但这种影响以间接效应体现出来。气候政策协同不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四类交互效应机制发挥作用:气候政策协同与加强财政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等措施相配套,可以更为有效地减少碳排放。中国的气候政策协同经验对构建全球碳减排机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提出,以气候政策协同的有效性为现实基础,依据"部门联合体"行为逻辑,建立全球性的气候治理协同机制,高效推进全球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 气候政策协同 部门联合体 交互效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银行双重绩效及其协同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香梅 刘斌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6,共7页
现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银行财务与社会绩效及其协同度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我国24家商业银行在2009-2019年期间数据测度和实证分析,发现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女性董事占比、银行规模等对提高银行社会绩效有利;董事会规模、... 现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银行财务与社会绩效及其协同度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我国24家商业银行在2009-2019年期间数据测度和实证分析,发现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女性董事占比、银行规模等对提高银行社会绩效有利;董事会规模、外部监事占比等与银行财务绩效正相关;高管薪酬、国有股权性质与银行双重绩效协同度负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亟需构建起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综合管理体系,并强化协同管理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治理结构 财务绩效 社会绩效 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还是投资驱动?——来自城市层面的证据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熹微 邹克 郑云丹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3,共7页
基于2003-2016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布滞后、交互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投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不同,投资驱动效果是短期的,长期呈现明显负效应;创新驱动长期效应表现为正负交... 基于2003-2016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布滞后、交互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投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不同,投资驱动效果是短期的,长期呈现明显负效应;创新驱动长期效应表现为正负交替特征;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结构与技术积累的路径;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存在差异化的门槛效应,当创新水平超过阈值时才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鉴于此,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投资驱动 经济增长 交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