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 被引量:103
1
作者 赵冬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7,共5页
心理创伤一般指由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 心理创伤一般指由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荣格发展了一个从心理分离到形成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荣格最初认为人格是分离的,后来他发现心理创伤是有情结的,它只是许多心理情结中的一种,而情结不仅有分离性,它也有聚合性。弗洛伊德强调人格是纵向分离,而荣格则强调人格是横向分离,横向分离形成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创伤 创伤性事件 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一种创伤后心理反应形式的分离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冬梅 申荷永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116,共5页
分离指意识与记忆的正常联结过程的隔断,即思想、感情、经历无法整合到意识流,它是一种对创伤经历保持无意识的机制,几乎所有遭受创伤后的个体都会表现出分离症状。目前,分离常被用于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诊断上。关于分离产生的病源学,一... 分离指意识与记忆的正常联结过程的隔断,即思想、感情、经历无法整合到意识流,它是一种对创伤经历保持无意识的机制,几乎所有遭受创伤后的个体都会表现出分离症状。目前,分离常被用于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诊断上。关于分离产生的病源学,一般研究者考虑的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病源学模型提出遗传素质影响分离的假设。分离在临床症状上有三个易混淆的概念:分离性体验、分离性症状和分离性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治疗中,分离常常被错误诊断,或者处理不当或者分离症状被忽略,恰当的评估对他们的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分离性体验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与更新过程有关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允佳 吴文春 姜荣萍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3-499,共7页
从认知过程的角度考察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两个实验要求被试为三个图形分别保持一个数字。实验1设置两种任务:"提取且更新任务"要求被试每次提取一个图形的数字,并对数字进行更新;"提取任务"要求... 从认知过程的角度考察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两个实验要求被试为三个图形分别保持一个数字。实验1设置两种任务:"提取且更新任务"要求被试每次提取一个图形的数字,并对数字进行更新;"提取任务"要求被试只需提取图形的数字,而无需对数字进行更新。实验2设置"更新任务",要求被试只需更新图形的数字,而无需对数字进行提取。实验同时设置抑制转换类型和控制转换类型,以考察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在"提取且更新任务"和"更新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而在"提取任务"中未发现返回抑制现象。这说明,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返回抑制现象与更新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焦点转换 返回抑制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图形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文春 徐学 郑允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三维几何图形为材料,通过单探测变化觉察范式来测定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容量,并比较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实验1、2的材料分别为由颜色和形状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和由一个基本特征和一个细节特征组成的三维... 采用三维几何图形为材料,通过单探测变化觉察范式来测定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容量,并比较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实验1、2的材料分别为由颜色和形状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和由一个基本特征和一个细节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两个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能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储约2-3个客体和4个空间位置,空间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大于客体工作记忆容量。进一步的比较发现,被试对由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的存储容量大于由一个基本特征和一个细节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这表明,组成三维图形的特征类型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存储容量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容量 客体 空间 三维图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点采择是否一定促进内隐宽恕?——受害者对伤害动机认同的调节作用
5
作者 范若琳 徐贵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2-533,共12页
以往研究多认为观点采择可有效促进宽恕,近期研究则开始关注观点采择诱发宽恕等亲社会行为的边界条件。结合“换位体验”和内隐态度测量范式,本研究考察了受害者对伤害动机的认同在被动和自发观点采择影响内隐宽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 以往研究多认为观点采择可有效促进宽恕,近期研究则开始关注观点采择诱发宽恕等亲社会行为的边界条件。结合“换位体验”和内隐态度测量范式,本研究考察了受害者对伤害动机的认同在被动和自发观点采择影响内隐宽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发现当人际伤害中存在人们无法认同的恶意不道德动机时,被动和自发观点采择都抑制了受害者对施害者的内隐宽恕且后者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实验2则进一步操纵了不同类型受害者对施害者伤害动机的认同差异,低认同组与实验1结果相同,即被动和自发观点采择中都抑制了内隐宽恕且后者的抑制效应更显著,但高认同组在两种观点采择中都促进了内隐宽恕且二者的促进效应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揭示了伤害动机认同在不同类型观点采择影响内隐宽恕过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对观点采择和宽恕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观点采择 被动观点采择 换位体验 动机认同 内隐宽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