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
1
作者 文才臻 《花卉》 2025年第3期163-165,共3页
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林分质量与效益水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应积极实施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以“双碳”目标为基础,指出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在实施中改造混交林的要点,并围绕广东省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实... 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林分质量与效益水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应积极实施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以“双碳”目标为基础,指出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在实施中改造混交林的要点,并围绕广东省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桉树 低效林 改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和潮位无瓣海桑生态系统碳储量差异
2
作者 胡娜胥 冯建祥 +2 位作者 赵志刚 李小媚 魏龙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探究林龄和潮位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文章以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自然保护区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滩涂、高潮位无瓣海桑林(2002年种植,18 a)、低潮位无瓣海桑林(2002年种植,18 a)、低潮位无瓣... 为探究林龄和潮位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文章以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自然保护区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滩涂、高潮位无瓣海桑林(2002年种植,18 a)、低潮位无瓣海桑林(2002年种植,18 a)、低潮位无瓣海桑林(2008年种植,12 a),分别测定生物量和0~10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氮磷硫含量、微生物碳含量,以及理化因子如pH、盐度、容重。结果表明,18 a低潮位无瓣海桑植物生物量((297.06±18.92)Mg·hm^(-2))、土壤碳储量((184.97±2.45)Mg·hm^(-2))和生态系统碳储量((312.77±10.59)Mg·hm^(-2))均显著高于12 a低潮位无瓣海桑(分别为(210.68±4.80)、(137.86±10.31)和(228.49±12.37)Mg·hm^(-2),P<0.05),林龄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植物生物量以及土壤碳氮比,表明红树林源碳对土壤碳的贡献比例明显增大。18 a高潮位无瓣海桑的生态系统碳储量(347.66±39.46 Mg·hm^(-2))显著高于18 a低潮位无瓣海桑(P<0.05),可能是因为高潮位无瓣海桑林经受低强度的潮汐作用以及较弱的微生物分解作用。因此,林龄和潮位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无瓣海桑因其较低的碳氮比,可能会不利于土壤碳的累积,同时因无瓣海桑具有潜在的入侵风险,不适宜作为本土红树林退化区生态修复的工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 红树林 碳储量 潮位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牡丹科植物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效应
3
作者 韩晓鸽 饶金娣 +7 位作者 杜宛玲 张俊怡 华振丽 叶晓欣 王烁荐 邹沛姗 张继方 黄华枝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8-86,共9页
【目的】探索野牡丹科植物对薇甘菊综合防控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和地稔,与薇甘菊不同比例混植,以比较其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同时选取8种野牡丹科植物的花浸提液,对盆栽薇甘菊进行喷施,比较其对薇甘菊生长的影... 【目的】探索野牡丹科植物对薇甘菊综合防控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和地稔,与薇甘菊不同比例混植,以比较其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同时选取8种野牡丹科植物的花浸提液,对盆栽薇甘菊进行喷施,比较其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1)不同混植比例的野牡丹均对薇甘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量显示出抑制效果,薇甘菊和野牡丹的混植比例为2∶1时(2W1Y处理)抑制效果最佳;在第100 d时,2W1Y处理的薇甘菊株高和叶片数比对照(单独种植薇甘菊,3W0Y处理)分别降低了72%和62%。不同混植比例的地稔未对薇甘菊的株高产生显著影响,反而对薇甘菊的叶片数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2W1Y处理显著降低了薇甘菊的株高生长速度(P<0.05)。其他薇甘菊-野牡丹混植体系,以及薇甘菊-地稔混植体系对植物的株高和叶片的生长速度影响均不显著。(3)野牡丹花浸提液对薇甘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量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蔓性野牡丹、‘心愿’野牡丹、毛稔、‘豆蔻年华’野牡丹花浸提液在施用后期对薇甘菊的株高或叶片生长开始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巴西野牡丹、帝牡花的花浸提液反而对薇甘菊的生长表现出了促进作用。(4)‘心愿’野牡丹、蔓性野牡丹、毛稔的花浸提液对薇甘菊的株高和叶片生长速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野牡丹仅对薇甘菊的叶片生长速度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野牡丹可作为薇甘菊生态防治的群落改造植物,而地稔则不建议与薇甘菊混植;野牡丹科植物花浸提液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需要通过延长培养期和增加生长指标监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野牡丹科 混植 花浸提液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雯杰 黄华枝 +2 位作者 张驰 梁宗锁 昌秦湘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影响其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从NCBI数据库下载并筛选出53条长度大于300 bp的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采用CodonW 1.4.2、DNASTAR和SPSS 26.0等软件,对其密码子偏好性和成因进行多...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影响其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从NCBI数据库下载并筛选出53条长度大于300 bp的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采用CodonW 1.4.2、DNASTAR和SPSS 26.0等软件,对其密码子偏好性和成因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3个位点的GC平均含量表现为GC1(47.06%)>GC2(39.85%)>GC3(28.16%);GC3含量为17.65%~36.93%。有效密码子数目(ENC)均值远大于35.00,表明密码子偏性较弱。RSCU值大于1.00的密码子有27个,其中第3位碱基使用A或U的密码子占比88.88%,表明薇甘菊密码子第3位碱基偏好使用A或U。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等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薇甘菊密码子偏好性的众多因素中,自然选择发挥主要作用。CAU、ACA和CGU为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可为薇甘菊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薇甘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华枝 韩晓鸽 +3 位作者 张棋棋 许昌超 邓琦 张堃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为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不断扩张,避免其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该研究以广东常见植物三裂叶蟛蜞菊、三叶鬼针草、红薯和野牡丹为对象,探究4种植物根、茎和叶的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 为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不断扩张,避免其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该研究以广东常见植物三裂叶蟛蜞菊、三叶鬼针草、红薯和野牡丹为对象,探究4种植物根、茎和叶的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4种供试植物的组织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根长大部分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并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其中,0.20 g·mL^(-1)三叶鬼针草叶浸提液处理的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指数及0.20 g·mL^(-1)野牡丹叶浸提液处理的种子活力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了69.8%、81.1%和74.6%。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植物浸提液处理会导致薇甘菊幼苗根尖褐化或根毛减少,茎和叶浸提液较根浸提液对薇甘菊幼苗根尖结构毒害作用更明显。4种植物组织浸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总体表现为三裂叶蟛蜞菊>三叶鬼针草>红薯>野牡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生态防治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氧化亚氮(N_(2)O)排放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韩晓鸽 高凤君 +4 位作者 许昌超 梁金标 代镇 肖雨欢 周凯森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园林废弃物堆肥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露天堆肥中,不同深度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否有差异,其时间动态和影响因素如何并不清楚。据此,以广东省广州市绿化修剪枝条为材料进行堆肥,比较在堆肥不同时期,距离堆肥表面0.2 m(表层... 园林废弃物堆肥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露天堆肥中,不同深度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否有差异,其时间动态和影响因素如何并不清楚。据此,以广东省广州市绿化修剪枝条为材料进行堆肥,比较在堆肥不同时期,距离堆肥表面0.2 m(表层)、0.6 m(中层)和1.2 m(深层)N_(2)O排放浓度差异,进一步比较各层含水率、pH、电导率(EC)、铵态氮、硝态氮、种子发芽指数(GI)和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随着发酵进程:(1)N_(2)O排放浓度有所升高,但层间差异不显著;(2)含水率、pH和GI升高,EC和硝态氮含量降低,这些指标的时间动态较层间差异更明显;(3)细菌多样性升高,第36 d(中期)随层次增加细菌多样性降低;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占优势。Rhodothermaeota门和热孢菌门分别在堆肥中期(第36 d)和后期(第56 d)出现,指示微生物群落演替发生;(4)N_(2)O排放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层>表层>深层,以含水率、pH和硝态氮为主导;第3 d和第8 d N_(2)O排放和理化指标相关性较其他堆肥期更强,以GI和铵态氮为主导;(5)微生物与N_(2)O排放的关系表现为第36 d>第3 d>第56 d,装甲菌门在第3 d、浮霉菌门和Candidatus.Saccharibacteria门在第36 d分别为影响N_(2)O排放的主导类群。结果表明,堆肥过程N_(2)O排放是伴随着微生物演替和丰度变化,受含水率、GI和无机氮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堆肥 氧化亚氮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