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技术研发及示范
1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4 位作者 孔繁花 张志明 肖荣波 白伟岚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91-4598,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发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围绕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生态功能耦合机理,以及城市社区三维景观格局对水热过程、植物花粉传播、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重点研究:1)辨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服务的耦合机理;2)研发水热过程协同和致敏性植物花粉防控的三维景观优化配置与友好环境空间营造技术,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生态功能智慧管理平台;3)集成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开展典型城市社区生态更新与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水热协同 致敏性植物花粉 三维景观格局 友好环境空间 智慧监测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江上游浈江段河流阶地石英ESR法测年研究
2
作者 程子烨 李岸莹 +4 位作者 郑婉柔 张欣宇 刘展鹏 姬昊 唐晓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4-513,共10页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构造响应的重要地貌标志。文章选定北江上游浈江段出露较好的河流阶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分析浈江河流阶地的年代。结果表明:3个剖面顶部的年龄分别为231±29、256±...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构造响应的重要地貌标志。文章选定北江上游浈江段出露较好的河流阶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分析浈江河流阶地的年代。结果表明:3个剖面顶部的年龄分别为231±29、256±26、41±6 ka,底部的年龄分别为654±79、576±38、392±56 ka。通过与已有浈江和邻近流域的热释光年龄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北江上游浈江段左岸存在明显的两级河流阶地,T2和T1最终形成的大致时间分别为231±29、41±6 ka。浈江段二级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运动的影响,一级阶地是在气候变化与构造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根据研究区T2和T1砾石层顶部的样品年龄和拔河高度,计算出对应的下切速率分别为0.056和0.524 mm/a。最后,通过与邻区其他流域河流阶地的测年数据和下切速率的对比显示,中更新世中晚期粤北主要河流具有同步演化特征,表明粤北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存在构造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浈江 河流阶地 ESR测年 构造活动 北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PM_(2.5)与O_(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翁雷霆 王鹏 +2 位作者 肖荣波 白晋晶 钟俊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但O_(3)浓度呈升高趋势;珠三角PM_(2.5)和O_(3)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PM_(2.5)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而夏季浓度相对较低;O_(3)污染则在秋季较严重,冬季浓度最低。PM_(2.5)和O_(3)浓度变化存在10个月左右的周期,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呈正相关,长时间尺度上为负相关,表明在年尺度上具有关联性。珠三角人口、GDP、温度、湿度等与PM_(2.5)浓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但与O_(3)浓度变化呈正相关,表明珠三角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对于PM_(2.5)污染控制具有明显效果,但是O_(3)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低温有利于PM_(2.5)生成,高温有利于O_(3)生成;相对湿度太大时,PM_(2.5)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风速越低越不利于PM_(2.5)和O_(3)扩散,其浓度越高。PM_(2.5)-O_(3)的协同污染控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 O_(3)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ras深度学习的景观视觉特征分类模型研究
4
作者 马彦彤 罗勇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针对省域等大尺度景观格局研究问题,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分辨率的Sentinel-2遥感影像及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景观格局指数、遥感影像为特征集,以基于视觉特征的影像类型为标签集,采用Adam优化算法构建基于Keras深度学习... 针对省域等大尺度景观格局研究问题,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分辨率的Sentinel-2遥感影像及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景观格局指数、遥感影像为特征集,以基于视觉特征的影像类型为标签集,采用Adam优化算法构建基于Keras深度学习框架的景观视觉特征分类模型。将特征集与对应的标签集数据按8∶2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准确度分别达99.57%、98.93%。模型能有效关联景观格局指数与影像视觉特征,泛化能力强,适用于大区域景观格局研究及乡镇布局规划中的遥感影像分类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遥感影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微生物对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姜凤 林志远 +4 位作者 罗雨瑶 周妙婷 肖荣波 王鹏 黄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4-57,共14页
当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过量的重金属会危害农作物生长、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近年来,生物炭因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制备简单以及固定效果优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 当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过量的重金属会危害农作物生长、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近年来,生物炭因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制备简单以及固定效果优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中具有高效、绿色、经济等特点,一直是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领域的热点之一。结合两者优势,生物炭协同微生物修复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重点综述不同类型生物炭、不同种类微生物以及生物炭-微生物组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大多数生物炭、微生物、生物炭协同微生物组合对土壤重金属有良好的固定能力,且二者联合修复处理对重金属的钝化效果往往优于单一修复处理。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生物炭、微生物、生物炭协同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其中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主要包括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官能团络合、沉淀作用、阳离子-π配位和氧化还原等6种,微生物修复机制则主要有胞外沉淀、表面吸附、生物转化和胞内积累等4种,而生物炭协同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炭对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来共同提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效果。最后在生物炭与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方面,针对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提出展望,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生物炭 微生物 协同作用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地理探测
6
作者 李晓航 龚建周 +1 位作者 陈康林 孟斌 《生态科学》 2025年第5期13-24,共12页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影响的定量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刻画2000—2020年城市群景观破碎化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影响的定量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刻画2000—2020年城市群景观破碎化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应用格网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碳储量、生境质量以及产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城市群景观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快速城市化加剧了珠三角城市群景观破碎化的程度,总体呈现“环珠江口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且向外围呈递减扩散趋势”。(2)近20 a来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上呈现高度聚集的特征,其中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分布特征为中部低-四周高,而产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3)以2020年为例,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因子对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区域变化解释力平均q值分别为0.299和0.254,其中景观蔓延度、分离度和多样性指数解释力较高,而景观破碎化因子整体对产水量的解释力较低,平均q值仅为0.132。(4)交互探测结果显示, q值介于0.048—0.468之间,表明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子,且以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为主。研究成果定量揭示多因素共同作用更好解释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多角度治理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助力珠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生态系统服务 驱动机制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