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CEO仅是组织的代理人,容易出现私利行为;然而,现实中不少CEO在组织中充当着管家角色,勤勉奉献,甚至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牺牲个人利益。本研究聚焦于CEO的管家行为,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揭示了CEO从事管家行为的收益与代价。文...传统观点认为,CEO仅是组织的代理人,容易出现私利行为;然而,现实中不少CEO在组织中充当着管家角色,勤勉奉献,甚至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牺牲个人利益。本研究聚焦于CEO的管家行为,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揭示了CEO从事管家行为的收益与代价。文章采用经验抽样法,对61名CEO进行为期五天的日记研究,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EO每日从事管家行为既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到更高的工作幸福感,又可能会引发工作负担,削弱工作幸福感。C E O的心理资本是管家行为双刃剑效应的"门阀",对于高心理资本的CEO而言,从事管家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而对于低心理资本的CEO而言,从事管家行为可能更容易增加工作负担。展开更多
利用Fehr and Schmidt提出的不平等厌恶模型以及Roemer构建的机会平等理论框架,从微观层面探究不同性质来源的收入不平等成分对居民幸福感的异质性作用机理。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第一...利用Fehr and Schmidt提出的不平等厌恶模型以及Roemer构建的机会平等理论框架,从微观层面探究不同性质来源的收入不平等成分对居民幸福感的异质性作用机理。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第一,受"公平偏好"心理的影响,一定程度的公平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但过高的公平收入差距依然会通过"不平等厌恶"心理机制对居民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处于公平收入劣势地位的群体具有更高的"不平等厌恶"程度,公平收入差距对该部分群体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更大;第二,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差距尽管没有直接负向作用于幸福感,但却通过"公平偏好"心理与"不平等厌恶"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即随着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上升,民众的"不平等厌恶"心理会增强,公平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增大。展开更多
文摘传统观点认为,CEO仅是组织的代理人,容易出现私利行为;然而,现实中不少CEO在组织中充当着管家角色,勤勉奉献,甚至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牺牲个人利益。本研究聚焦于CEO的管家行为,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揭示了CEO从事管家行为的收益与代价。文章采用经验抽样法,对61名CEO进行为期五天的日记研究,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EO每日从事管家行为既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到更高的工作幸福感,又可能会引发工作负担,削弱工作幸福感。C E O的心理资本是管家行为双刃剑效应的"门阀",对于高心理资本的CEO而言,从事管家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而对于低心理资本的CEO而言,从事管家行为可能更容易增加工作负担。
文摘利用Fehr and Schmidt提出的不平等厌恶模型以及Roemer构建的机会平等理论框架,从微观层面探究不同性质来源的收入不平等成分对居民幸福感的异质性作用机理。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第一,受"公平偏好"心理的影响,一定程度的公平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但过高的公平收入差距依然会通过"不平等厌恶"心理机制对居民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处于公平收入劣势地位的群体具有更高的"不平等厌恶"程度,公平收入差距对该部分群体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更大;第二,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差距尽管没有直接负向作用于幸福感,但却通过"公平偏好"心理与"不平等厌恶"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即随着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上升,民众的"不平等厌恶"心理会增强,公平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