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除“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的马克思主义方案
1
作者 刘玖玲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6,共6页
作为分属不同范畴的德行,忠与孝通常并无抵牾,唯有“侍君”与“奉父”的要求相悖时,二者才会发生冲突,“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由此产生。“曲忠维孝”“移孝作忠”“忠孝两全”等解决“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的传统方案或违背统治阶级利... 作为分属不同范畴的德行,忠与孝通常并无抵牾,唯有“侍君”与“奉父”的要求相悖时,二者才会发生冲突,“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由此产生。“曲忠维孝”“移孝作忠”“忠孝两全”等解决“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的传统方案或违背统治阶级利益,或沦为阶级压迫工具,或构成意识形态欺骗,均存在阶级局限性。进入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破解“忠孝难两全”伦理困境有三重路径:一是以忠之内涵转变消解问题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二是以忠之对象转化化解个体的忠孝矛盾;三是通过社会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彻底解决这一历时千年的伦理困境,为理解传统道德命题提供唯物史观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孝关系 阶级矛盾 家国消亡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4
2
作者 武春丽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发展的创新方式,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理论疆域和实践场域中,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时代意涵、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颇...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发展的创新方式,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理论疆域和实践场域中,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时代意涵、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颇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数字技术 乡村文旅融合 时代意蕴 内在机理 实践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交互: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践审思及其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新标 汤小静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引入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主体达成知识内化,但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内化与转化强调不... 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引入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主体达成知识内化,但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内化与转化强调不足。应凸显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明确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实现学生从知识主体向价值主体的复归,通过构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体交互即关系交互、情感交互、实践交互与价值交互等优化思政课对分课堂实践,从而生成并提升高校思政课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对分课堂 主体性 主体交互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进态势及其治理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小龙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6,共9页
当前中国民粹主义思潮主要以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态表现出来,它以碎片化、流变性的话语弥漫于网络空间,由少数精英和大众草根共同推动。触发网络民粹主义的议题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但又会沿着"美化草根"和"仇视精英"... 当前中国民粹主义思潮主要以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态表现出来,它以碎片化、流变性的话语弥漫于网络空间,由少数精英和大众草根共同推动。触发网络民粹主义的议题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但又会沿着"美化草根"和"仇视精英"的基本轨迹发展,呈现出某种网络定律。网络民粹主义缺乏独立的形态,对内往往与"新左派"相融合,具有借助乡愁意识来寄托批判现实的旨趣;对外往往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产生民族民粹主义这一现象,在爱国的名义下宣泄情绪、宣扬仇恨。网络民粹主义的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要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公正;从价值整合来看,要探索民主参与对民粹冲动的整合以及社会公正对绝对平等的整合;在引导策略上,要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做好网络民粹主义的疏导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新左派” 民族主义 演进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张力与特征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小龙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5,共7页
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强调将社会分为人民与精英两大整体对抗阵营的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它一方面推崇整体性、同质化的人民,另一方面批判作为人民对立面的社会精英及庇护他们的现行制度,主张政治应当表达人民的普遍意志。网络民粹主义在... 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强调将社会分为人民与精英两大整体对抗阵营的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它一方面推崇整体性、同质化的人民,另一方面批判作为人民对立面的社会精英及庇护他们的现行制度,主张政治应当表达人民的普遍意志。网络民粹主义在理念上坚持"以民为粹",但在实践上往往滑向"为民之粹","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内在张力,它可能成为大众、草根和边缘群体抗争的武器,也可能沦为意见领袖操控民意、攫取名利的工具。网络民粹主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展开为认同和抗争两个维度,基于理性的非理性、表达不满的批判性和有限抗争的话语性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三个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平民主义 精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前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及其治理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小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6,共11页
网络民粹主义动员是发生在网络空间,运用民粹主义话语来实现大众动员的政治活动。当前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缺乏坚定的领导人物和明晰的政治规划,往往由具体社会议题所诱发,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和大众狂欢的特点,在看似暴烈的话语背... 网络民粹主义动员是发生在网络空间,运用民粹主义话语来实现大众动员的政治活动。当前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缺乏坚定的领导人物和明晰的政治规划,往往由具体社会议题所诱发,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和大众狂欢的特点,在看似暴烈的话语背后隐藏着虚弱乏力、自我限制的本性。在主体维度上体现着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之间的互动,交织着"为民之粹"的精英维度和"以民为粹"的草根维度;在发生逻辑上由不满、怨恨和愤怒情绪所驱动,体现着情感动员的鲜明特征。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的治理,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改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的滋长土壤;另一方面需要甄别民粹主义动员的类别,强化危机管理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社会动员 社会运动 网络协商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动因与网络聚合: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小龙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9,共13页
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转型、政治变革、心理嬗变、文化发展等多种宏观因素嵌入微观的网络空间并持续发酵所致。剧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阶层分化、利益调整和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大众对于平等的朴素诉求在网络空间以民意的方式迅速... 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转型、政治变革、心理嬗变、文化发展等多种宏观因素嵌入微观的网络空间并持续发酵所致。剧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阶层分化、利益调整和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大众对于平等的朴素诉求在网络空间以民意的方式迅速聚合和集中表达,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民意聚合机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与制度性吸纳相对不足,人民话语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裂缝,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激进民主参与机制;线下大众心理的网络投射、网络大众心理的生成和极化网络舆论的集中表达等环节,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舆情极化机制;商业利益推动下的网络文化媚俗逐利趋向,大众娱乐狂欢隐藏着对精英文化的抵制和解构,二者共同构成网络民粹文化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生成机制 网络舆情 网络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建构: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龙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91,共10页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交织着建构和解构的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对民本话语、平等话语和参与话语的建构,网络民粹主义指向"坚持人民为中心"、"追求平等"和"倡导直接民主"等政策主张;另一方面,对精...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交织着建构和解构的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对民本话语、平等话语和参与话语的建构,网络民粹主义指向"坚持人民为中心"、"追求平等"和"倡导直接民主"等政策主张;另一方面,对精英话语进行阴谋解读、诘问和控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解构了精英话语的合法性。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是一种应激性的激进民意,凸显了情感动员的勾连作用,折射了民众对于共享发展成果的渴望。积极回应民粹主义的诉求,维持精英话语和民粹话语的适度张力是治理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话语分析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怀伦理公共性证成的两种进路及其困境
9
作者 陈创艺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关怀伦理能否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并与强调平等的正义伦理相衔接,构成了关怀伦理的公共性问题。“关系”进路的关怀伦理基于关怀的普遍经验,以增进和维系主体间关怀关系为目标,并用关怀的态度与价值指导社会政策与公共生活。但“... 关怀伦理能否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并与强调平等的正义伦理相衔接,构成了关怀伦理的公共性问题。“关系”进路的关怀伦理基于关怀的普遍经验,以增进和维系主体间关怀关系为目标,并用关怀的态度与价值指导社会政策与公共生活。但“关系”进路未能回答如何处理不同关系主体之间关怀要求的不一致以及偏倚性问题。“美德”进路的关怀伦理以移情为基础,超越了“关系”进路的经验性研究方法,构建起涵盖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全面的规范伦理学体系。但移情关怀美德伦理学同样面临理论基础不坚固以及有悖公正的局限性问题。对关怀伦理公共性问题的处理亟须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 公共性 关怀关系 移情关怀 公平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与赋权:个体化时代青年定制类虚拟消费的行为逻辑
10
作者 武春丽 罗飞宁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6,共9页
青年定制类虚拟消费实践既是青年借助数字具身实现自我塑造的个体化行为展现,也是对现实结构性困境的能动性抵抗。此类定制产品由用户主导驱动,将想象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呈现,在满足具身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具身感知与身份重塑的数字化延... 青年定制类虚拟消费实践既是青年借助数字具身实现自我塑造的个体化行为展现,也是对现实结构性困境的能动性抵抗。此类定制产品由用户主导驱动,将想象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呈现,在满足具身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具身感知与身份重塑的数字化延展、情感投射与心理体验的沉浸式关联以及具身表达与社交互动的符号化承载。其背后的行为逻辑是青年主体在虚拟空间的能动性赋权,试图消解加速社会的竞争性焦虑、优绩主义成功范式和消费社会商品符号化对个体异质性的同质化规制,以“自我逻辑”重构“自我设计的社会人”,在虚拟空间完成从自我生产、投射到认同的闭环。在技术赋权的表象下,该消费行为蕴含着技术逻辑与个体自主性的张力,一方面达成了一定的主体性赋权与情感代偿,另一方面潜在地通过技术化规训机制反向重构青年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时代青年 定制类虚拟消费 具身化 自我逻辑 双向形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俄革命视域下自由主义学人的中国革命认知
11
作者 胡旭华 冯夏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1,共7页
苏俄革命的成功引发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由此成为其观察与探索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蓝本。自由主义学人以苏俄革命为参照,从其渐进改造的根本立场出发,对中苏国情进行了比较,对苏俄援助、第三国际与中... 苏俄革命的成功引发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由此成为其观察与探索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蓝本。自由主义学人以苏俄革命为参照,从其渐进改造的根本立场出发,对中苏国情进行了比较,对苏俄援助、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多数自由主义学人认为近代中国或不需要革命、或不具备革命的条件、或革命难以成功。尽管自由主义学人理性、严谨、审慎的立场值得称道,其对苏俄及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分析也不乏闪光点,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其渐进改造的呼声与方案终被革命的声浪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革命 自由主义学人 中国革命 第三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弈与妥协:1936-193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遴选之争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占龙 夏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2-176,共5页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广东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持续最久、影响力最大的一所私立中医学校。1936—1937年围绕校长遴选,学校董事会内部、董事会与师生、校长间展开激烈博弈,折射出各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各方为学校发展大...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广东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持续最久、影响力最大的一所私立中医学校。1936—1937年围绕校长遴选,学校董事会内部、董事会与师生、校长间展开激烈博弈,折射出各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各方为学校发展大局选择妥协,使校长遴选之争得以化解。在民国广东政局变迁的背景下,这次校长遴选之争反映出传统中医学校治理结构在困局中的调适和变革,是中医教育近代化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校长遴选 中医教育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仪式的文化发生学阐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汤小静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39,共6页
现代中国大学是特定时代和文明的产物,受到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大学丰富遗产直接或间接的传递和影响。大学仪式作为大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大学发展变革而来,既与西方大学制度的横向移植密切相关,体现大学理念、职能、使命的内在要... 现代中国大学是特定时代和文明的产物,受到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大学丰富遗产直接或间接的传递和影响。大学仪式作为大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大学发展变革而来,既与西方大学制度的横向移植密切相关,体现大学理念、职能、使命的内在要求,也可从中国教育文化的历史传统中找到脉络,同时也呈现为社会风尚影响与意识形态干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仪式 文化发生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东方主义视角下美国主流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报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许潭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2,118,共16页
东方主义是关于东方和西方世界关系的经典理论。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海湾战争以及"9·11"事件的刺激下,新东方主义在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延续与补充东方主义的原有内涵、强化"他者化"方式以及在传播中... 东方主义是关于东方和西方世界关系的经典理论。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海湾战争以及"9·11"事件的刺激下,新东方主义在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延续与补充东方主义的原有内涵、强化"他者化"方式以及在传播中提升伊斯兰世界本土声音的消息源功能等手段,成为现代西方世界审视东方世界的新框架。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三家主流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相关报道,认为新东方主义叙事方式对后"9·11"时代美国媒体的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力,这种叙事方式成为美国媒体报道反恐战争与伊斯兰世界事务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方主义 美国媒体 伊斯兰世界 叙事方式 “他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教学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慧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2,共3页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运用叙事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劳树德涵养品格、激励大学生以劳汇智开拓创新、激发大学生以劳敦行矢志奋斗。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运用叙事教学要坚持以教育目标为方向遴选教学内容,增强叙事教学的吸引力;坚持...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运用叙事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劳树德涵养品格、激励大学生以劳汇智开拓创新、激发大学生以劳敦行矢志奋斗。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运用叙事教学要坚持以教育目标为方向遴选教学内容,增强叙事教学的吸引力;坚持以情感认同为指向转化教学方式,增强叙事教学的感染力;坚持以协同融合为导向优化教学场景,增强叙事教学的在场感。在叙事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要讲准劳动彰显国魂的故事,坚定爱国主义的信念之源;讲深劳动改变命运的故事,秉持艰苦奋斗的立本之源;讲透劳动创造财富的故事,葆有为民情怀的力量之源;讲活劳动引领未来的故事,弘扬追求卓越的复兴之源,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课程 叙事教学 劳动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滞与消解:乡村振兴视域中高价彩礼治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玖玲 聂玉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07,共3页
高价彩礼已沦为时代之痛、文明之殇和社会之弊。高价彩礼治理已上升为党中央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是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科学有效地治理高价彩礼,应深入剖析其形成诱因以对症开方,及时洞悉其社会危害以警示公... 高价彩礼已沦为时代之痛、文明之殇和社会之弊。高价彩礼治理已上升为党中央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是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科学有效地治理高价彩礼,应深入剖析其形成诱因以对症开方,及时洞悉其社会危害以警示公众,更要求我们从经济发展、思想教育、多元协同与法治规范等方面努力探索,建构起一套疏堵结合、德法共治、刚柔并济、综合施策的长效机制。唯其如此,才能祛除高价彩礼之歪风邪气,涵育文明淳朴乡风,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 高价彩礼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科学把握教育三重属性
17
作者 粟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2-65,共4页
在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科学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以“政治要强”为首要要求的... 在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科学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以“政治要强”为首要要求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政治方向;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战略动力,担负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使命;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快构建汇聚合力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深入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政治属性 战略属性 民生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举措及评价——以1932年霍乱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占龙 夏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1932年霍乱对广州造成极大影响,疫情中患者众多,谣言肆虐,社会为之不安。为应对霍乱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广州市政府先后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举、以治为主的策略,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注重疾病预防,设立隔离医院,积极发挥中西医界作用。成... 1932年霍乱对广州造成极大影响,疫情中患者众多,谣言肆虐,社会为之不安。为应对霍乱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广州市政府先后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举、以治为主的策略,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注重疾病预防,设立隔离医院,积极发挥中西医界作用。成功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得益于广州市政府较为健全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中西医界的共同努力。尽管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体而言,广州市政府应对霍乱举措较为得当,经验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广州市政府 公共卫生危机 霍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信任视野的道德治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长隽 吕志 肖明珠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0期60-66,共7页
道德治理是一种具有独特运行机制的社会治理方式,其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信任是社会道德治理的重要根基,具有交互性、中介性、被理解性、双向建构与双重整合性的特点,能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向导,并使其不断提升到更加和谐规... 道德治理是一种具有独特运行机制的社会治理方式,其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信任是社会道德治理的重要根基,具有交互性、中介性、被理解性、双向建构与双重整合性的特点,能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向导,并使其不断提升到更加和谐规范的水平。社会治理离不开道德和信任的引领与推动,而社会道德治理与社会信任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社会信任的存在是社会道德治理产生的前提,而社会道德治理的现实表现形式是社会信任。要始终坚持舆论的引领作用,持续提高培育信任的责任感、高度重视对传统伦理的批判与继承。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道德治理中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信任的达成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 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逻辑关系、现实挑战和提升路径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曾长隽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系统工程,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维度和价值坐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依然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必须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系统工程,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维度和价值坐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依然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必须从场域转型、双向互动、隐性教育等多个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逻辑关系 现实挑战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