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探究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陆少君 蔡肇栩 +5 位作者 郭瑞雪 谢群巧 罗力 唐春萍 陈文健 江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49-360,共12页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及金花茶高、中、低剂量组(260、130、65 mg/kg)。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于末次给药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末次给药后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肝脂指标TC及TG,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动度积分(NAS)评分;测定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金花茶药物组AUC、HOMA-IR及血清中FINS、TG、TC、LDL-C、FFA、ALT、AST、IL-6、IL-8、TNF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G、TC、MDA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肝病样变减轻,肝细胞形态异常及炎症浸润明显改善,NAS评分显著下降(P<0.05);TLR-4、NF-κB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金花茶高剂量的改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金花茶提取物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浸润,改善NAFLD大鼠肝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金花茶 脂质代谢 TLR-4/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莉莉 王洁 +3 位作者 江涛 沈志滨 陈艳芬 唐春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76-2480,共5页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4-氨基吡啶(4-AP)诱导小鼠舔体的瘙痒动物模型、豚鼠皮肤组胺致痒模型、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组胺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模型及SchultzDale反应试验,探讨香鳞毛蕨有效...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4-氨基吡啶(4-AP)诱导小鼠舔体的瘙痒动物模型、豚鼠皮肤组胺致痒模型、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组胺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模型及SchultzDale反应试验,探讨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止痒抗过敏作用。结果香鳞毛蕨有效部位能明显降低4-AP所致的小鼠瘙痒的瘙痒时间和瘙痒次数,提高组胺所致的豚鼠致痒阈,并能抑制组胺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降低组胺所致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对OVA所致过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也有抑制作用。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有一定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可能与拮抗组胺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止痒 抗过敏 组胺 4-氨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中药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邓红 吴纯启 +1 位作者 江涛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5-982,共8页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为补益药而长期大量服用,其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肠道菌群可影响中药药理和毒理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况、常用的检测技术及其与何首乌所致肝毒性、黄芩直接作用于肠道、泽泻所致肾毒性及小柴胡汤所致肺炎等为代表的几种毒性作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组 肠道 中药 药理 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油酸致急性肺损伤纤维化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志平 罗力 +5 位作者 李粉英 陈远彬 秦少萍 贺明 曾昭智 郑名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通过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油酸性诱导急性肺损伤纤维化大鼠进行干预,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治疗组,制备大鼠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纤维化大鼠模型,丹参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丹参酮... 目的通过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油酸性诱导急性肺损伤纤维化大鼠进行干预,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治疗组,制备大鼠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纤维化大鼠模型,丹参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0mg/kg连续14 d,分别于末次给药后第7天和14天(停药7d和14d)各组随机处死12只大鼠取材,观察模型大鼠体重变化,测定动脉血液PaO_2、PaO_2/FiO_2值,肺指数及湿干重比,血清IL-1、TNF-α、PCⅢ、TGF-β1水平,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动物体重差异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动物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明显升高(P<0.05),肺指数和湿干重比值明显降低(P<0.05),IL-1、TNF-α、PCⅢ、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肺损伤组织学半定量评分(IQA)分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参酮对急性肺损伤纤维化大鼠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调节炎症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丹参酮Ⅱ-A磺酸钠 纤维化 干预效应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模型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紫君 杨超燕 +6 位作者 张锦红 古炽明 唐春萍 江炜 邹国发 黄娟 陈艳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5-1331,共7页
目的建立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不同的造模方法,优选红色毛癣菌皮肤感染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模型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建立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模型的综合... 目的建立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不同的造模方法,优选红色毛癣菌皮肤感染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模型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建立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以此体系综合评价多种红色毛癣菌皮肤感染动物模型,优选理想的动物模型。结果实验结果确认该评价体系良好;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并重复接种红色毛癣菌的动物模型质量较佳,成功率更高。结论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清晰、简便,优选的红色毛癣菌皮肤感染动物模型适合推广用于抗真菌药的药效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模型评价 红色毛癣菌 皮肤感染 免疫抑制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间隔和交配间隔时间对昆明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陆少君 曾昭智 +2 位作者 张锦红 黄伟焰 幸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77,共4页
在昆明(KM)小鼠的繁殖生产中,胎间隔和交配间隔时间需随着实验动物需求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调整,其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繁殖性能下降。探究雌鼠胎间隔与雄鼠交配间隔时间对KM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为KM小鼠繁殖生产和选种、育种提供参考... 在昆明(KM)小鼠的繁殖生产中,胎间隔和交配间隔时间需随着实验动物需求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调整,其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繁殖性能下降。探究雌鼠胎间隔与雄鼠交配间隔时间对KM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为KM小鼠繁殖生产和选种、育种提供参考。选择不同胎间隔的雌性及不同交配间隔的雄性KM小鼠,以雄鼠∶雌鼠=1∶2的比例同笼7d,在生产繁殖过程中统计雌性KM小鼠的繁殖性能相关指标,包括妊娠率、产仔数、初生仔鼠平均体重、离乳数及初生仔鼠窝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胎间隔时间超过102d的雌性与交配间隔大于60d的雄性小鼠合笼后的妊娠率、离乳数和初生仔鼠窝重相比于没有时间间隔雌雄鼠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P<0.01);胎间隔时间超过102d的雌鼠或交配间隔大于60d的雄鼠,在与对应的无间隔的雄鼠、雌鼠合笼后,妊娠率、离乳数和初产生仔鼠窝重等繁殖性能指标亦有显著性下降(P<0.05,P<0.01)。研究表明,雌鼠胎间隔时间超过102d和雄鼠交配间隔时间超过60d,均显著降低KM小鼠的繁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小鼠 胎间隔 交配间隔 繁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庄素琪 张莉莉 +5 位作者 唐春萍 沈志滨 陈艳芬 温玉莹 侯捷 江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4-1180,共7页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的杀菌作用.建立M.canis致豚鼠体癣模型,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学三方面综合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M.canis的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对M.canis产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 MIC范围为0.185~1.477 mg/mL和0.157 4~1.26 mg/mL,MFC范围为0.369~2.594 mg/mL和0.472 5~1.89 mg/mL;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剂量组72 h时呈现明显杀菌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第14、21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P<0.05,P<0.01),给药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40%、60%、80%,PAS染色结果表明给药14、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可减少感染组织皮肤角质层孢子数.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有一定体内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犬小孢子菌 最低抑菌浓度 时间-杀菌曲线 体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祉思 侯捷 +5 位作者 唐春萍 沈志滨 陈艳芬 李小英 丁慎 江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34-2840,共7页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抑菌圈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T.mentagrophyt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抑菌圈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T.mentagrophyt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形态学综合评价对T.mentagrophytes致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从对生物量、超微结构、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影响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抗菌机制。结果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明显抑制T.mentagrophytes抑菌圈形成,对13株T.mentagrophytes的MIC和MFC的几何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197~3.15、0.313~3.969 mg/mL。相对于模型组,不同浓度的乳膏给药第7、14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低、中、高剂量组转阴率分别为50%、75%、87.5%。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乳膏有较好的改善皮损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减少角质层的孢子数。透射电镜观察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破环T.mentagrophytes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降低T.mentagrophytes的生物量和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T.mentagrophytes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能与破坏T.mentagrophytes超微结构、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乳膏 须癣毛癣菌 体外抑菌作用 体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灌注液对家兔慢性鼻窦炎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婉秋 王丽苹 +5 位作者 曾芷筠 江涛 陈艳芬 张祉思 侯捷 唐春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研究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造模方法建立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设立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鼻窦灌注液低、中、高剂量组(1.2、2.4、4.8 g/kg)。在造模和给药期间观察动物... 目的研究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造模方法建立慢性鼻窦炎家兔模型,设立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鼻窦灌注液低、中、高剂量组(1.2、2.4、4.8 g/kg)。在造模和给药期间观察动物鼻窦炎症状评分。给药4周后,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COX-2水平,RT-PCR法测定鼻黏膜COX-2、NF-κB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窦灌注液各剂量组改善家兔症状评分值及鼻黏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降低血清中IL-6、IL-8、TNF-α、COX-2水平以及鼻黏膜COX-2及NF-κB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鼻窦灌注液对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调COX-2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灌注液 慢性鼻窦炎 炎性因子 核转录因子-ΚB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