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云英苷调控炎性痛模型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与凋亡
1
作者 张维珊 林佳泓 +5 位作者 王灿 张润恒 杨俊华 刘靖 李国营 马宇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目的】探究紫云英苷(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炎性痛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6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saline)、CFA模型组、CFA+AST组,每组6只小鼠... 【目的】探究紫云英苷(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炎性痛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6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saline)、CFA模型组、CFA+AST组,每组6只小鼠。于小鼠右侧腓骨外踝窝注射10μL CFA建立炎性痛小鼠模型。saline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FA+AST组小鼠在疼痛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给药60 mg/kg AST,每日一次,连续给药21 d。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因子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Caspase 3、Caspase 9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蛋白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CFA模型组相比,CFA+AST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ATG12(P<0.0001)、Beclin-1(P<0.0001)荧光强度增强,Cleaved-Caspase 3(P<0.001)、Caspase 9(P<0.0001)荧光强度下降,并且AST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AST显著上调CFA小鼠L_(4-5)脊髓背角ATG12(P<0.0001)、Beclin-1(P<0.0001)表达,并下调Caspase 3(P<0.01)、Caspase 9(P<0.001)表达。【结论】AST促进CFA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炎症性疼痛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2
作者 徐菲 刘天平 +4 位作者 关雅今 郝伟超 温鼎声 谢水林 别亚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仍未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IS后血浆和脑组织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将12头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仍未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IS后血浆和脑组织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将12头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额颞入路电凝闭塞大脑中动脉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36 h收集血浆及脑组织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在p<0.05的条件下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剔除外源性代谢物,最后进行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化合物分类、KEGG通路分析及VIP分析。血浆代谢组学结果显示,86个差异代谢物上调,149个下调,显著差异代谢产物包括(Z)-3-氧代-2-(2-戊烯基)-1-环戊乙酸、反式肉桂酸和肉桂酰甘氨酸。脑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58个差异代谢物上调,53个下调,显著差异代谢物包括2,3-二氢黄酮-3-醇、胍基乙酸(GAA)、N-乙酰-D-色氨酸、氧化型谷胱甘肽、2-羟基喹啉和N-乙酰-L-天冬氨酸(NAA)。在血浆和脑组织中,前五类化合物中共同化合物类别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脂质样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以及有机氧化合物。血浆和脑组织的共同代谢通路涉及氨基酸代谢、消化系统、癌症概述和脂类代谢通路。(Z)-3-氧代-2-(2-戊烯基)-1-环戊乙酸、GAA、氧化型谷胱甘肽及NAA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IS的早期筛查和临床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非靶向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血浆 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g-specific AMPKα1 deficiency alters immune cell compositions in immune organs of mice
3
作者 RUAN Zhang YANG Wenjing +5 位作者 YU Tianli LI Pinxian ZHANG Shunhui LIN Caixia ZHENG Lingyun WANG Lijing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054,共14页
AIM:Regulatory T cells(Tregs)are a specialized subset of CD4^(+)T cells primarily involved in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s.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serves as a metabolic sensor that governs the differen⁃tiati... AIM:Regulatory T cells(Tregs)are a specialized subset of CD4^(+)T cells primarily involved in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s.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serves as a metabolic sensor that governs the differen⁃tiation,maturation,and immune functions of Tregs through metabolic reprogramming.However,the impact of AMPKα1(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AMPK)knockout specifically in Tregs on the host's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METHODS:Histological changes in immune organs were assessed using HE staining.The types of immune cells and their relative population percentages in immune organs and blood were quantified through flow cytometry in both AMPKα1flox/flox(AMPKα1^(fl/fl))mice and Treg-specific AMPKα1 knockout mice(AMPKα1^(fl/fl)Foxp3^(cre)mice).RESULTS:Compared to AMPKα1^(fl/fl)mice,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in the bone marrow of AMPKα1^(fl/fl)Foxp3^(cre)mi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Additionally,while the thymus of AMPKα1^(fl/fl)Foxp3^(cre)mice exhibited normal structure,both its size and the ratio of thymus weight to body w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knockout of AMPKα1 in Tregs led to a notable reduction in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immature double-negative(DN)cells.Consequently,the percentage of CD4^(+)T cells derived from these DN cells also decreased,even though the percentages of DN1 and DN4 cells were higher in the thymus of AMPKα1^(fl/fl)Foxp3^(cre)mice compared to AMPKα1^(fl/fl)mice.Importantly,the proportion of Siglec-F+CD11b^(+)eosinophils in the thymu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MPKα1^(fl/fl)Foxp3^(cre)mice.Knockout of AMPKα1 in Tregs resulted in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CD4^(+)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alongside a de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mature CD8^(+)T cells.Similarly,the proportion of CD4^(+)T cells in the spleen of AMPKα1^(fl/fl)Foxp3^(cre)mice was elevated compared to AMPKα1^(fl/fl)mice.In contrast,the proportion of neutrophi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while mononuclear cell proportions increased in the spleen of AMPKα1^(fl/fl)Foxp3^(cre)mice.In lymph nodes,the medullary boundaries in AMPKα1^(fl/fl)Foxp3^(cre)mice were blurred,and the lymphoid follicles were missing,a feature not observed in AMPKα1^(fl/fl)mice.Furthermore,the knockout of AMPKα1 in Tregs reduced the CD3^(+)T cell population,particularly the CD8^(+)T cell population,in lymph nodes.Although the mature Treg cell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MPKα1^(fl/fl)Foxp3^(cre)mice,the percentage of CD4^(+)T cells was markedly in⁃creased.In contras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nulocyte populations between AMPKα1^(fl/fl)Foxp3^(cre)and AMPKα1^(fl/fl)mice.CONCLUSION:The populations of mature Tregs,CD8^(+)T cells and eosinophils in various im⁃mune organs we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mice with Treg-specific AMPKα1 knockout,suggesting a potential remodeling of the host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stimu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1 regulatory T cells forkhead box P3 EOSINOPHILS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菌株WA5-1-7的初步鉴定及其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4
作者 汪洁 余田甜 +4 位作者 陈雪琴 赵嘉怡 刘文彬 马艳 金小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1-649,共9页
目的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 目的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过其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发酵后经乙酸乙酯溶剂萃取获得粗提物,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HPLC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数据与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检测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菌株WA5-1-7初步鉴定为环圈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从粗提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F2738F(1)、SF2738D(2)、环(脯氨酸-亮氨酸)二肽(3)、SF2738A(collismycin A,4)、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5)、SF2738C(6)、1H-吲哚甲醛(7)、大豆黄酮(8)、放线菌素X2(9)、放线菌素D(10),其中化合物4、9和10有较强抗菌活性。结论本研究从美洲大蠊肠道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深入探索美洲大蠊肠道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三十六计”融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盛彬彬 尹辉 +1 位作者 王卓娅 刘晓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77,共4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药类院校本科生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笔者结合本课程特点、授课感悟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大背景,思考将国学经典“三十六计”有机融入本课程教学实践,并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为其他国学经典引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药类院校本科生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笔者结合本课程特点、授课感悟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大背景,思考将国学经典“三十六计”有机融入本课程教学实践,并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为其他国学经典引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课程思政 “三十六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颖秀 郭映琪 +4 位作者 张惠媚 张琪 文锦坤 罗利 李莉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7-1363,共7页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原代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并检测不同浓度PC对其突起生长数量、长度及生长锥的影响;在体内,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夹...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原代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并检测不同浓度PC对其突起生长数量、长度及生长锥的影响;在体内,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检测损伤早期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情况。最后在体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PC对DRG神经元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影响。结果PC可显著增加DRG神经元突起的数量、长度及生长锥伪足数量;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GAP43蛋白的表达;增强DRG神经元内NGF的表达。结论PC可能通过促进大鼠DRG神经元内NGF的表达,加快神经元突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神经元 突起生长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芸香碱通过调控ERK通路诱导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被引量:1
7
作者 黎思源 罗宇悠 +9 位作者 罗雄明 王仲宇 陈晖彤 樊东 袁星怡 陈乐 唐佩 刘靖 王宗明 王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4-601,共8页
目的:已知红树林相关植物能够产生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尽管这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但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需阐明。本研究侧重探讨一种来源于红树林相关植物大管[Micromelum falcatum(Lour.)Tan.]的生物碱N-甲基芸... 目的:已知红树林相关植物能够产生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尽管这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但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需阐明。本研究侧重探讨一种来源于红树林相关植物大管[Micromelum falcatum(Lour.)Tan.]的生物碱N-甲基芸香碱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的影响。方法:从大管茎皮中分离得到15种化合物。其中,N-甲基芸香碱被筛选用于评估其对U8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划痕实验、Hoechst 33342/PI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等多种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对细胞迁移、凋亡以及与自噬相关的蛋白的影响。结果:N-甲基芸香碱在24 h内抑制了U87细胞的迁移活动,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增加,促使U87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提高了U87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的比值。此外,在N-甲基芸香碱处理细胞后,发现ERK信号通路被下调。结论:N-甲基芸香碱能够诱导U87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这种效应似乎与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相关植物 N-甲基芸香碱 胶质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癸基泛醌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光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王妍 赵波 +4 位作者 童嘉玲 马宇昕 王欣 亓翠玲 唐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12-2318,共7页
目的:探讨癸基泛醌(DUb)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永生化表皮角质细胞(HaCaT)光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UVB辐射HaCaT细胞建立光损伤模型,设置对照组、UVB模型组(30 mJ/cm^(2)UVB)、UVB+低、中、高剂量(2.5、5和10μmol/L)DUb干预... 目的:探讨癸基泛醌(DUb)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人永生化表皮角质细胞(HaCaT)光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UVB辐射HaCaT细胞建立光损伤模型,设置对照组、UVB模型组(30 mJ/cm^(2)UVB)、UVB+低、中、高剂量(2.5、5和10μmol/L)DUb干预组及DUb(10μmol/L)组,共计6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aCaT细胞形态学改变;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caspase-3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VB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形态改变明显,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DUb干预后显著提高了经UVB诱导的HaCaT细胞活力(P<0.05或P<0.01),减少细胞内ROS和MDA的生成(P<0.05,P<0.01),增加GSH含量和SOD活性(P<0.05或P<0.01),减少了细胞凋亡(P<0.01)。同时中、高剂量DUb干预组中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p53的水平显著低于UVB组(P<0.01),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水平显著高于UVB组(P<0.01)。结论:DUb可以减轻UVB对HaCaT细胞的损伤,减少细胞的凋亡和增强细胞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基泛醌 中波紫外线 HACAT细胞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胆酸钠依赖于胞外钙离子而非活性氧途径激活小鼠胰腺腺泡细胞氯通道
9
作者 阳小雅 林嘉伟 +3 位作者 叶东 赵婵 王立伟 陈丽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6-1814,共9页
目的:探讨牛磺胆酸钠对小鼠胰腺腺泡细胞氯通道的激活作用及途径。方法:胶原蛋白酶消化分离FVB/N小鼠胰腺腺泡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牛磺胆酸钠激活的全细胞电流;去除电极内液配方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观察其胞内ATP依赖性;阴离子置... 目的:探讨牛磺胆酸钠对小鼠胰腺腺泡细胞氯通道的激活作用及途径。方法:胶原蛋白酶消化分离FVB/N小鼠胰腺腺泡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牛磺胆酸钠激活的全细胞电流;去除电极内液配方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观察其胞内ATP依赖性;阴离子置换实验分析其阴离子选择性;利用氯通道阻断剂检测其药理学特性;采用47%高渗灌流液观察其容积敏感性;清除胞外等渗灌流液中的Ca^(2+)分析通道激活对胞外Ca^(2+)的依赖性;使用透膜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5 mmol/L牛磺胆酸钠可激活小鼠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电流,该电流呈外向整流优势,对细胞内液的ATP具有依赖性,其阴离子通透性顺序为:I->Br^(−)≥Cl^(−)>gluconate-(P<0.01);该电流能被氯通道阻断剂4,4'-二异硫氰酸十八烯-2,2'-二磺酸二钠盐水合物(DIDS)和tamoxifen抑制,且可被细胞外47%高渗刺激阻抑(P<0.01)。N-乙酰-L-半胱氨酸清除细胞内ROS不能阻断牛磺胆酸钠诱导胰腺腺泡细胞产生氯电流;氯通道阻断剂DIDS不影响牛磺胆酸钠诱导的ROS生成。清除细胞外Ca^(2+)后,牛磺胆酸钠未能诱导胰腺腺泡细胞产生氯电流。结论:牛磺胆酸钠可激活小鼠胰腺腺泡细胞氯通道,该通道的激活对胞外Ca^(2+)具有依赖性,但不依赖于ROS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胆酸钠 胰腺腺泡细胞 氯离子通道 钙离子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抗菌靶点及其药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10
作者 谭锦莉 黄丹 +2 位作者 廖婧阳 朱刘冲 刘文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0-977,共8页
目的:应用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筛选新抗菌靶点,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关键词检索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收集50个测... 目的:应用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筛选新抗菌靶点,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关键词检索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收集50个测序级别为Complete的菌株基因组数据。采用BPGA工具对基因组数据进行泛基因组分析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核心基因,采用消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从中筛选获得潜在抗菌靶点,以潜在抗菌靶点为受体,采用LibDock软件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库中筛选潜在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药物和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5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共有14379个基因家族,其中1620个为核心基因。消减蛋白质组学分析,酪氨酸自激酶1335为潜在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靶点。采用LibDock软件筛选出巴龙霉素、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阿德福韦等9个化合物可能针对该靶点蛋白发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靶点与化合物结合力良好。结论:酪氨酸自激酶可能是一种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潜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菌 泛基因组 分子对接 消减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2B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1
作者 敖嘉怡 叶连宝 +2 位作者 马宇昕 褚夫江 周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6-1813,共8页
目的:探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2B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并加入2.5~160μmol/L梯度浓度的A2B分别干预24、48和72 h,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筛选出药物最适... 目的:探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2B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并加入2.5~160μmol/L梯度浓度的A2B分别干预24、48和72 h,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筛选出药物最适浓度。后续实验将SGC-790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组)、溶剂组(含0.08%DMSO培养液处理)、A2B 10μmol/L实验组和A2B 20μmol/L实验组,每组每项实验均重复3次。利用EdU细胞染色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间充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激酶B(PK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A2B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24、48和72 h的IC50值分别为26.85、19.58和12.24μmol/L;(2)20μmol/L A2B能够同时下调EGFR、HER2和c-Met蛋白水平(P<0.01);(3)10和20μmol/L A2B作用于SGC-7901细胞后,EdU+细胞数和集落数均显著减少(P<0.01);(4)经A2B处理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JC-1绿色荧光比例增加(P<0.01),同时Bax/Bcl-2比值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5)A2B还下调了SGC-7901细胞中p-Akt/Akt比值(P<0.05)。结论:A2B能够靶向作用于EGFR、HER2和c-Met,并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胃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间充质-表皮转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苷诱导炎性痛小鼠前扣带回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自噬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佳泓 王姝涵 +6 位作者 张润恒 杨翠珠 杨雅琪 周畅 唐佩 刘靖 马宇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58-2164,共7页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发的炎性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6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发的炎性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6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trol)组、生理盐水(saline)组和CFA模型组、CFA+60 mg/kg AST给药组,每组各6只动物。AST给药组小鼠按体重进行腹腔注射给予60 mg/kg AST,连续给药21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各组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利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前扣带回皮质自噬相关因子LC3、p62、ATG12和beclin-1的表达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自噬相关蛋白LC3、p62、ATG12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AST显著提高CFA小鼠的机械疼痛阈值(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AST显著增强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LC3(P<0.01)、ATG12(P<0.01)、beclin-1(P<0.05)的荧光强度,减弱p62(P<0.05)的荧光强度,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AST显著上调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LC3(P<0.01)、ATG12(P<0.01)和beclin-1(P<0.01)的表达水平,下调p62(P<0.05)表达水平。结论:AST可缓解CFA小鼠的炎症性疼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其发生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炎症性疼痛 前扣带回皮质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苷抑制APP/PS 1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
13
作者 王姝涵 杨翠珠 +5 位作者 张润恒 林佳泓 杨雅琪 刘靖 李国营 马宇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3-990,共8页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6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PP/PS1、APP/PS1+40 mg/kg AST、APP/PS1+20 mg/kg DNP(Donepezil,DNP)三组,每组各6只动物。同时另选6只...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6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PP/PS1、APP/PS1+40 mg/kg AST、APP/PS1+20 mg/kg DNP(Donepezil,DNP)三组,每组各6只动物。同时另选6只同月龄C57BL/6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腹腔注射给药AST,每日一次,连续给药一个月后,Tunel染色法检测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9、Cleaved-Caspase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Bax、Bcl-2、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Tunel染色结果显示,40 mg/kg AST及20 mg/kg DNP均可减少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神经元凋亡,其中AST抑制效果尤为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40 mg/kg AST及20 mg/kg DNP均抑制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神经元中Bax、Caspase9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40 mg/kg AST及20 mg/kg DNP均可下调APP/PS1小鼠大脑皮质内神经元Bax(P<0.05,P<0.05)、Caspase9(P<0.005,P<0.05)及Caspase3(P<0.0001,P<0.0001),上调Bcl-2(P<0.05,P<0.05)。【结论】AST能够抑制APP/PS1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APP/PS1小鼠 大脑皮质 神经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常态下功能性口罩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淑敏 吕子全 +2 位作者 邹旋 桂水清 卢雪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04-1517,共14页
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戴口罩已广泛成为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有效手段。人们对口罩的需求不仅是用于过滤含有微生物气溶胶,而且能满足抗菌、抗病毒、自我清洁及检测等更多的需求。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口罩可以有效杀灭截留在口罩过滤层中的... 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戴口罩已广泛成为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有效手段。人们对口罩的需求不仅是用于过滤含有微生物气溶胶,而且能满足抗菌、抗病毒、自我清洁及检测等更多的需求。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口罩可以有效杀灭截留在口罩过滤层中的病原体,减少污染源和感染源;具有自我清洁功能的口罩能实现口罩的循环利用,缓解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具有自我检测功能的口罩能实现可视化检测病原体,解决常规采样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各种功能修饰改善了口罩的性能,如金属纳米颗粒和草药提取物用于灭活病原体;碳基纳米粒子赋予口罩光热效应和超疏水特性,可显著延长口罩寿命;金属纳米粒子利用其荧光猝灭或增强用于病原体检测。本文综述了近3年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功能性口罩的研发以及功能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口罩 2019冠状病毒 抗菌抗病毒 自我清洁 自我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挖掘新型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
15
作者 黎尔彤 苏雅琳 +1 位作者 刘文彬 金小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4-982,共9页
【目的】诺卡氏菌是一种病原体,可引起人体的机会性感染,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现诺卡氏菌对常用药物已产生耐药性,因此,挖掘新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开发新药物具有迫切需求。【方法】取GenBank数据库中31株诺卡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利... 【目的】诺卡氏菌是一种病原体,可引起人体的机会性感染,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现诺卡氏菌对常用药物已产生耐药性,因此,挖掘新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开发新药物具有迫切需求。【方法】取GenBank数据库中31株诺卡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BPGA进行泛基因组学分析,利用消减蛋白组学筛选药物靶点。在此基础上,同源建模预测靶点蛋白的3D结构,采用DrugBank对靶点蛋白进行潜在药物的预测,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31株诺卡氏菌的泛基因组中有1421个核心蛋白,消减蛋白组学分析获得15个候选药物靶点蛋白。其中,OG1493蛋白的理化性质(氨基酸数目、分子量、等电点、总平均亲水性、脂肪指数和不稳定性指数Ⅱ等)最符合作为靶点蛋白的理化性质。运用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Adenosine-5'-Rp-Alpha-Thio-Triphos⁃phate、alpha,beta-Methyleneadenosine 5'-triphosphate、Phosphoaminophosphonic Acid-Adenylate Ester、Radicicol、2-Hydroxyestradiol、p-Coumaric acid、Ethylmercurithiosalicylic acid等7个化合物可能会针对该靶点蛋白发挥抗诺卡氏菌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靶点与化合物结合力良好。经实验验证发现根赤壳霉素可能是针对该靶点的抗诺卡氏菌药物。【结论】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可应用于挖掘新型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氏菌 泛基因组学 消减蛋白质组学 核心基因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