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黄精中的生物碱、高异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1
作者 禤雨鹏 徐伶俐 +3 位作者 郑景中 莫文艳 周雪 葛发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7-464,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抗炎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滇黄精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 本研究旨在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抗炎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滇黄精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H NMR、^(13) C NMR、旋光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真蛸胺(1)、N-顺式-阿魏酰真蛸胺(2)、N-顺式-对-香豆酰真蛸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黄精碱A(5)、烟酰胺(6)、腺苷(7)、S-ribalinine(8)、4-甲氧基-N-甲基-2-喹诺(9)、ophiopogonanone G(10)、(±)-5,7-dihydroxy-6,8-di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11)、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e-4-one(12)、(3 R)-5,7-dihydroxy-8-methyl-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3),包括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9),4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10~13),其中化合物1~4、7~13为首次从滇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黄精属中分离得到。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0、12、13对2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A549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其中化合物13抑制作用较强(IC_(50)值为17.99±1.45μmol/L)。化合物10~13均可抑制NO释放,其中化合物11表现出较好的潜在抗炎活性,在16μmol/L下NO抑制率(91.16%±3.51%)优于阳性药地塞米松(64.81%±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化学成分 生物碱类 高异黄酮类 抗肿瘤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静静 庄新辉 +4 位作者 谭雪松 苗长林 兰天晴 张宇 孙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41,共6页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使用量的增加,中药渣的排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是较好的低成本生物质原料,可用...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使用量的增加,中药渣的排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是较好的低成本生物质原料,可用于制备生物炭、复合材料、电催化剂、生物质能源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Fulink数字平台对中药渣处理方式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汇总,从论文数量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药渣用于动物饲料的制备、生物有机肥是较好的利用方式,同时综述了中药渣的处理现状和综合利用方式且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中药渣处理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渣的高价值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可再生利用 高值化 资源化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浩东 张子东 +5 位作者 孙延平 祝明涛 张志宏 曾元宁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90,共7页
炙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然而,不同的炙法、不同的中药材以及不同的炙制条件都可能对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阐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炙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然而,不同的炙法、不同的中药材以及不同的炙制条件都可能对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阐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该方法炮制后的中药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炙法所使用的辅料不同,从盐炙、醋炙、酒炙、蜜炙、姜炙和油炙这六种炙法入手,对相关代表性药物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综述,并与各位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和复杂性,显著性表现为:相关研究测定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炮制后的中药其成分会发生量变和质变,进而增强中药的药理活性或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复杂性表现为:炮制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减机制没有得到科学解释,化学结构变化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旨在为炙法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完善炙法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法 中药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道地药材高良姜中重金属含量测定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鑫 李克杰 +5 位作者 杨全 程轩轩 张春荣 唐晓敏 周良云 潘利明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72,共5页
对21批不同品种、不同等级、不同产地的高良姜药材进行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HNO_3-HClO_4-HF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全铅(Pb)、全镉(Cd)、全铜(Cu)的含量,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 对21批不同品种、不同等级、不同产地的高良姜药材进行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HNO_3-HClO_4-HF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全铅(Pb)、全镉(Cd)、全铜(Cu)的含量,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全砷(As)的含量,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全汞(Hg)的含量;采用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处理。21批药材中铅(Pb)的含量范围为0.376~1.297 mg/kg;镉(Cd)的含量范围0.01~0.09 mg/kg;砷(As)的含量范围为0.077~0.142 mg/kg;汞(Hg)的含量范围为0.005~0.021 mg/kg;铜(Cu)的含量范围为1.662~4.703 mg/kg。所测21批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为高良姜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重金属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蔡东红 李青 +4 位作者 柯铃铃 钟慧雅 江其龙 张涵 宋雅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1-488,共8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对MG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并提取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50例MG患者(MG组)的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对MG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并提取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50例MG患者(MG组)的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自噬因子磷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2(Parkin)、泛素结合蛋白62(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及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Cyt-C)、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根据mRNA检测结果设定多个不同临界值,在每个临界值处计算出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G组患者PBMCs中的自噬因子PINK1、Parkin和LC3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凋亡因子Cyt-C、Bax、caspase 3和caspase 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Cyt-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OC曲线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Ⅱ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96(95%CI:0.9435~0.9957)、0.9440(95%CI:0.9047~0.9833)、0.8556(95%CI:0.7767~0.9345)及0.9088(95%CI:0.8526~0.9650)(P<0.01),灵敏度分别为92%、92%、78%和84%,特异度分别为88%、82%、92%和82%;而Cyt-C、Bax、Bcl-2、caspase 3和caspase 9的AUC均为1.000(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结论:MG患者PBMCs中存在线粒体自噬障碍和凋亡增加现象,其对临床诊断MG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线粒体自噬 细胞凋亡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果蔷薇不同采收时期叶和茎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瑶瑶 张晓元 +2 位作者 陈雄 罗韶刚 曾令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6,共7页
目的:探索一年中不同采收时期小果蔷薇叶和茎中总多糖、总有机酸、鞣花酸的含量变化情况,为其质量控制和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2021年的2月至12月采集小果蔷薇的茎和叶的样品,每月采集1次。样品阴干后,分别采用紫外分... 目的:探索一年中不同采收时期小果蔷薇叶和茎中总多糖、总有机酸、鞣花酸的含量变化情况,为其质量控制和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2021年的2月至12月采集小果蔷薇的茎和叶的样品,每月采集1次。样品阴干后,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多糖和总有机酸和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鞣花酸含量。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采收时期的叶和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叶和茎中总多糖、总有机酸、鞣花酸的含量在一年中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叶中总多糖含量在7月(22.689mg·g^(-1))和8月(23.164mg·g^(-1))达到较高水平;总有机酸在2月(111.484mg·g^(-1))、6月(113.342mg·g^(-1))、8月(102.425 mg·g^(-1))含量最高;鞣花酸在4月(0.074 mg·g^(-1))、6月(0.077 mg·g^(-1))和8月(0.074 mg·g^(-1))含量最高。茎中总多糖含量在2月(15.650mg·g^(-1))达到较高水平;总有机酸在5月(171.123mg·g^(-1))、9月(178.960 mg·g^(-1))、2月(125.393 mg·g^(-1))含量最高;鞣花酸在2月(0.037 mg·g^(-1))、4月(0.038 mg·g^(-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采收的样品。根据聚类分析将叶和茎各分为3类,与主成分分析基本一致。经主成分分析,叶和茎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77.067%和82.970%。结果表明叶在8月采收和茎在2月采收的综合评价最高。结论:研究认为小果蔷薇叶和茎的最适采收时期分别为8月份和2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小果蔷薇的采收及其质量评价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蔷薇 总多糖 总有机酸 鞣花酸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毛淫羊藿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赖锟阳 崔欣萍 +7 位作者 张宇飞 闫滨滨 万修福 孙楷 康传志 吕朝耕 张燕 朱寿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195,I0033,I0034,共7页
目的探究中药柔毛淫羊藿的生态适宜性,挖掘柔毛淫羊藿潜在的适生栽培地,促进柔毛淫羊藿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文献收集、中国数字标本馆共收集68条有效点位数据,根据柔毛淫羊藿的生理习性选择了54个生态因子,通过最大信息... 目的探究中药柔毛淫羊藿的生态适宜性,挖掘柔毛淫羊藿潜在的适生栽培地,促进柔毛淫羊藿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文献收集、中国数字标本馆共收集68条有效点位数据,根据柔毛淫羊藿的生理习性选择了54个生态因子,通过最大信息熵(MaxEnt)模型研究柔毛淫羊藿在中国的潜在生态适宜区。结果CI指数、4月降水、年日照时长、高程、1月平均温、HI指数是对柔毛淫羊藿分布影响较大的6个生态因子,柔毛淫羊藿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陕西南部,四川中北部、贵州中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部等地区。结论本研究对柔毛淫羊藿的生态适宜性区划与2004年版《中国植物志》中描述的范围基本一致,可为柔毛淫羊藿在我国的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毛淫羊藿 最大信息熵 地理信息技术 生态因子 生态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静水压与水煮处理对热带海参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武玫怡 焦文娟 +7 位作者 赵甜甜 刘俊 周芳 刘伟峰 张业辉 南海军 陈晓瑛 黄利华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提升热带海参的价值,并改善因传统长时间热加工导致的海参口感欠佳和营养流失等问题,研究高静水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处理和水煮处理的不同处理顺序对热带海参的理化特性、品质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水煮... 为提升热带海参的价值,并改善因传统长时间热加工导致的海参口感欠佳和营养流失等问题,研究高静水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处理和水煮处理的不同处理顺序对热带海参的理化特性、品质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水煮时间延长,热带海参质量损失率、总糖含量减少,而硬度、咀嚼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先HHP后水煮的热带海参随着压力升高,咀嚼性、黏性增加,硬度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先经100 MPa HHP处理后再进行水煮处理的热带海参咀嚼性、黏性和硬度最低;先水煮后HHP处理的样品随着压力升高,咀嚼性降低,硬度、黏性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经500 MPa HHP处理的热带海参咀嚼性、黏性和硬度最低。以水煮30 min的热带海参作为对照,先HHP处理后水煮处理的热带海参水分由自由水向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移动,而先水煮处理再HHP处理热带海参的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减少,自由水增加。先HHP处理的热带海参肌原纤维会更加紧密、孔隙变小,咀嚼性和蛋白稳定性更好。不同加工顺序对热带海参的质构特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合评价营养和品质指标,先经HHP处理后经水煮处理的热带海参营养和感官品质更好。研究结果为热带海参在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参 高静水压 水煮 品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中药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邓红 吴纯启 +1 位作者 江涛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5-982,共8页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为补益药而长期大量服用,其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肠道菌群可影响中药药理和毒理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况、常用的检测技术及其与何首乌所致肝毒性、黄芩直接作用于肠道、泽泻所致肾毒性及小柴胡汤所致肺炎等为代表的几种毒性作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组 肠道 中药 药理 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簕中性均一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露 杨慧文 +3 位作者 程轩轩 张旭红 潘育方 杨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白簕中性均一多糖组分(ATP1-1)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MLD-STZ)的方法,建立C57BL/6小鼠I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小鼠随机分成高血糖模型组、二甲双胍组、ATP1-... 目的:探讨白簕中性均一多糖组分(ATP1-1)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MLD-STZ)的方法,建立C57BL/6小鼠I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小鼠随机分成高血糖模型组、二甲双胍组、ATP1-1高剂量组和ATP1-1低剂量组,以同周龄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给药4周。于给药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FBG)以及肝糖原含量,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肝脏中葡萄糖激酶(G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葡萄糖转运体2(GLUT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ATP1-1高、低剂量组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40 mg·kg^(-1)ATP1-1给药组血糖抑制率为29.4%;两剂量组均可有效增加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含量(p<0.05);RT-PCR结果显示,ATP1-1高、低剂量组GK mRNA、GLUT2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G6Pase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ATP1-1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该作用机制与调节糖代谢中的关键酶及相关转运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勒 多糖 降血糖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籽酶解液对酒精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研究
11
作者 林春燕 赵甜甜 +10 位作者 刘俊 焦文娟 周芳 刘伟峰 南海军 张业辉 陈晓瑛 黄利华 钟康荣 李金茗 关永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93-99,共7页
该研究旨在比较鲟鱼籽酶解液冻干粉(sturgeon roe enzymatic hydrolysate powder,SREHP)与市售解酒玉米低聚肽(corn oligopeptide,COP)在肝损伤保护及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差异。构建酒精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不同蛋白浓度(0.2... 该研究旨在比较鲟鱼籽酶解液冻干粉(sturgeon roe enzymatic hydrolysate powder,SREHP)与市售解酒玉米低聚肽(corn oligopeptide,COP)在肝损伤保护及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差异。构建酒精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不同蛋白浓度(0.2、0.5、1.0 mg/mL)的SREHP及COP对肝损伤细胞的保护效果,通过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细胞凋亡水平等多项生化指标来对比评估两者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经800 mmol/L乙醇诱导损伤24 h后的细胞活力为51.29%,造模成功。在0.2、0.5、1.0 mg/mL SREHP作用下,HepG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5.73%、51.11%、75.24%,均高于同等蛋白浓度下的COP处理组。经SREHP、COP预保护的T-AOC分别提高了10.67%和6.53%。此外,与COP组相比,SREHP组在降低AST、ALT和MDA水平以及增强SOD活性方面,均表现出更显著的优势,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抗氧化剂及功能性解酒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籽 HEPG2细胞 肝损伤 抗氧化 玉米低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工艺放大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赣 徐冰 +3 位作者 孙飞 马群 史新元 乔延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535-542,共8页
当制药工艺从实验室小试规模向生产规模放大时,工艺规模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新的变量。小试规模下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中试规模或生产规模下可能呈现另外情况。在质量源于设计(QbD)框架下,加入工艺规模这个新的变量,势必对制药过... 当制药工艺从实验室小试规模向生产规模放大时,工艺规模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新的变量。小试规模下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中试规模或生产规模下可能呈现另外情况。在质量源于设计(QbD)框架下,加入工艺规模这个新的变量,势必对制药过程的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总结了常用制药工艺放大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数学模拟放大。以高速剪切湿法制粒过程为例,通过采用量纲分析,保持各规模间颗粒增长微环境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相似,建立非规模依赖型工艺动态设计空间,扩展了设计空间的边界和范围,提高了工艺对变化因素的容忍性,产品可变性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工艺放大 动态设计空间 高速剪切湿法制粒过程 模式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金鲳鱼片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袁可怡 赵甜甜 +7 位作者 焦文娟 刘俊 周芳 刘伟峰 张业辉 彭岚清 南海军 陈晓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1-9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条件下金鲳鱼片品质特性变化的差异,对比研究蒸制、水煮、烤制3种常用的烹饪方式对金鲳鱼片的热加工损失率、色差、pH、基本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烹饪的...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条件下金鲳鱼片品质特性变化的差异,对比研究蒸制、水煮、烤制3种常用的烹饪方式对金鲳鱼片的热加工损失率、色差、pH、基本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烹饪的金鲳鱼片热加工损失率均随加热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生鱼肉对比,水煮和蒸制鱼片的颜色变亮白,烤制8 min的鱼片色泽最焦黄。经烹饪后鱼片的pH均有显著增加(P<0.05)。水煮组的水分含量最高,烤制组的水分含量最低而灰分和粗蛋白含量最高,蒸制8 min的粗脂肪含量最低为4.93 g/100 g。相比于蒸制和水煮,烤制鱼片的硬度和咀嚼性最大为297.50 g、136.18 mJ,口感较为丰富。蒸制鱼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分别为33.83%、37.80%,烤制鱼肉的膳食脂肪酸比例为1.08:1.21:1.04更符合FAO/WHO推荐的健康要求。金鲳鱼肉游离氨基酸总量经加热后有所降低,而烤制氨基酸总量达203.78 mg/100 g,说明烤制处理对鱼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保持表现更好。新鲜、蒸制、水煮、烤制的鱼肉样品中分别鉴定出35、36、40、32种挥发性物质,这表明加热处理能产生更多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金鲳鱼片新的风味。本研究为金鲳鱼的食品加工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品质特性 风味 蒸制 水煮 烤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壳中黄酮类化合物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娜 徐炳清 +2 位作者 舒尊鹏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从枳壳黄酮组分中分离纯化得到7种化合物,并探讨这7种化合物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及现代色谱技术获得橙皮素、红橘素、川陈皮素、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采... 目的从枳壳黄酮组分中分离纯化得到7种化合物,并探讨这7种化合物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及现代色谱技术获得橙皮素、红橘素、川陈皮素、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采用MTT分析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TNF-α释放的变化。结果在1~200μM浓度范围内,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预处理4 h后4种黄酮苷元具有明显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其作用顺序为川陈皮素=红橘素>橙皮素>柚皮素,而3种黄酮苷却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预处理24 h后4种黄酮苷元的生物活性变化不大,而3种黄酮苷的生物活性明显增加,其作用顺序为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苷。结论 7种黄酮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强于二氢黄酮类,黄酮苷元的活性强于黄酮苷,极性低的黄酮苷元又强于极性较大的黄酮苷元。推测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中C-2,3共轭双键可能是对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作用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母核分子的取代类型,黄酮苷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才可能发挥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分离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金钱草C3H基因家族鉴定及不同品种表达分析
15
作者 黄金恒 黄茜 +3 位作者 张家燕 周新裕 廖沛然 杨全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5,共13页
【目的】C3H家族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广金钱草C3H基因家族的特性及功能,为研究其在广金钱草生理和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广药大1号’和野生广金钱草的转录组数据比较,鉴定广金钱草C3H家族基因... 【目的】C3H家族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广金钱草C3H基因家族的特性及功能,为研究其在广金钱草生理和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广药大1号’和野生广金钱草的转录组数据比较,鉴定广金钱草C3H家族基因,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基因的理化性质、染色体位置、系统发育关系、保守基序和结构域,以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C3H家族基因在广金钱草不同组织和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并对广金钱草C3H基因与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品种茎尖、茎基总黄酮含量。【结果】广金钱草C3H基因家族的27个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多编码碱性、不稳定和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广金钱草C3H家族基因分为3个组群,同一组群成员之间相对保守;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分析显示,数量出现最多的motif与生长素调控相关,广金钱草C3H家族成员存在与ANKYR等结构域协同作用的情况。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广金钱草C3H家族基因主要在广金钱草的茎中发挥作用,且在‘广药大1号’茎尖处高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广金钱草C3H家族基因表达量与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总黄酮含量测定发现,在茎尖部位,‘广药大1号’的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匍匐广金钱草,在茎基情况相反。【结论】GsC3H家族基因可能通过调控黄酮类化合物在茎段的生物合成间接影响‘广药大1号’广金钱草的农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H家族基因 广金钱草 表达分析 相关性分析 总黄酮 基因家族鉴定 ‘广药大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讨抗体免疫反应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果关联
16
作者 曾译萱 李倪仁 +4 位作者 邓丙英 谢湃 区日泓 陈磊 刘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8-1104,共7页
目的使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TSMR)作为研究方法,探索46种表型(包括15种血清阳性病例对照表型和31种定量抗体测量表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因果关系。方法使用46种抗体血清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46种抗体血清的相对丰度显著相... 目的使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TSMR)作为研究方法,探索46种表型(包括15种血清阳性病例对照表型和31种定量抗体测量表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因果关系。方法使用46种抗体血清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46种抗体血清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UC的汇总统计数据来自OPEN GWAS数据库(n=47745)。采用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ME)、逆方差加权法(IVW)、简单模式法(SM)、加权众数法(WM)估算抗体水平与UC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以IVW法为主,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评估结果。结合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基因多效性检验和异常值检验(MR-PRESSO)等方法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反向孟德尔随机化(MR)再次进行因果关联研究。结果IVW结果显示,EB病毒EA-D抗体水平(OR=0.806,95%CI=0.693~0.939,P<0.01)、EB病毒EBNA-1抗体水平(OR=1.870,95%CI=1.480%~2.360%,P<0.0001)、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OR=0.570,95%CI=0.435~0.746,P<0.0001)与UC有关,根据反向MR分析结果显示,UC对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存在因果影响,上述均未发现IVs存在基因多效性或显著异质性。结论EB病毒EBNA-1抗体水平与UC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EB病毒EA-D抗体水平、抗多瘤病毒2 IgG血清阳性与UC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即为UC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水平 溃疡性结肠炎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联 EB病毒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形成作用的研究
17
作者 汪蕴祺 郑诗倩 +3 位作者 邓榕榕 王科证 魏来娇 沈志滨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紫苏叶油对鸡腹泻致病菌福氏志贺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qRT-PCR等方法,测定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不同阶段生物被膜和群... 试验旨在探究紫苏叶油对鸡腹泻致病菌福氏志贺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qRT-PCR等方法,测定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不同阶段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系统等指标,选择盐酸金霉素为阳性药进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能有效延迟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对福氏志贺氏菌各阶段生物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及生物被膜总量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还可通过减少福氏志贺氏菌的细菌黏附、抑制细菌发育繁殖,并破坏其细胞结构。紫苏叶油可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被膜的调控。研究表明,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能够清除该菌各个生长阶段的生物被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紫苏叶油 福氏志贺氏菌 抗菌活性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二酚及其衍生物的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鹏宇 张钊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3-1617,共5页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是大麻中主要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大麻素之一,其抗炎活性强,并且通过多靶点发挥抗炎作用。此外,通过结构修饰增强活性的CBD衍生物也因其潜在的治疗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已有综述探讨了CBD及其衍生物...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是大麻中主要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大麻素之一,其抗炎活性强,并且通过多靶点发挥抗炎作用。此外,通过结构修饰增强活性的CBD衍生物也因其潜在的治疗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已有综述探讨了CBD及其衍生物的靶点和药理作用,以及大麻素醌的抗癌活性构效关系,但目前仍缺乏对CBD及其衍生物抗炎活性构效关系的系统总结。因此,该文综述了CBD及其衍生物的抗炎活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其作用机制、不同结构修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以及在炎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二酚 大麻二酚衍生物 抗炎活性 作用靶点 结构修饰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of apigenin and proanthocyanidins in alleviating sensitive skin
19
作者 Laijiao Wei Rongrong Deng +3 位作者 Shiqian Zheng Luoxuan Li Kezheng Wang Zhibin Shen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apigenin(API)and proanthocyanidins(PC)in soothing sensitive skin(SS),a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stimulating RBL-2H3 cells with the calcium ionophore A23187.Bas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apigenin(API)and proanthocyanidins(PC)in soothing sensitive skin(SS),a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stimulating RBL-2H3 cells with the calcium ionophore A23187.Based on the combinatorial experiments,it was found that when API and PC were combined at the molar ratios of 4∶1 and 2∶1,they exhibited the antagonistic effects on histamine release(combination index CI>1);when they are combined at the molar ratios of 1∶1,1∶2 or 1∶4,they showed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histamine release(CI<1).Among them,the combination of API and PC at a molar ratio of 1∶1 showed the better potent synergistic antihistamine release effect(CI=0.70).Histamine is a hallmark of th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consequently,the combination of API and PC at a molar ratio of 1∶1 yields the better efficiency in inhibiting th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with the lowest IC_(50)value.Compared to the utilization of API or PC alone,the IC_(50)value was reduced by 11.150 and 6.503μmol/L,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paeonol(PA),the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β-hex secretion,decreased the F-actin cytoskeleton rearrangement,and markedly suppressed the release of TNF-α,IL-4,and MCP-1.Further studies on the signaling pathways related to th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intracellular Ca^(2+)influx and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and phospholipase C/protein kinase C(PLC/PKC).In summary,the combination of API and PC at a molar ratio of 1∶1 exhibited the better synergistic antagonistic effect on the histamine release,inhibited th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model activation by reducing Ca^(2+)influx and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Ca^(2+)/CaMK and PLC/PKC pathways,stabilized the cell membranes,regulated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secretion,and exerted an effect in alleviating sensitive sk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GENIN PROANTHOCYANIDINS mast cell sensitive skin soot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脑樟磷脂酸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
作者 杨泽锐 杨昕南 郑夏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2,41,共7页
为了挖掘龙脑樟中参与龙脑生物合成的磷脂酸磷酸酶基因CcPAP,基于龙脑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成功克隆出3个CcPAP基因,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960、987、957 bp,编码长度分别为320、329、31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且在进化树上... 为了挖掘龙脑樟中参与龙脑生物合成的磷脂酸磷酸酶基因CcPAP,基于龙脑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成功克隆出3个CcPAP基因,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960、987、957 bp,编码长度分别为320、329、31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且在进化树上与巴豆属植物CsPAP聚为一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cPAP1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而CcPAP3和CcPAP8则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通过在线软件预测3个CcPAPs蛋白质可能定位于叶绿体上。转录组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在龙脑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从茎到根再到叶片逐渐降低,与龙脑二磷酸合成酶CcBPPS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提示3个磷酸酶很有可能参与龙脑樟中龙脑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樟 磷脂酸磷酸酶 生物合成 龙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