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彭卫斌 容海鹰 +4 位作者 沙卫红 杨元生 李锐清 朱雅丽 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80例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5个治疗组:A组:兰索拉唑片30 mg+克拉霉素片500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B组:... 目的 :探讨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80例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5个治疗组:A组:兰索拉唑片30 mg+克拉霉素片500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服用14 d后,给予A组治疗方案治疗14 d,总疗程28 d;C_1组:A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C_2组:A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疗程14 d;D组:C_2组方案根除治疗后,继续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14 d,总疗程28 d。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疗效。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52例(90.0%)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A、B、C_1、C_2、D组治疗完成率分别为78.6%(44/56)、92.9%(52/56)、87.5%(49/56)、96.4%(54/56)和94.6%(53/56),B、C_2及D组显著高于A组(P<0.05),而C_2略高于B及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_1、C_2及D组按意向治疗(ITT)根除率分别为62.5%、80.4%、69.6%、85.7%和87.5%,B、C_2及D组显著高于A组(χ~2=4.375,P=0.036;χ~2=7.864,P=0.005;χ~2=9.333,P=0.002),且C_2组高于C_1组(χ~2=4.171,P=0.041),而D组稍高于B组及C_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方案治疗(PP)五组根除率分别为79.5%、86.5%、79.6%、88.9%和92.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胀、味觉异常(口苦、口腔异味)、厌食及便秘等。A、B、C_1、C_2及D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7.9%(38/56)、26.8%(15/56)、35.7%(20/56)、21.4%(12/56)及17.9%(10/56),B、C_2及D组明显少于A组(P<0.05),而B、C_2及D组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能够显著降低传统根除疗法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Hp的根除率,且随着益生菌剂量的增加,Hp的根除率也随之增加,同时服用益生菌14 d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 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裸鼠移植瘤COX-2、VEGF和bFGF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薇 戴奇刚 +2 位作者 邓鑫 荣孪君 王英桂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370,共7页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EGCG对移植瘤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控。【方法】将肝癌细胞HepG2种...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EGCG对移植瘤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控。【方法】将肝癌细胞HepG2种植至裸鼠背部皮下,10 d后开始用不同浓度EGCG治疗,38 d后处死。观测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并采用间接免疫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瘤COX-2、VEGF和bFGF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生理盐水组切除的移植瘤平均体积和质量分别是(1174.6±793.5)mm3和(0.572±0.138)g,EGCG 50 mg/kg组分别为(649.3±100.8)mm3和(0.340±0.066)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CG 50 mg/kg组抑瘤率为40.56%。②生理盐水对照组和EGCG 50mg/kg组的MVD值分别为23.24±1.76和14.27±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EGCG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移植瘤中COX-2、VEGF和bFGF的表达。【结论】EGCG具有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抑制肝癌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的表达以及由此引起的VEGF和bFGF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G2细胞 裸鼠移植瘤 新生血管生成 COX-2 VEGF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灵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冉守连 晏昆 +1 位作者 林涛 黄幕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71-1272,共2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7%~70%[1]。PSD发生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饮食、服药和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并会增加卒中后的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明显...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7%~70%[1]。PSD发生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饮食、服药和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并会增加卒中后的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明显下降。2007年1月~2008年10月期间,我们对96例PSD患者分别予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乌灵胶囊及黛力新治疗,观察8周了解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黛力新 卒中后抑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水提物对胆红素诱导神经母瘤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奕 梁勇 +5 位作者 李鹏 符秋养 刘钊 李琦 张威 杨衬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探讨胆红素诱导神经母瘤细胞(SH-SY5Y)凋亡和茵陈水提物(Yinchengextract,YCE)的保护机制。方法噻唑蓝(MTT)观察茵陈提取物对SH-S5Y5细胞增殖影响,Western blotting观察NF-KB蛋白核质分布,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探讨胆红素诱导神经母瘤细胞(SH-SY5Y)凋亡和茵陈水提物(Yinchengextract,YCE)的保护机制。方法噻唑蓝(MTT)观察茵陈提取物对SH-S5Y5细胞增殖影响,Western blotting观察NF-KB蛋白核质分布,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JC-1探针标记线粒体电位变化,流式细胞仪Annexin-FITC/PI观察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观察IL-1β、TNF-α变化。结果茵陈提取物浓度的时间依赖性提高胆红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胆红素促进NF-KB核转移,茵陈提取物抑制NF-KB核转移。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胆红素处理组与正常组对比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表现早期凋亡特性。茵陈提取物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流式细胞Annexin-FITC/PI结果显示,胆红素诱导细胞凋亡,YCE保护胆红素诱导的凋亡。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茵陈提取物抑制NF-KB转录因子调控的炎症相关蛋白IL-1β、TNF-α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胆红素明显诱导SH-S5Y5细胞凋亡,YCE能有效抑制NK-KB激活和抑制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呈现多靶点抑制胆红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水提物 胆红素 神经母瘤细胞(SH-SY5Y)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地西泮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盛平 张瑞涛 +2 位作者 王晖 黄钊 傅晓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87-490,共4页
目的:考察地西泮与薄荷醇配伍鼻腔给药的鼻黏膜毒性,探讨地西泮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家兔鼻黏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地西泮单用、地西泮与薄荷醇伍用给药1周和停药1周后,对家兔鼻黏膜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恢复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切片... 目的:考察地西泮与薄荷醇配伍鼻腔给药的鼻黏膜毒性,探讨地西泮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家兔鼻黏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地西泮单用、地西泮与薄荷醇伍用给药1周和停药1周后,对家兔鼻黏膜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恢复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地西泮单用组和地西泮与薄荷醇伍用组鼻腔给药1周后,大鼠鼻黏膜细胞上皮层厚度无明显改变。停药1周后,光学显微镜观察鼻黏膜损伤的情况有所恢复。结论:地西泮单独鼻腔给药、薄荷醇单独鼻腔给药、地西泮和薄荷醇配伍鼻腔给药后,对黏膜的毒性轻微且毒性具有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薄荷醇 鼻腔给药 黏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豚鼠高胆红素耳蜗核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表达
6
作者 张奕 梁勇 +4 位作者 李鹏 符秋养 李琦 张威 杨衬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4-637,共4页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模型新生豚鼠耳蜗核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含量的变化,探讨Glu和GABA在高胆红素损伤模型低位听觉中枢耳蜗核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正常新生豚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模型新生豚鼠耳蜗核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含量的变化,探讨Glu和GABA在高胆红素损伤模型低位听觉中枢耳蜗核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正常新生豚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低胆红素(100μg/g)处理组和高胆红素(200μg/g)处理组,8h后处死动物取材处理标本免疫荧光观察各组耳蜗核Glu和GABA含量,Western blotting(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检测)观察细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和低浓度胆红素处理组耳蜗核中GABA的含量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Glu的含量水平则明显上升(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细胞色素C在胆红素高低浓度处理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新生豚鼠高胆红素模型Glu和GABA含量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神经元的活动状况,提示二者在胆红素耳神经毒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细胞质细胞色素C增高说明高胆红素可能介导神经细胞早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豚鼠 高胆红素 耳蜗核 GLU G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吕小龙 杨元生 +4 位作者 陈垦 王晖 周文 冯英巧 刘少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473-1478,共6页
目的:探讨新降糖颗粒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除8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建立2型... 目的:探讨新降糖颗粒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除8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5 g·kg-1)和新降糖颗粒高、低剂量组(12.64、6.32 g·kg-1),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8周。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肝糖原,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糖代谢关键酶己糖激酶(HK)、果糖-6-磷酸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降糖颗粒能明显降低FBG、FINS、内环境稳态模型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 A1c及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及γ-GT(P<0.05,P<0.01),增加肝糖原含量(P<0.01),增强糖代谢关键酶HK、PFK、PK及G6PDH的活性(P<0.05,P<0.01)。结论:新降糖颗粒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症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新降糖颗粒增强肝脏糖代谢关键酶HK、PFK、PK及G6PDH活性,促进肝糖原合成,改善肝功能,下调血清FINS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因素有关,最终降低了2型糖尿病大鼠的FBG、Hb A1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降糖颗粒 糖代谢 肝功能 2型糖尿病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不良事件 被引量:4
8
作者 叶静 江璐璐 +9 位作者 刘金龙 杨超 冼文彪 刘妍梅 符小丽 陈杰 钱浩 许少华 郭琪瑜 陈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5-719,共5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STN DBS)的不良事件。方法 纳入行STN DBS的原发性帕金森病4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至3~... 目的 观察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STN DBS)的不良事件。方法 纳入行STN DBS的原发性帕金森病4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至3~9年,观察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微毁损效应44例、囊袋积液2例、颅内出血1例、嗜睡1例;未观察到任何装置相关不良事件;刺激或疾病相关不良事件:异动症15例、步态平衡障碍12例,焦虑抑郁状态6例,构音障碍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各4例,智能减退2例,少数患者出现体重增加、幻觉、睁眼困难等。7例患者因共存疾病死亡。结论 STN DBS大部分不良事件可以控制,术后个体化调整参数及药物,有利于减少STN DBS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钱浩 魏萍 +1 位作者 周鸿雁 姚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68-171,共4页
目的分析头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绪及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以医院2017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4例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52例予以头电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情绪及认知... 目的分析头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绪及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以医院2017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4例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52例予以头电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情绪及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是96.15%,比对照组的76.9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情绪调节量表中重新评价维度评分为(37.11±4.04)分,比对照组的(30.16±4.20)分高,而表达抑郁维度评分为(12.03±3.09)分,比对照组的(15.78±3.18)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评分是(27.11±2.03)分,比对照组的(19.96±1.48)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治疗有助于提升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并改善认知功能,防止认知障碍情况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电针 帕金森病 情绪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