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损伤模型中压力与容量通气模式的比较
1
作者 吴静波 周文贤 +2 位作者 吴丽珍 王雪玲 蔡杰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4-1269,共6页
目的确定压力支持通气(PSV)对实验性肺损伤的长期作用。方法 20只健康雌兔通过反复灌洗建立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n=10):PSV组将压力水平设在维持潮气量>4 m L/kg,呼吸频率<40/min;控制通气(CMV)组,潮气... 目的确定压力支持通气(PSV)对实验性肺损伤的长期作用。方法 20只健康雌兔通过反复灌洗建立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n=10):PSV组将压力水平设在维持潮气量>4 m L/kg,呼吸频率<40/min;控制通气(CMV)组,潮气量为10 m L/kg,呼吸频率为20/min;两组呼气末正压均设为10 cm H2O。在急性肺损伤发生即刻及发生后2、4、8和12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和通气-血流(VA/Q)分布的测定。结果在PSV组,由于肺内分流的减少和VA/Q比正常的区域面积增加,氧合明显改善。CMV组与PSV组相比,肺内分流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中,PSV通过减少VA/Q比值的失衡明显改善气体交换,然而在改善VA/Q分布方面,CMV比PSV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压力支持通气 通气血流比值 肺内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