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余青云 洪铭范 程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3-666,共4页
目的 探讨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25例贝尔麻痹早期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别根据其检测结果 分为轻-中度损害、重度损害;同时按House-Blackm... 目的 探讨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25例贝尔麻痹早期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别根据其检测结果 分为轻-中度损害、重度损害;同时按House-Bl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进行面瘫程度评估,Ⅰ级为正常,Ⅱ-Ⅲ级为轻-中度、Ⅳ-Ⅵ级为重度。结果 H-B面瘫分级评估,轻-中度面瘫占44%,重度面瘫占56%。瞬目反射检测阳性率达100%,其中轻-中度损害占28%,重度损害占72%;瞬目反射检测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一致(P〉0.05)。面神经电图检测阳性率52%,其中轻-中度损害占44%,重度损害占8%,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不一致(P〈0.05)。结论 瞬目反射较面神经电图能更好反映贝尔麻痹早期损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麻痹 瞬目反射 神经电图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余青云 刘爱群 +3 位作者 洪铭范 程静 彭忠兴 危智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5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5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和50例无脑卒中无SHS者(N-S组)均行双侧正中神经传导检测(包括感觉、运动神经传导及F波)。结果 SH...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5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5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和50例无脑卒中无SHS者(N-S组)均行双侧正中神经传导检测(包括感觉、运动神经传导及F波)。结果 SHS组患侧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与自身健侧比较均降低(P<0.05);患侧感觉传导速度(SCV)、末端运动潜伏期(DML)、F波潜伏期(FL)与健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N-SHS组、N-S组比较,SHS组患侧正中神经SCV减慢、SNAP及CMAP减低(P<0.05);DML、F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SHS急性期患侧正中神经受损,以轴索为主,其损伤部位主要在远端,提示正中神经远端的轴索损伤是SHS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正中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中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雌激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雪梅 苏全喜 +1 位作者 危智盛 洪铭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85-888,共4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1.9。主要临床特征为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但其确切...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1.9。主要临床特征为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T淋巴细胞 雌激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性脱髓鞘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特点 症状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交感反应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余青云 刘爱群 +3 位作者 洪铭范 程静 彭忠兴 危智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38-1741,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患者手部皮肤交感反应(SSR)变化特点,研究交感神经活动在SH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0例脑卒中合并SHS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组(SHS组),50例脑卒中无合并SHS患者为非SHS对照组(N-SHS组),50例... 目的:通过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患者手部皮肤交感反应(SSR)变化特点,研究交感神经活动在SH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0例脑卒中合并SHS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组(SHS组),50例脑卒中无合并SHS患者为非SHS对照组(N-SHS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健康组)。各研究对象均行双侧SSR检测。结果:SHS组及N-SHS组SSR检出率较健康组明显减低(P<0.01);SHS组自身患侧与健侧比较,患侧手部SSR波幅较健侧增高(P<0.05),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SHS组与健康组比较,SHS组双侧手部SSR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显著减低(P<0.01)。结论:脑卒中后SHS急性期双侧SSR发生改变,表现在交感活动中枢抑制;SSR异常可能是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SHS早期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肩-手综合征 皮肤交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彭忠兴 刁胜朋 +6 位作者 黄叶青 程静 刘爱群 危智盛 余青云 苏全喜 洪铭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869C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3例LI患者(LI组)及138例正常人(对照组)TGF-β1基因T869C的多态性...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869C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3例LI患者(LI组)及138例正常人(对照组)TGF-β1基因T869C的多态性。结果:LI组CC基因型频率(36.3%,52/143)显著高于对照组(21.0%,29/138,OR=2.18,P=0.002),LI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8.1%vs 46.7%,OR=1.57,P=0.004)。结论:TGF-β1基因T869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LI有关,C等位基因是L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忠兴 甄毅锋 +4 位作者 陈瑞芳 洪铭范 杨焰 刘爱群 蔡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043-4045,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对发病72 h内住院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ACI患者78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4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28例(C组)进行研究,采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对发病72 h内住院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ACI患者78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4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28例(C组)进行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浆TGF-β1含量。结果:A组斑块以脂质型斑块(60.9%)为主,B组以纤维钙化型(56.6%)为主;A组的TGF-β1水平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01)。结论:TGF-β1参与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在ACI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转化生长因子-Β1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