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靶向红霉素聚乳酸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帆 林茵 +2 位作者 谭载友 赵耀明 麦杭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 (PDLLA)制备肺靶向红霉素缓释微球 (ERY PDLLA MS)。方法 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 ,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并对所制备的红霉素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 目的 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 (PDLLA)制备肺靶向红霉素缓释微球 (ERY PDLLA MS)。方法 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 ,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并对所制备的红霉素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体外释药、稳定性及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 微球形态圆整 ,且药物确已被包裹在微球中 ,而非机械混合。微球的平均粒径为 11.18μm ,粒径在 5~ 2 0 μm占总数的 94 %以上 ,载药量为 2 4 .16 % ,包封率为 6 3.5 4 % ,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 ,微球在 4℃及 2 5℃放置三个月各方面性质稳定 ,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 =2 8.0 6 7+3.85 15t1/ 2 (r=0 .9834) ,动物体内实验表明 ,红霉素微球混悬剂较普通注射剂更聚集在肺组织。结论 微球制备工艺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聚乳酸 微球 肺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力明胶的溶胀动力学和交联稳定性 被引量:7
2
作者 董晨东 卫士杰 +1 位作者 段子卿 刘建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440,共6页
研究不同冻力明胶的溶胀动力学和稳定性差异,探讨影响明胶冻力和交联活性的组分。采用SDS-PAGE法测定不同冻力明胶中各组分的含量,用CM52阳离子交换柱分离得明胶α,β和γ组分,并利用甲醛交联模拟实验考察α,β和γ组分的交联活性,同时... 研究不同冻力明胶的溶胀动力学和稳定性差异,探讨影响明胶冻力和交联活性的组分。采用SDS-PAGE法测定不同冻力明胶中各组分的含量,用CM52阳离子交换柱分离得明胶α,β和γ组分,并利用甲醛交联模拟实验考察α,β和γ组分的交联活性,同时以平衡膨胀率(Seq)和ε-氨基酸残基含量为指标,对不同冻力明胶进行溶胀动力学和交联稳定性的考察。结果表明,随着明胶α组分含量增大,明胶的冻力升高,而其平衡膨胀率数值却减小;α,β和γ组分的ε-氨基酸残基含量及交联活性均以α>β>γ的顺序下降;随着明胶冻力的增大,ε-氨基酸残基含量逐渐升高,加速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高冻力明胶较为不稳定,贮存过程中易发生交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冻力 平衡膨胀率 ε-氨基酸残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抗癌药(As_2O_3)白蛋白纳米球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木华 杨志文 朱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8期1633-1635,共3页
目的:研究白蛋白纳米球的制备工艺,并检测偶联单克隆抗体白蛋白纳米球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高温固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球,通过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工艺。制备免疫白蛋白纳米球,观察白蛋白纳米球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 目的:研究白蛋白纳米球的制备工艺,并检测偶联单克隆抗体白蛋白纳米球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高温固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球,通过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工艺。制备免疫白蛋白纳米球,观察白蛋白纳米球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白蛋白纳米球,平均直径为250nm左右,形态圆整。免疫纳米球(0.3μmol/mL剂量组作用48h)对靶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白血病淋巴细胞)杀伤率为(34.12±4.76)%,对正常对照(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率仅为(5.37±2.21)%。结论:免疫纳米球对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对非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白蛋白纳米球 靶向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麝香缓释片释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波红 程怡 董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0期2099-2101,共3页
目的:考察处方因素对以乙基纤维素(EC)为骨架材料的人工麝香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黏度级(EC10、EC20、EC45、EC100)及不同用量的EC制备人工麝香缓释片;并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固体分散物的物相分析,阐明麝香在EC中... 目的:考察处方因素对以乙基纤维素(EC)为骨架材料的人工麝香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黏度级(EC10、EC20、EC45、EC100)及不同用量的EC制备人工麝香缓释片;并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固体分散物的物相分析,阐明麝香在EC中分散状态。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表明,缓释效果与EC用量有主要关系,药物释放速率随着EC用量和黏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溶出介质pH值的增大而加快。结论:制备人工麝香缓释片应考虑选择合适的EC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麝香 麝香酮 乙基纤维素 固体分散物 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及经圆窗给药在内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钢 侯世祥 +3 位作者 胡平 胡巧红 郭丹丹 肖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2-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求固体脂质纳米粒(SLN)作为内耳局部给药载体的可行性,为其治疗内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融-超声法以山榆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制备醋酸地塞米松(DA)固体脂质纳米粒。建立DA和地塞米松(Dex)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测定D... 目的探求固体脂质纳米粒(SLN)作为内耳局部给药载体的可行性,为其治疗内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融-超声法以山榆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制备醋酸地塞米松(DA)固体脂质纳米粒。建立DA和地塞米松(Dex)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测定DA-SLN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经静脉和鼓室注射DA-SLN,测定药物在内耳外淋巴液(PL)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制备的DA-SLN平均粒径为106.8nm,包封率为83.8%。DA-SLN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方程,释放时间可达6d以上。静脉注射DA-SLN后在PL中测不到药物。与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原位凝胶相比,鼓室注射DA-SLN在内耳Dex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04%,且MRT和t1/2分别是其2.9和1.5倍。结论纳米粒传递系统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内耳疾病的鼓室给药载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粒 地塞米松 鼓室给药 山榆酸甘油酯 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方向对咖啡因电穿孔与离子导入经皮渗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巧红 蒋鸿雁 +1 位作者 许东航 杨惠珍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8期740-743,共4页
目的研究电穿孔及离子导入时电场方向对分子型药物咖啡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方法,进行咖啡因饱和水溶液经人尸体皮肤被动扩散,电穿孔导入(指数衰减型脉冲,脉冲幅度为350 V,脉冲率为4次.m in-1,脉冲数为25,放电容量为22... 目的研究电穿孔及离子导入时电场方向对分子型药物咖啡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方法,进行咖啡因饱和水溶液经人尸体皮肤被动扩散,电穿孔导入(指数衰减型脉冲,脉冲幅度为350 V,脉冲率为4次.m in-1,脉冲数为25,放电容量为22μF)、离子导入[0.25 mA.(cm2)-1,4 h]实验,考察电穿孔及离子导入对药物经皮渗透速率、累积经皮渗透量的影响,比较电穿孔与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结果电穿孔与离子导入的咖啡因经皮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量均显著大于被动扩散。电场方向改变,电穿孔的促透作用无明显改变,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明显改变,正极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显著大于负极导入。在该实验条件下,外加脉冲的促透作用显著低于离子导入。结论与被动扩散相比,电穿孔和离子导入可显著增加分子型药物咖啡因的经皮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量。电场方向对电穿孔的促透作用无影响,而对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 电穿孔 电场方向 离子导入 经皮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