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抑制作用的结构效应关系(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春梅 刘新光 +1 位作者 林小聪 陈小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观察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的分析。方法: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重组人CK2α′及β亚基在体外等摩尔混合构成CK2全酶。通过测定药物作用后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的... 目的:观察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的分析。方法: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重组人CK2α′及β亚基在体外等摩尔混合构成CK2全酶。通过测定药物作用后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的放射性活度,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CK2全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半数效量概率单位法计算其IC50值。结果:杨梅黄酮、槲皮素、桑色素、毛地黄黄酮、莰非醇、芹菜苷配基和白杨黄素能明显抑制重组人CK2全酶活性,其IC50值分别是1.18,0.51,16.16,0.86,1.88,1.72和13.63μmol/L;其中杨梅黄酮、槲皮素、毛地黄黄酮、莰非醇和芹菜苷配基的作用效果均强于目前已知的CK2抑制剂DRB和A3;而桑色素和白杨黄素的作用效果接近于DRB。结构效应关系分析表明,C6,C3′和C4′上的-OH可能是黄酮类CK2抑制剂发挥抑制作用的药效基团;而在C3上去除1个-OH对其抑制效果基本没有影响;此外,C2′和C5′上的-OH可减弱黄酮类化合物对CK2的抑制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对体外蛋白激酶CK2的抑制效果可能取决于其羟基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K2 全酶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盆草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崔炳权 郭晓玲 林元藻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44-1047,共4页
关键词 垂盆草 GC/MS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藻3011和8701与球等鞭金藻的18SrRNA基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泽民 章群 谢数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45-448,共4页
对金藻3011和8701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别获得1695 bp和1684 bp的DNA序列。应用DNAMAN,DNAstar和RnaViz 2.0生物软件,将获得的DNA序列与球等鞭金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DNA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对比分析。DNA序列分析显示,三者... 对金藻3011和8701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别获得1695 bp和1684 bp的DNA序列。应用DNAMAN,DNAstar和RnaViz 2.0生物软件,将获得的DNA序列与球等鞭金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DNA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对比分析。DNA序列分析显示,三者的18S rRNA基因序列非常保守,相似性在99.5%以上,三者应同为球等鞭金藻;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三者的RNA二级结构既存在球等鞭金藻种的特异性茎环结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从相近水域(山东)分离出来的3011和8701相对于采自挪威水域的球等鞭金藻具有更大的结构相似性;相对于3011,8701可能与球等鞭金藻具有更高的同源性。由此可见,单纯的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能不适用于球等鞭金藻种下水平的研究,但是其RNA二级结构分析对球等鞭金藻的物种鉴定,甚至是种下地理株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藻3011 金藻8701 球等鞭金藻 18SrRNA基因 RNA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果汁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崔炳权 林元藻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2-223,共2页
对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新鲜果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Vc、多种微量元素;含有17种氨基酸,8种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和SOD;余甘子果汁营养丰富,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于一... 对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新鲜果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Vc、多种微量元素;含有17种氨基酸,8种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和SOD;余甘子果汁营养丰富,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天然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果汁 营养成分 氨基酸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等鞭金藻18S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泽民 章群 谢数涛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5,共3页
对湛江等鞭金藻的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获得1 712bp的DNA序列。应用DNAMAN和DNAstar生物软件,将获得的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球等鞭金藻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DNA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对比。DNA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18SrRNA基因序列非常保... 对湛江等鞭金藻的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获得1 712bp的DNA序列。应用DNAMAN和DNAstar生物软件,将获得的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球等鞭金藻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DNA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对比。DNA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18SrRNA基因序列非常保守,相似性为99.77%,湛江等鞭金藻在分类地位上应为球等鞭金藻;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两者的RNA二级结构既存在球等鞭金藻种的特异性茎环结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为球等鞭金藻种下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由此可见,单纯的18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能不适用于球等鞭金藻种下水平的研究,但是其RNA二级结构分析对球等鞭金藻的物种鉴定,甚至是种下水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等鞭金藻 球等鞭金藻 18SrRNA基因 RNA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氯苯并三唑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春梅 林小聪 +2 位作者 刘新光 陈小文 梁念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588,共3页
目的:观察5-氯苯并三唑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的直接作用及其酶动力学机制。方法:在体外等物质的量混合CK2α’和β亚基构成重组CK2全酶。以重组人CK2全酶为分子靶点,通过测定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放射活度来检测不同浓度5... 目的:观察5-氯苯并三唑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的直接作用及其酶动力学机制。方法:在体外等物质的量混合CK2α’和β亚基构成重组CK2全酶。以重组人CK2全酶为分子靶点,通过测定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放射活度来检测不同浓度5-氯苯并三唑对CK2活性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0、1、3、9、27、81及243μmol/L的5-氯苯并三唑对重组人CK2全酶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F=165.552,P<0.001),IC50为20.10μmol/L;它与ATP呈竞争性抑制CK2的活性,抑制常数Ki为18.63μmol/L;与酪蛋白呈非竞争性抑制CK2的活性,抑制常数Ki为22.58μmol/L。结论:5-氯苯并三唑是重组人蛋白激酶CK2的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K2 重组蛋白 全酶 5-氯苯并三唑 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技术检测CYP2C9基因的多态性
7
作者 何震宇 杨红 +1 位作者 李月琴 周天鸿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0-745,共6页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CYP2C9基因Arg144Cys位点和Ile359Leu位点多态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与模板具有1个碱基错配的引物通过PCR在扩增产物中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即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amp lification-created restricti...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CYP2C9基因Arg144Cys位点和Ile359Leu位点多态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与模板具有1个碱基错配的引物通过PCR在扩增产物中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即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amp lification-created restriction sites,ACRS),其中通过上游引物在扩增Arg144Cys位点的片断中引入AvaⅡ切点,使得野生型基因CYP2C9*1和突变型基因CYP2C9*2的PCR产物中分别含有2个和1个AvaⅡ切点;通过下游引物在扩增Ile359Leu位点的片断中引入MvaⅠ切点,使得野生型基因CYP2C9*1和突变型基因CYP2C9*3的PCR产物中分别含有1个和2个MvaⅠ切点.将来自Arg144Cys位点和Ile359Leu位点的PCR产物各取一份测序,表明错配碱基成功引入PCR产物中.将包含Arg144Cys位点的PCR产物用AvaⅡ消化,将包含Ile359Leu位点的PCR产物用MvaⅠ消化,然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进行基因分型.由于野生型基因和突变型基因的PCR产物中都至少含有1个酶切位点,能完全避免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失活或酶切不完全而导致的基因分型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9基因 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原蛋白转化酶1及神经肽Y的表达
8
作者 梁正羽 唐松山 +4 位作者 王鹏 陈光忠 李炎稳 侯崇显 周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595-598,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皮质神经细胞内原蛋白转化酶1(PC1)及其作用底物神经肽Y(NPY)的表达变化,探讨PC1在神经细胞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C57小鼠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4、24 h组,每组各8只。采用... 目的观察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皮质神经细胞内原蛋白转化酶1(PC1)及其作用底物神经肽Y(NPY)的表达变化,探讨PC1在神经细胞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C57小鼠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4、24 h组,每组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阻塞1 h再灌注。采用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小鼠脑皮质神经细胞中PC1及NPY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侧皮质脑组织PC1mRNA缺血-再灌注4 h组表达增加(2.66±0.24),缺血-再灌注24 h组增加(2.07±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4 h组PC1前体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24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4 h组前体NPY前体蛋白水平及mRNA增加(P<0.05),mRNA表达为2.31±0.27;24 h组蛋白前体水平增加(P<0.05),NPY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C1前体表达增多,从而影响PC1的加工活性,导致PC1的作用底物NPY蛋白以前体形式堆积,可能为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原蛋白转化酶1 神经肽Y 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