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薄华本 邵红伟 +1 位作者 胡凌波 黄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9-410,共2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性检测最佳方法,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降低本底。方法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改进的实验方法分别对不同数量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实验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稳定性。结果在不吸除培养基的情况下,传统...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性检测最佳方法,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降低本底。方法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改进的实验方法分别对不同数量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实验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稳定性。结果在不吸除培养基的情况下,传统的DMSO和酸性异丙醇都不能完全融解formazan,影响了检测。传统的酸性SDS能够很好的融解formazan,但是得到的OD值太小,这就降低了检测的灵敏度,容易造成测量误差。而改进的10%SDS溶液能够完全融解formazan,并且得到的OD值适中,能够客观的反应细胞数目的变化,减少数值引起的实验误差。结论用改进10%SDS作为溶解formazan的溶解液,可以准确地反应活细胞的数目变化情况,对淋巴细胞这类悬浮细胞来说,在不吸除上清的情况下进行细胞数目的检测更加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T 比色法 SDS 细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RVβ7.1基因修饰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丽彩 邱曙东 +3 位作者 黄树林 刘璋 林月霞 罗利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99,103,共4页
目的:观察TCRVβ-1基因转染前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脂质体包裹pcDNA3.1Vβ7.1后转染健康人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pcDNA3.1Vβ7.1基因表达,改良MTT法检测TCRVβ-1基因转染前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目的:观察TCRVβ-1基因转染前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脂质体包裹pcDNA3.1Vβ7.1后转染健康人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pcDNA3.1Vβ7.1基因表达,改良MTT法检测TCRVβ-1基因转染前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结果:TCRVβ-1基因转染可显著增加正常人PBMC该基因表达,转染前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用TCR基因修饰可明显提高正常人PBMC对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CRVβ7.1基因 外周血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仪 基因表达 基因修饰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基因转染诱导记忆性T细胞体外分化的研究
3
作者 吴凤麟 邵红伟 +1 位作者 林敬明 黄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基因转染对记忆性T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7.1转染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基因表达。肝癌细胞BEL-7402刺激诱导记忆性T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性T细胞标志性表面分子表...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基因转染对记忆性T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7.1转染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基因表达。肝癌细胞BEL-7402刺激诱导记忆性T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性T细胞标志性表面分子表达验证记忆性T细胞表型及分化亚群;以AnnexinV-PI双染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分泌探讨记忆性T细胞免疫功能。结果TCRVβ7.1基因成功转染到T细胞并得到有效表达。与PBMC对照组相比,TCRVβ7.1转染组CD45RO表达显著上升。以CD45RA及CCR7表达分析记忆性T细胞亚群显示其表型主要为效应型记忆性T细胞。分化后的记忆性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率及IFN-γ分泌显著上升。结论肿瘤特异性TCR基因转染可促进以效应型记忆性T细胞(TEM)为主的记忆性T细胞分化,TEM将通过诱导凋亡与分泌细胞因子作用发挥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T细胞受体 转染 记忆性T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TCRαβ家族V基因的进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陶嫦立 邵红伟 +2 位作者 沈晗 吴凤麟 黄树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了解人类TCRα家族V基因(TCRAV)和TCRβ家族V基因(TCRBV)的进化特征。方法:采用MEGA3.1软件对人类TCRAV和TCRBV基因分别构建进化树,并估算基因复制的发生时间;采用FEL法检测TCRAV和TCRBV编码序列正选择和负选择位点。结果:进化树显... 目的:了解人类TCRα家族V基因(TCRAV)和TCRβ家族V基因(TCRBV)的进化特征。方法:采用MEGA3.1软件对人类TCRAV和TCRBV基因分别构建进化树,并估算基因复制的发生时间;采用FEL法检测TCRAV和TCRBV编码序列正选择和负选择位点。结果:进化树显示TCRAV和TCRBV的基因分组在进化过程中已经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TCRAV已经不受正选择作用,TCRBV基因序列的CDRs区域检测到两个正选择位点。结论:人类TCRαβ家族V基因的进化特征为研究TCR基因在机体免疫及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R 进化 正选择 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la细胞Survivin克隆及HLA-A2限制性CTL表位预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裕昌 沈娟 +2 位作者 沈晗 邵红伟 黄树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44-1047,1051,共5页
目的:从Hela细胞中克隆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并由此预测其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方法:设计人Survivin基因序列特异引物,通过RT-PCR扩增Survivin编码序列,构建至pGEM-T载体后,测序分析,并对其进行了HLA-A*0201... 目的:从Hela细胞中克隆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并由此预测其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方法:设计人Survivin基因序列特异引物,通过RT-PCR扩增Survivin编码序列,构建至pGEM-T载体后,测序分析,并对其进行了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抗原表位相关预测。结果:从Hela细胞中克隆得到的Survivin和Survivin-ΔEx3两种剪接体,其中Survivin-ΔEx3发生1个同义突变和三个错义突变,预测其抗原表位抗原性发生了变化。结论:寻找抗原性强、结合力高的表位,对于今后抗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克隆 CTL表位 错义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脂肪酸混合物对肝细胞脂毒性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辉 陈骁 +5 位作者 项夏霖 彭鑫 王苑芳 刘填桂 黄树林 邵红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混合物对肝细胞L-02的脂毒性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肝细胞L-02分别用正常培养基和0.5、1、2 mmol/LFFA混合物(油酸和软脂酸的比例为2:1)培养24 h后,尼罗红染液室温避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混合物对肝细胞L-02的脂毒性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肝细胞L-02分别用正常培养基和0.5、1、2 mmol/LFFA混合物(油酸和软脂酸的比例为2:1)培养24 h后,尼罗红染液室温避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确定细胞内脂质堆积情况。组织细胞酶法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凋亡检测试剂盒分析肝细胞的凋亡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培养液中ALT和AST活性。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脂代谢相关的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浓度FFAs混合物均可剂量依赖性增加肝细胞脂肪堆积和肝细胞甘油三酯含量,且1 mmol/LFFA混合物可增高肝细胞的甘油三酯含量2.6倍,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的变化基本相同。2 mmol/LFFA混合物可降低肝细胞L-02细胞存活率并诱导细胞凋亡,而0.5 mmol/L和1 mmol/LFFA混合物对细胞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FFA混合物对细胞上清中ALT和AST活性无明显影响。1 mmol/LFFA混合物作用后可分别上调肝细胞的ADRP和SREBP-1 mRNA的表达2.660和2.758倍。结论:FFA混合物可诱导肝细胞L-02脂肪变性且2mmol/LFFA混合物可造成轻度细胞损伤。脂代谢相关基因ADRP和SREBP-1表达上调与FFA混合物诱导的脂肪变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游离脂肪酸 脂毒性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正常人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璇 袁茵 +3 位作者 邵红伟 卢志毅 张柳华 黄树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7-581,共5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培养上清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活化、生存及其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入OKT3刺激,用含有hUC-MSCs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基(MSC-CM)处理PBMC,流式...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培养上清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活化、生存及其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入OKT3刺激,用含有hUC-MSCs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基(MSC-CM)处理PBMC,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ELISA法检测MSC-CM对PBMC分泌IFN-γ、IL-10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确定活化PBMC的凋亡情况。结果:MSC-CM下调了CD4+/CD8+T细胞比值,上调了PBMC中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含量,而对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无显著影响;MSC-CM抑制了PBMCs分泌IFN-γ的能力,但对IL-10的分泌有促进作用;此外,MSC-CM对PBMCs有保护作用,降低了PBMC在OKT3刺激下的凋亡程度。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可不依赖于与免疫细胞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并且与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无关,促进Treg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可能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其免疫抑制功能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存活蛋白变异剪接体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邵红伟 张文峰 +1 位作者 胡青莲 黄树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31-1136,共6页
存活蛋白(survivin)是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标准的剪接形式外,它至少还编码2种变异剪接产物—存活蛋白-2B和存活蛋白-ΔEx3,这2个变异剪接体所编码的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为研究这2个变... 存活蛋白(survivin)是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标准的剪接形式外,它至少还编码2种变异剪接产物—存活蛋白-2B和存活蛋白-ΔEx3,这2个变异剪接体所编码的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为研究这2个变异剪接体在肿瘤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情况,本实验利用增强型青色荧光蛋白(enhanced cyan fluorescent protein,ECFP)和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fluorescent protein,EYFP)分别标记存活蛋白-2B和存活蛋白-ΔEx3.首先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细胞定位;同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energytransfer,FRET)技术研究两者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存活蛋白-2B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而存活蛋白-ΔEx3则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少量分布在细胞质中;FRET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仅在细胞质中存在着很弱的相互作用,表明两者很可能是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发挥功能上的相互调节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存活蛋白变异剪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蛋白-2B 存活蛋白-ΔEx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TCA-12-2/TCB-7.1真核双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文峰 张巨峰 +3 位作者 邵红伟 王俊伟 牟艳芳 黄树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7-531,共5页
目的:将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TCA-12-2和TCB-7.1共同构建在真核表达载体pDC315,用于哺乳动物细胞293转染研究。方法:将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TCA-12-2基因;以实验室保存含TCB-7.1基因的质粒为模... 目的:将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TCA-12-2和TCB-7.1共同构建在真核表达载体pDC315,用于哺乳动物细胞293转染研究。方法:将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TCA-12-2基因;以实验室保存含TCB-7.1基因的质粒为模板,扩增得到TCB-7.1基因。随后酶切,连入载体pIRES2-AcGFP1,通过亚克隆连入载体pDC315,得到重组质粒pDC315-TCA-12-2-TCB-7.1。重组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并对插入的TCA-12-2和TCB-7.1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鉴定好的阳性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并通过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CA-12-2和TCB-7.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CA-12-2和TCB-7.1可以同时构建在载体pDC315上,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TCA-12-2和TCB-7.1基因可以成功在293细胞上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TCA-12-2和TCB-7.1基因的双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抗原 T细胞 载体构建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R Vβ7.1基因对IL-12基因修饰乳腺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丽彩 黄树林 +2 位作者 邱曙东 罗利琼 林月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 :探讨TCRVβ7 1基因与IL 12基因在乳腺癌细胞株MCF 7 S识别和杀伤中的效应机制和相互作用。 方法 :用脂质分别包裹TCRVβ7 1基因和IL 12基因并转染健康人PBMC和乳腺癌细胞株MCF 7 S ,流式细胞仪检测TCRVβ7 1基因表达 ,ELISA法检测... 目的 :探讨TCRVβ7 1基因与IL 12基因在乳腺癌细胞株MCF 7 S识别和杀伤中的效应机制和相互作用。 方法 :用脂质分别包裹TCRVβ7 1基因和IL 12基因并转染健康人PBMC和乳腺癌细胞株MCF 7 S ,流式细胞仪检测TCRVβ7 1基因表达 ,ELISA法检测IL 12基因在MCF 7 S中的表达及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 γ和IL 4水平 ,改良MTT法检测TCRVβ7 1基因修饰PBMC对IL 12基因转染前后MCF 7 S的杀伤活性。 结果 :TCRVβ7 1基因和IL 12基因在PBMC和乳腺癌细胞MCF 7 S中稳定表达 ;ELISA法检测提示IL 12基因修饰前后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 γ和IL 4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细胞毒活性检测表明IL 12基因修饰可明显增强TCRVβ7 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 7 S的杀伤作用。 结论 :TCRVβ7 1基因修饰CTL及IL 12基因修饰乳腺癌细胞株共培养 ,提高了CTL的杀伤作用 ,说明TCR识别基因与杀伤基因在抗肿瘤效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RVβ7.1基因 IL-12基因 修饰 乳腺癌细胞 识别 杀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RVβ7.1转基因治疗与多西他赛联用对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全 邵红伟 +1 位作者 肖兰凤 黄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目的观察TCRVβ7.1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与化疗药多西他赛联用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进行基因转染,流式细胞术检测TCRVβ7.1基因表达及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作用后乳腺癌细胞MCF-7的调亡率,MTT法检测TCRVβ7.... 目的观察TCRVβ7.1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与化疗药多西他赛联用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进行基因转染,流式细胞术检测TCRVβ7.1基因表达及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作用后乳腺癌细胞MCF-7的调亡率,MTT法检测TCRVβ7.1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与多西他赛对MCF-7的杀伤活性,Burgi修正公式评价药物联合应用的细胞杀伤效果是否有协同作用。结果TCRVβ7.1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与化疗药多西他赛联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杀伤效果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协同强度随多西他赛l浓度的降低而增强,序贯给药分析显示两种给药顺序对协同作用没有显著影响。结论TCRVβ7.1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与化疗药多西他赛联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T细胞受体Vβ7.1 多西他赛 乳腺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RVβ7.1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RK信号通路和IFN-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帆 邵红伟 +3 位作者 沈晗 张文峰 吴凤麟 黄树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05-1508,共4页
目的:研究肝癌特异性识别基因TCRVβ7.1表达重组体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对T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和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方法:以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7.1转染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TCRVβ7.1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 目的:研究肝癌特异性识别基因TCRVβ7.1表达重组体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对T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和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方法:以肝癌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7.1转染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TCRVβ7.1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1/2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p-ERK)的改变;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量。结果:TCRVβ7.1基因转染健康人PBMCs并得到有效表达,转染TCRVβ7.1基因的PBMCs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1)。p-ERK1/2水平与T细胞激活有关。ELISA结果表明,转染PBMCs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IFN-γ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组,而IL-4无明显改变。结论:TCRVβ7.1转染PBMCs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ERK信号通路被激活,IFN-γ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TCRVβ7.1 基因转染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类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9-DL1细胞共培养系统在T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中的应用
13
作者 袁茵 鲁欣 +2 位作者 王辉 邵红伟 黄树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8-780,共3页
T细胞是一类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的分化发育指来自骨髓的淋巴样祖细胞(lymph-oid pregnitors)进入胸腺增殖、分化,并从胸腺皮质迁移至髓质,成为成熟T细胞的过程。长期以来,T细胞发育的体内外研究一直依赖... T细胞是一类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的分化发育指来自骨髓的淋巴样祖细胞(lymph-oid pregnitors)进入胸腺增殖、分化,并从胸腺皮质迁移至髓质,成为成熟T细胞的过程。长期以来,T细胞发育的体内外研究一直依赖于胸腺。但人或鼠的胸腺组织来源有限且取材困难,加大了T细胞发育的研究难度。近年来,随着T细胞发育过程中一些关键分子的发现及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可高效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外向T细胞分化的简单模型骨髓基质细胞OP9-DL1体外培养系统得以建立,这种系统的出现大大简化了T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本文将就其在T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T淋巴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MHC Class I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强强 贾伟章 黄泽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7-173,共7页
旨在探究乌鳢(Channa argus)MHC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方式及多态性。应用抑制差减杂交(SHH)和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乌鳢全长MHC I c DNA序列Char-Ia-1、Char-Ia-2和Char-Ib,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硬骨鱼MHC I基因同源... 旨在探究乌鳢(Channa argus)MHC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方式及多态性。应用抑制差减杂交(SHH)和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乌鳢全长MHC I c DNA序列Char-Ia-1、Char-Ia-2和Char-Ib,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硬骨鱼MHC I基因同源。Char-Ia-1和Char-Ia-2 c DNA序列包含1 167和1 083 bp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388和360 aa的膜型Ⅰ类分子;而Char-Ib c DNA序列包含9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5 aa,显著截短的羧基末端显示Char-Ib为潜在的分泌型Ⅰ类分子。比较发现Char-Ia与Char-Ib在3'非转录区存在显著差异,在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质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低,推测二者来自不同的MHC I基因座。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乌鳢MHC I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较保守,在α1和α3结构域均出现硬骨鱼特征性的氨基酸残基缺失。进化树分析表明Char-Ia-1和Char-Ia-2聚为一簇,与Char-Ib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进一步证实Char-Ia与Char-Ib分别由不同MHC I基因座编码。RT-PCR分析显示乌鳢MHC I在组织中呈现组成型表达。设计基因专一性引物检测乌鳢Char-Ia与Char-Ib两类MHC I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har-Ia以较低的浓度表达于所有被检测组织,而Char-Ib主要表达于脾、肠、鳃和外周血,呈现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提示两类MHC I分子在鱼类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基因座 表达特征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刘顺会 陶嫦立 +1 位作者 罗珠河 黄树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建立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揭示细胞凋亡途径各分子间的动态调控过程,简要分析模型的动力学特性。方法:根据数据库KEGG及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细胞凋亡各条通路及抗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作用的方式及数量关系,... 目的:建立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揭示细胞凋亡途径各分子间的动态调控过程,简要分析模型的动力学特性。方法:根据数据库KEGG及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细胞凋亡各条通路及抗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作用的方式及数量关系,利用Matlab7.0的Simulink工具箱构建信号途径的动力学模型并仿真。结果:模型仿真结果与文献符合得较好,能够从数量上反映细胞凋亡信号途径中各分子间复杂的调控关系,并能通过模型仿真发现和验证该信号途径中一些关键节点分子。结论:本模型基本反映了细胞凋亡信号途径的动力学特征,可以作为后续的精确定量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信号转导 模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