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磁共振波谱的乙肝患者血清代谢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永霞 杨生义 +1 位作者 梁敏锋 丘翠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1H NMR)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的代谢组变化。方法临床正常人血清8例和慢性乙肝患者血清20例,采用BRUKER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检测,并运用PCA分析方法,得...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1H NMR)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的代谢组变化。方法临床正常人血清8例和慢性乙肝患者血清20例,采用BRUKER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检测,并运用PCA分析方法,得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代谢组的特征,探讨相关生化过程的改变。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的代谢组具有明显差异。乙肝患者血清中的脂和葡萄糖是升高的,而乳酸、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酰胺以及胆碱类物质则是降低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上述代谢物的变化可以区分正常人和慢性乙肝患者。这种基于核磁共振氢谱和主成分分析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为乙肝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分子水平上的代谢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氢谱 乙型肝炎 代谢组学 主成分分析 慢性乙肝患者 代谢物 正常人血清 谷氨酰胺 葡萄糖 分析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制甘遂减毒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永霞 丁佳佳 +3 位作者 唐冰雯 王琳琳 毋福海 宋粉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97-1103,共7页
目的比较甘遂醋制前后引起的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变化,探讨甘遂醋制减毒可能的代谢调控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甘遂低剂量组(7.875g/kg)、甘遂高剂量组(15.75g/kg)、醋制甘遂低剂量组(7.875g/kg)和醋制甘... 目的比较甘遂醋制前后引起的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变化,探讨甘遂醋制减毒可能的代谢调控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甘遂低剂量组(7.875g/kg)、甘遂高剂量组(15.75g/kg)、醋制甘遂低剂量组(7.875g/kg)和醋制甘遂高剂量组(15.75g/kg),每组6只,持续给予甘遂和醋制甘遂14d后,分别于给药前、给药14d和停药7d取各组大鼠血浆,后加入重水和PBS缓冲溶液制备血浆检测样品。收集各组血浆样品的1 HNMR谱,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结果与甘遂组相比,醋制甘遂组血浆中脂质、3-羟丁酸盐、葡萄糖是升高的,乳酸、肌酸/肌酸酐是降低的,且醋制甘遂组血浆代谢谱特征更靠近正常组。停药7d后,醋制甘遂组恢复较好。结论甘遂醋制后具有减毒作用,能够调控机体能量代谢、脂肪代谢,降低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伤。这种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和多变量分析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够从整体上阐明甘遂醋制减毒的代谢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制甘遂 代谢组学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PZT压电振子弹性疲劳的导纳圆表征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如麒 朱贵文 +1 位作者 沈文彬 陈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
采用导纳圆法分析研究了掺杂Pb(Zr,Ti)O3(PZT)陶瓷片的弹性疲劳效应,该方法通过导纳圆图得出谐振频率,并计算出表征弹性疲劳的参数,即弹性顺度常数。实验发现当PZT工作在谐振频率下,伸缩振动次数大于109时出现明显的弹性疲劳效应。
关键词 导纳圆法 PZT 谐振频率 弹性顺度常数 弹性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沉积法制备BiFeO_3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如麒 朱贵文 徐初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3,共5页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ITO玻璃基片上制备铁酸铋Bi Fe O3薄膜。薄膜呈纯钙钛矿结构,无杂相生成。此外,薄膜表面光滑致密、没有微裂痕。薄膜得到的晶粒尺寸较小,约为45 nm。在550℃1 h退火的薄膜有良好的电学特性,在1 k Hz频率下测得的相...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ITO玻璃基片上制备铁酸铋Bi Fe O3薄膜。薄膜呈纯钙钛矿结构,无杂相生成。此外,薄膜表面光滑致密、没有微裂痕。薄膜得到的晶粒尺寸较小,约为45 nm。在550℃1 h退火的薄膜有良好的电学特性,在1 k Hz频率下测得的相对介电常数、损耗因子分别约为198、3%;此外,在760 k V/cm电场驱动下,薄膜得到的剩余极化(2Pr)约为25μC/cm2,矫顽电场(2Ec)约为650 k V/cm。BFO薄膜在550℃退后,通过吸收光谱分析得到BFO薄膜的光学带隙为2.7 e V。这些结果表明,退火温度550℃制备的Bi Fe O3固溶体薄膜具有较好的性能,有望成为光电器件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溶液沉积法 BIFEO3 相对介电常数 损耗因子 光学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1H谱的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清代谢组学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影 冀天星 +2 位作者 李江超 王丽京 杨永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9-883,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血清代谢组学上的差异,探讨术前通过代谢特征来辨别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各8例,通过核磁共振1H谱(1HNMR)技术检测其血清...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血清代谢组学上的差异,探讨术前通过代谢特征来辨别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各8例,通过核磁共振1H谱(1HNMR)技术检测其血清代谢组特征,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 PCA和OPLS-DA分析显示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血清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相比,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中脂质、乳酸盐、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升高,而谷氨酰胺、牛磺酸、肌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结论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具有明显变化的代谢物可作为潜在血清代谢标记物,为临床区分良恶性肿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学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乳腺导管癌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