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永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5,共4页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的思想质地。而从人类书写历史的发展而言,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经过长期的分野后重新走向合一,这是新世纪书写文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由文学到历史再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盛行,可视为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朴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有可能滑入死亡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保持某种间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写得好看(而不是多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虚构 文学观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卢永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精神"关联体",文学与历史相互阐发,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的意义系统。安克施密特的"叙述实体"概念是一个对"过去"的不同叙述的集合体。"叙述实体"非指称历史的客观存在,而是意指历史的"图像"或"隐喻"。"叙述实体"的思考路径为我们架起一道沟通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桥梁。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以"记忆共同体"为表征,"共享的记忆"需要人为建构。作为共享记忆规范化与正统化之结晶,"文化文本"是一个身份认同和历史传统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记忆 历史意识 生产关联体 叙述实体 记忆共同体 文化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学经典的文本活态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卢永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4-137,共4页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间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文学经典 文本 文本活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西域文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幼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47-48,共2页
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它与西域的交往也不断加强,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西域文化的痕迹,如西域物产和胡人形象等,西域文化中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较多体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既... 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它与西域的交往也不断加强,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西域文化的痕迹,如西域物产和胡人形象等,西域文化中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较多体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既反映出中原文化广博的包容性,亦呈现出西域文化给中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文学作品 西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反抗到文学书写——论鲁迅与法律 被引量:2
5
作者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30,共7页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关系 鲁迅 文学书写 反抗 精神资源 文学作品 现实层面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生良 康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0,共7页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美学 思想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祝福》主题的误读与辩正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红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44,共10页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意义,在近百年相当丰富的接受史中,批评家几乎一致认同鲁迅好友许寿裳的判断:批判“礼教吃人”,教育读者认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攻击的力量是何等威猛!”中学教学参...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意义,在近百年相当丰富的接受史中,批评家几乎一致认同鲁迅好友许寿裳的判断:批判“礼教吃人”,教育读者认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攻击的力量是何等威猛!”中学教学参考书也引用这种权威论调一直认为:“《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鲁迅小说 辩正 误读 封建礼教 教学参考书 主题意义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人日记》:“礼教吃人”主题的建构过程与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杨红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6,共10页
如今一提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就会让人条件反射,联想到“礼教吃人”,而完全不顾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原文说狂人深夜难眠,看到历史书上满纸“仁义道德”,仔细推究才发现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个情节被启蒙精英推... 如今一提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就会让人条件反射,联想到“礼教吃人”,而完全不顾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原文说狂人深夜难眠,看到历史书上满纸“仁义道德”,仔细推究才发现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个情节被启蒙精英推理为“礼教吃人”主题的有力证据,但,究竟是“仁义道德”吃人,还是有人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吃人?狂人为何看到“仁义道德”并不惊慌,只是不肯相信,而只有在戳穿其“吃人”阴谋真相时才毛骨悚然?这个逻辑链条本来十分清晰,却让很多对传统文化充满偏见的新青年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吃人 礼教 仁义道德 反思 逻辑结构 条件反射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书法教育的应然目标 被引量:4
9
作者 熊沛军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59,共4页
幼儿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与途径,目前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模糊,出现了过于功利化以及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从幼儿书法教育的价值出发,立足于幼儿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幼儿书法教育应以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书法的兴趣、... 幼儿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与途径,目前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模糊,出现了过于功利化以及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从幼儿书法教育的价值出发,立足于幼儿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幼儿书法教育应以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书法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性,同时渗透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为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教育 教育目标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读严歌苓《妈阁是座城》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海燕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71-71,共1页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常常成为女作家钟情的题材。严歌苓的新作《妈阁是座城》(201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的也是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这座叫妈阁的赌城,有着奢侈迷离的面孔,它如同绽放在海上的一朵美丽的赘疣...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常常成为女作家钟情的题材。严歌苓的新作《妈阁是座城》(201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的也是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这座叫妈阁的赌城,有着奢侈迷离的面孔,它如同绽放在海上的一朵美丽的赘疣,依靠着人性的贪婪、痴狂而蓬勃生长。梅晓鸥是这座城市的产物,同时,她又是这座城市的敌人,她爱它,也仇恨它,渴望以一己之力报复这座城市。这样,便注定了她与这座城市既亲密又紧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女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城市 女作家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仁香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6-170,共5页
梁宗岱对源于西方的"象征"做了中国化诠释,提出"象征"与"兴"的关联性,反对将"象征"视为单纯的"象"与"理"的结合,认为这不过是修辞学上的"比","意"自&... 梁宗岱对源于西方的"象征"做了中国化诠释,提出"象征"与"兴"的关联性,反对将"象征"视为单纯的"象"与"理"的结合,认为这不过是修辞学上的"比","意"自"意","象"自"象",而推崇"意"与"象"所达到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梁宗岱认为象征不是兴味索然的抽象观念,而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主体必须具备一种非功利、忘我、无我地与客观物融为一体的审美态度。这一审美态度恰是对中国古典诗学审美意象"比德"说的批判反思,目的是建立一种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可以汇通的世界诗学范畴,具有一种世界视野与包容的襟怀。这不仅是现代诗学家们所努力寻求的诗学目标,而且对我们今天的诗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诗学 象征 中西汇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与“诗是某种制作”——析中西诗学理论原点之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永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37,156,共6页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是某种制作 宇文所安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艺歌手与文本背后的文化活动——历史诗学与口头诗学的一个比较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永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1,共4页
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与"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都注意到演艺歌手在诗歌文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但二者的理论重心各异。维谢洛夫斯基在其历史诗学中持一种书面文化的艺术观,把歌手个人的首创精神作为艺术诗歌的开端;"... 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与"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都注意到演艺歌手在诗歌文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但二者的理论重心各异。维谢洛夫斯基在其历史诗学中持一种书面文化的艺术观,把歌手个人的首创精神作为艺术诗歌的开端;"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认为,歌手的每一次演唱都是"原创","原创"的动力并非源自艺术创新,而是口头演唱行为本身的需要。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从文学与文化比较的立场凸显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意识;"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揭示了荷马史诗文本背后的口头传统,由此建立"活态"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手 文本 历史诗学 口头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不群、勇于创新——评宋剑华新著《围城中的巨人》
14
作者 杨红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2,共4页
1913年,时任《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在《焦木附志》中对鲁迅小说《怀旧》发表评论,赞赏作品充满智慧,耐人寻味,一扫当时煽情肤浅,陈陈相因之风,成为鲁迅研究的起点,然而自此迄今,关于鲁迅作品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 1913年,时任《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在《焦木附志》中对鲁迅小说《怀旧》发表评论,赞赏作品充满智慧,耐人寻味,一扫当时煽情肤浅,陈陈相因之风,成为鲁迅研究的起点,然而自此迄今,关于鲁迅作品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大概只有鲁迅的话题一直带有挑战性,且形成了传统,连流派也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于创新 宋剑华 围城 《小说月报》 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小说 鲁迅作品 《怀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
15
作者 卢永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192,共6页
胡怀琛与吴芳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杰出诗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的共同志趣,令二人缔结私谊。两人不傍党派门户,共同发出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主张诗不分新旧及文言白话,要在汲取中国古诗的诗学智慧,并借鉴西洋诗歌的艺术精... 胡怀琛与吴芳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杰出诗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的共同志趣,令二人缔结私谊。两人不傍党派门户,共同发出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主张诗不分新旧及文言白话,要在汲取中国古诗的诗学智慧,并借鉴西洋诗歌的艺术精髓,使白话新诗走中西融合创新之路。胡怀琛和吴芳吉反对五四早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张扬新诗的文学本体价值,但两人在五四时期遭遇新旧两派均不认同的尴尬。目前他们的诗学思想价值亦有待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吴芳吉 新诗 旧诗 第三种声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对自身情感的责任”的现象学前提——早期萨特情感理论的核心承诺
16
作者 徐法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6,168,共10页
关于人的存在的二元论构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情感生活本性的理解。它使得众多情感理论都倾向于强调情感的被动性特征,允许人们(起码是部分地)放弃对于自身情感的责任。相反,萨特依赖现象学传统的启示,明确揭示了这种倾向的内在矛盾和... 关于人的存在的二元论构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情感生活本性的理解。它使得众多情感理论都倾向于强调情感的被动性特征,允许人们(起码是部分地)放弃对于自身情感的责任。相反,萨特依赖现象学传统的启示,明确揭示了这种倾向的内在矛盾和根由,并热切地声索人在自身情感中的自由和责任。这一主张从属于萨特论证人的绝对自由这一恒常主题,是其情感理论的核心承诺。而早期萨特从此承诺出发开展的对情感生活的探究,不惟是一种解决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之争的重要探索,同时也敞开了一种与情感科学深入对话的积极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自由 责任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大片身份叙事的可能与限度
17
作者 陈明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0-122,共3页
随着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和获得加冕,逐渐提升了华语电影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崭露头角多少让在经济上获得自足地位的华人获得了更多文化自信。然而,在批评界,华语大片在市场与人文之间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q... 随着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和获得加冕,逐渐提升了华语电影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崭露头角多少让在经济上获得自足地位的华人获得了更多文化自信。然而,在批评界,华语大片在市场与人文之间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第五代"导演的市场化转型也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商业突围伴生文化品位的沉落,名利的诱惑与国族身份的续写成为华语电影人新时期的阵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 身份 品位 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信对话的文本空间——论谢望新的长篇新作《中国式燃烧》
18
作者 卢永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88,共3页
谢望新的长篇小说新作《中国式燃烧》是一个文体实验的范本。小说以短信对话为主,着意写情,淡化故事性。短信交流的功能决定了文学话语与实用语纠结的小说文本结构。短信对话构筑的文本空间并不宽敞,灵动的世界图景浓缩为对话主体的个... 谢望新的长篇小说新作《中国式燃烧》是一个文体实验的范本。小说以短信对话为主,着意写情,淡化故事性。短信交流的功能决定了文学话语与实用语纠结的小说文本结构。短信对话构筑的文本空间并不宽敞,灵动的世界图景浓缩为对话主体的个人体验。小说文本蕴涵短信用语的审美谐趣。《中国式燃烧》凸显了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融合会通的创造潜力,也是长篇小说文体的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燃烧》 短信对话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精神困厄与突围——析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
19
作者 陈爱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2,共2页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吉尔吉斯斯坦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画面感强,所写故事感人,他的十几部中长篇小说无一例外地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有的甚至被改编成了芭蕾舞。《崩塌的山岳》这部艾特玛托夫的绝笔之作,意蕴空间十分丰富。小说以...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吉尔吉斯斯坦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画面感强,所写故事感人,他的十几部中长篇小说无一例外地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有的甚至被改编成了芭蕾舞。《崩塌的山岳》这部艾特玛托夫的绝笔之作,意蕴空间十分丰富。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揭示了一幅吉尔吉斯斯坦进入现代性的真实图景,谱写了一曲现代性精神困厄的悲歌,同时也昭显了作者寻求突围的想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的山岳》 精神困厄 审美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离婚》主题的再思考——由内容与标题的背离说起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森 杨红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80,87,共11页
就在五四精英大力鼓吹女性要学习“娜拉”,大胆走出家门实现命运自主之际,鲁迅却在小说《离婚》中,讲述一桩家庭妇女反对“离婚”的事件,起因是妻子对丈夫偷情耿耿于怀,家庭争端不断深化,逐渐恶化到非离婚不可的地步,妻子虽然不想离婚,... 就在五四精英大力鼓吹女性要学习“娜拉”,大胆走出家门实现命运自主之际,鲁迅却在小说《离婚》中,讲述一桩家庭妇女反对“离婚”的事件,起因是妻子对丈夫偷情耿耿于怀,家庭争端不断深化,逐渐恶化到非离婚不可的地步,妻子虽然不想离婚,却再也无法挽回局面,只好在被威逼之下“走散”。爱姑的失败虽然令人同情,但她的抗争一直被理解为反专制、争自由五四精神的象征,受到颂扬。其中充当调解人的乡绅,也都被唾骂为代表“旧社会和旧礼教”的施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娜拉 五四精神 旧礼教 家庭妇女 爱姑 施虐者 离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