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
卢永和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
2
|
论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四个维度 |
卢永和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
3
|
试论文学经典的文本活态化 |
卢永和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
4
|
浅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西域文化 |
薛幼萍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
5
|
从现实反抗到文学书写——论鲁迅与法律 |
黎保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6
|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
刘生良
康庄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
7
|
小说《祝福》主题的误读与辩正 |
杨红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
8
|
《狂人日记》:“礼教吃人”主题的建构过程与反思 |
杨红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9
|
幼儿书法教育的应然目标 |
熊沛军
|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10
|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读严歌苓《妈阁是座城》 |
倪海燕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1
|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 |
张仁香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2
|
“诗言志”与“诗是某种制作”——析中西诗学理论原点之异 |
卢永和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13
|
演艺歌手与文本背后的文化活动——历史诗学与口头诗学的一个比较视角 |
卢永和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4
|
独立不群、勇于创新——评宋剑华新著《围城中的巨人》 |
杨红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5
|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 |
卢永和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6
|
“人对自身情感的责任”的现象学前提——早期萨特情感理论的核心承诺 |
徐法超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7
|
华语大片身份叙事的可能与限度 |
陈明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8
|
短信对话的文本空间——论谢望新的长篇新作《中国式燃烧》 |
卢永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9
|
现代性的精神困厄与突围——析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 |
陈爱香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20
|
鲁迅《离婚》主题的再思考——由内容与标题的背离说起 |
杨森
杨红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