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平·平等·博爱——池田大作“教育童话”价值体系初论 被引量:5
1
作者 乔丽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6-161,共6页
池田大作的童话立意深邃,凝结着作者对人类处境的深沉思考,一以贯之地宣传了池田大作以人为本、关爱人性、善待生命的人学思想与和平理念。以此为中心形成的童话价值体系阐发了“和平”对人类所具有的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诠释了“作为... 池田大作的童话立意深邃,凝结着作者对人类处境的深沉思考,一以贯之地宣传了池田大作以人为本、关爱人性、善待生命的人学思想与和平理念。以此为中心形成的童话价值体系阐发了“和平”对人类所具有的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诠释了“作为人”的最高评价标准———博爱,提出了人类共处的基本准则———平等精神。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和平”是最高目标,“平等”和“博爱”则成为维系人类永久和平的两大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田大作 童话 教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一辩 被引量:4
2
作者 骆礼刚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4-147,共4页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其中把汉魏迄于盛唐之诗喻为临济宗,是最上乘的诗,而把盛唐以后之诗喻为曹洞宗,是次一等的诗。这个比喻在后世不断遭到攻讦,认为严羽根本不懂禅学而胡乱设喻。因为临济宗和曹洞宗均出自南宗禅,后世认...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其中把汉魏迄于盛唐之诗喻为临济宗,是最上乘的诗,而把盛唐以后之诗喻为曹洞宗,是次一等的诗。这个比喻在后世不断遭到攻讦,认为严羽根本不懂禅学而胡乱设喻。因为临济宗和曹洞宗均出自南宗禅,后世认为两者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但通过考察南禅各宗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自从南宋以来临济宗确乎是禅家各宗中最为兴盛的一宗,甚至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连禅门弟子也公认的不争的事实。严羽的临济、曹洞之喻,是援自他当时所看到的禅门实际状况,而后世对他的攻讦,反倒是不明禅宗发展历史情况的错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临济宗 曹洞宗 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 被引量:10
3
作者 汪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2,共2页
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化 网络语言 教育工作者 语言方式 言说方式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狂人日记》修辞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曹禧修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狂人日记》 修辞策略 艾布拉姆斯 修辞学 文学术语 叙事散文 叙事学 读者 关键词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之四)——陈独秀与鲁迅家庭伦理及性爱道德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17,27,共9页
关键词 家庭伦理 道德观念 陈独秀 性爱 鲁迅 战士 精神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五)——陈独秀与鲁迅宗教思想之比较(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6,共9页
关键词 精神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新文化 传统宗教 战士 革命 人类文明史 80年代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略论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曹禧修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组概念的提出缘于鲁迅关于传统文化的一段论述。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等关系,不能混同。鲁迅的思想革命以非文本性思想为革命的中心对象,因此鲁迅思想批判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鲁迅的思想... "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组概念的提出缘于鲁迅关于传统文化的一段论述。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等关系,不能混同。鲁迅的思想革命以非文本性思想为革命的中心对象,因此鲁迅思想批判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鲁迅的思想批判几乎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其思想批判的对象和范围常常越出了单纯"思想"的范畴,也因此,"反封建"这个定语无法限定鲁迅思想革命的性质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非文本性思想 传统文化 思想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现代汉语的诗意空间
8
作者 鲍昌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诗意空间 现代汉语 诗歌本体 语言哲学 中国新诗 语言工具论 意识形态 宏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发展的经验取向之经验观:一种解释学的视角
9
作者 周险峰 曾毅 《大学教育科学》 2006年第4期64-67,共4页
近年来出现的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制度的校本发展取向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或群体)自身经验的发展取向。经验取向之经验观应实现科学经验观向诠释学经验观的转换,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制度的校本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发展教师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校本发展 诠释学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五)——陈独秀与鲁迅宗教思想之比较(Ⅱ)
10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8,共7页
关键词 陈独秀 宗教思想 鲁迅 战士 精神 革命 《甲寅杂志》 东西方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座精神遗产的宝库——鲁迅书简管窥
11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8,共9页
关键词 鲁迅 书简 历史资料 人格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12
作者 曹禧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0-54,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一是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执行一种生产性的、也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形式批评 研究方法 主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性质明角度趋大流--谈谈影视时代小说文本的分类
13
作者 易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2,共2页
在以影像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的重重包围下,作为纸质媒介的小说正面临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样式的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影视时代的小说文本共分为四类:被改编为影视的小说原著,电影小说、电视小说,影视化小说以及非"触电&... 在以影像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的重重包围下,作为纸质媒介的小说正面临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样式的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影视时代的小说文本共分为四类:被改编为影视的小说原著,电影小说、电视小说,影视化小说以及非"触电"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 小说 文本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