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微波技术提取紫荆花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黎彧 高虹 欧步青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0-82,共3页
 研究了应用微波技术从植物紫荆(CercischinensisBunge)的花中提取色素的新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0.2000g紫荆干花,提取剂95%乙醇,料液比1∶50(g∶mL),微波功率648W,提取时间30s,提取次数2次。最佳工艺条件下色素的提取率为92....  研究了应用微波技术从植物紫荆(CercischinensisBunge)的花中提取色素的新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0.2000g紫荆干花,提取剂95%乙醇,料液比1∶50(g∶mL),微波功率648W,提取时间30s,提取次数2次。最佳工艺条件下色素的提取率为92.1%,产率为9.48%,色价E(1%,549nm)为22.3。与溶剂浸提法相比,微波法提取紫荆花色素的每次提取时间由24h减小为30s,提取率从90.2%增加到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提取 紫荆花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大孔树脂协同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黎彧 黄利 +1 位作者 张德志 陶文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研究了微波-大孔树脂协同催化合成了肉桂酸正丁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01 mol,酸醇摩尔比1∶3,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微波功率300 W,反应时间24 min,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4.50%。
关键词 香料 肉桂酸正丁酯 微波合成 大孔树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大孔树脂协同催化肉桂酸甲酯绿色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薛萍 邝守敏 +4 位作者 曹快乐 苏雪群 王杰群 赖红娟 黎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2-242,308,共2页
研究了微波-大孔树脂协同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00W,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16min,催化剂用量25%,酸醇比为1∶25,产率达84.0%。同时,对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树脂... 研究了微波-大孔树脂协同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00W,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16min,催化剂用量25%,酸醇比为1∶25,产率达84.0%。同时,对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树脂重复使用5次后,其催化性能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甲酯 微波合成 大孔树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树脂催化合成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忠军 黎彧 +4 位作者 黄利 方楚生 周丽琴 彭志 赖志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7,共3页
酯类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广泛用于香料、防腐剂、抗氧剂、塑料及药物等方面。传统方法合成酯类具有反应时间长、产率低、污染大及后处理困难等缺点,微波协同树脂催化合成酯类具有反应快、高效、能耗低及安全等优点。该文综述了微波协同... 酯类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广泛用于香料、防腐剂、抗氧剂、塑料及药物等方面。传统方法合成酯类具有反应时间长、产率低、污染大及后处理困难等缺点,微波协同树脂催化合成酯类具有反应快、高效、能耗低及安全等优点。该文综述了微波协同树脂催化合成酯类的研究进展,并展望该方法在酯类合成中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树脂 催化 酯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黎彧 吴志谊 +3 位作者 黄俊华 张宗春 许惠婷 张滢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5期38-40,共3页
研究微波协同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甲酯的量为0.01mol,酯醇摩尔比1∶8,催化剂用量为肉桂酸甲酯质量的16%,微波功率300W,微波温度为80℃,微波反... 研究微波协同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甲酯的量为0.01mol,酯醇摩尔比1∶8,催化剂用量为肉桂酸甲酯质量的16%,微波功率300W,微波温度为80℃,微波反应时间为45min,在此条件下,肉桂酸甲酯的最高转化率达36.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合成 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 离子液体催化 酯交换 桂酸正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丙酯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黎彧 黄伟乾 +4 位作者 杨金兰 谭伟俊 陶文成 陈靖文 梁丹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研究了微波协同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丙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2g,酸醇物质的量之比1∶10,反应温度105℃,微波功率400W,催化剂为CAT-601树脂,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25%,反应时间12.5min,此条件下... 研究了微波协同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丙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2g,酸醇物质的量之比1∶10,反应温度105℃,微波功率400W,催化剂为CAT-601树脂,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25%,反应时间12.5min,此条件下肉桂酸异丙酯的产率39.2%,催化剂可再生循环使用,催化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异丙酯 微波合成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催化一锅法快速合成10-羟基癸酸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黎彧 李善吉 +1 位作者 林春晓 黄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研究了用微波催化快速合成10-羟基癸酸的新工艺,以蓖麻油60mL、氢氧化钠75 g和2-辛醇120mL为原料,微波功率为250W,经微波催化快速合成可使10-羟基癸酸的产率达到69%。该法与传统合成工艺相比,微波催化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中间产物... 研究了用微波催化快速合成10-羟基癸酸的新工艺,以蓖麻油60mL、氢氧化钠75 g和2-辛醇120mL为原料,微波功率为250W,经微波催化快速合成可使10-羟基癸酸的产率达到69%。该法与传统合成工艺相比,微波催化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中间产物不需分离,反应时间由6h减小为16min,加快了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羟基癸酸 微波合成 蓖麻油 一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离子液体催化肉桂酸甲酯与正戊醇酯交换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黎彧 王一波 +5 位作者 吴志谊 冯海涛 王晓芝 张静茵 何翠莹 招启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0,共3页
研究了微波协同离子液体催化肉桂酸甲酯与正戊醇酯交换反应的新方法,通过平行试验研究了催化剂,微波功率,离子液体,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选工艺:催化剂为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肉桂酸甲酯原料的用量为0.01mol,... 研究了微波协同离子液体催化肉桂酸甲酯与正戊醇酯交换反应的新方法,通过平行试验研究了催化剂,微波功率,离子液体,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选工艺:催化剂为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肉桂酸甲酯原料的用量为0.01mol,酯与正戊醇摩尔比为1∶10,离子液体用量为0.2595g,微波功率200W,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45min,原料酯的转化率为46.39%,离子液体可再生循环使用,催化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催化 离子液体 酯交换 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戊酯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黎彧 黄利 +2 位作者 张德志 吴彬 谭伟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X期19-21,共3页
研究了在微波辐射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戊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01 mol,酸醇摩尔比1∶3.5,催化剂为CAT600树脂,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微波功率700W,反应时间10m in,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1.4%。在... 研究了在微波辐射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异戊酯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01 mol,酸醇摩尔比1∶3.5,催化剂为CAT600树脂,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微波功率700W,反应时间10m in,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1.4%。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催化剂再生循环使用,催化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异戊酯 微波辅助合成 强酸性大孔树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催化快速合成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黎彧 黄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352-21352,21439,共2页
[目的]探索用微波催化技术快速合成10-乙酰氧基癸酸的工艺。[方法]研制了用微波催化快速合成蜂王酸的中间体10-乙酰氧基癸酸的新工艺:原料为10-羟基癸酸8 g,乙酸酐40 ml;微波功率为400 W,并对产品进行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红外谱图分析... [目的]探索用微波催化技术快速合成10-乙酰氧基癸酸的工艺。[方法]研制了用微波催化快速合成蜂王酸的中间体10-乙酰氧基癸酸的新工艺:原料为10-羟基癸酸8 g,乙酸酐40 ml;微波功率为400 W,并对产品进行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红外谱图分析。[结果]微波催化快速合成10-乙酰氧癸酸的新工艺在反应物用量不变的条件下,产率为87.8%,比传统合成工艺增加9.8%,微波合成的每次反应时间由6 h减小为20 min,反应速度是传统合成法的18倍。该产品经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证实为10-乙酰氧基癸酸。[结论]采用微波体加热方式能使反应物快速有效地吸收热能,从而明显加快了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乙酰氧基癸酸 微波合成 蜂王酸 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衣印花技术(二)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水平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2-54,共3页
1.7反光印花 反光印花又称高光印花。其原理是运用特殊工艺,使花位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具有高反光的特性。在夜间,花位本身不会发光,当有外界光源照射时,高反光物质发挥作用,将光线全部反射,使仡位呈现高亮状态,耀眼清晰。反... 1.7反光印花 反光印花又称高光印花。其原理是运用特殊工艺,使花位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具有高反光的特性。在夜间,花位本身不会发光,当有外界光源照射时,高反光物质发挥作用,将光线全部反射,使仡位呈现高亮状态,耀眼清晰。反光印花工艺广泛地应用于高速路标、广告、宣传画、特种制服、安全书包等领域。反光印花大多采用3M材料,不反光时呈银色。印花织物的色牢度大多与反光度形成反比,要求反光程度越高,可能色牢度会下降。反光印花效果如图11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花 裁片 成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衣印花技术(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水平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1-53,共3页
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成衣印花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汇总,介绍了每种印花加工的特点,包括水浆印花、胶浆印花、油墨印花、烫画印花、植绒印花、反光印花、珠光宝石印花、高周波印花、转移印花、夜光印花、发泡印花、香味印花、隐色印花和变色... 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成衣印花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汇总,介绍了每种印花加工的特点,包括水浆印花、胶浆印花、油墨印花、烫画印花、植绒印花、反光印花、珠光宝石印花、高周波印花、转移印花、夜光印花、发泡印花、香味印花、隐色印花和变色印花,并分析了每种印花类型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花 裁片 成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的研究
13
作者 黄利 罗伟成 +2 位作者 张德志 黎彧 黄伟乾 《粮油食品科技》 2008年第5期67-69,共3页
应用强酸性大孔树脂CAT600做催化剂合成肉桂酸正丙酯,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02 moL,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45%,反应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94.30%。
关键词 肉桂酸正丙酯 合成 强酸性大孔树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微纳光纤的微加热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剑鑫 史可樟 +5 位作者 李锡均 郑嘉鹏 史萌 蔡祥 朱德斌 邢晓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4,共5页
利用近红外光在微纳光纤传输时产生的强烈倏逝场效应将氧化石墨烯沉积在微纳光纤表面,组装成具有优异光热转换性能的氧化石墨烯-微纳光纤,得到一种新型的光驱动微加热器.通入较小功率的近红外光,微加热器能诱导各种液体(例如N,N-二甲基... 利用近红外光在微纳光纤传输时产生的强烈倏逝场效应将氧化石墨烯沉积在微纳光纤表面,组装成具有优异光热转换性能的氧化石墨烯-微纳光纤,得到一种新型的光驱动微加热器.通入较小功率的近红外光,微加热器能诱导各种液体(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去离子水)产生高温相变进而产生微泡,显示了良好的光热转换效应.结果表明,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微泡按一定周期循环生长,重复搅动液体.在微流芯片中,这些微泡可用于操控微纳米颗粒、微纳米线等.在去离子水中,产生的微泡结构稳定、不易破裂,可用于聚集微粒等.该微加热器具有制备简单、尺寸小、损耗低、激发功率小、效率高等优良特性,在微机电系统、微流控芯片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微纳光纤 微加热器 光热效应 光热微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提取虎杖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黎彧 李善吉 +3 位作者 吴川 马宝娟 何华丽 刘文花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4-247,共4页
将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与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相结合用于提取虎杖色素,并对这种新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提取技术,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可以大幅缩短提取时间和提高提取率,该法的优化条件为:原料为2 g虎杖... 将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与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相结合用于提取虎杖色素,并对这种新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提取技术,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可以大幅缩短提取时间和提高提取率,该法的优化条件为:原料为2 g虎杖干粉,提取剂为0.03%AEO-60%乙醇水溶液,提取剂用量为100 mL,微波功率为800 W,提取时间为0.0694 h,提取次数为2次,与溶剂浸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相比,每次提取时间分别由24 h和2 h减小为0.0694 h,提取率分别从77.2%和61.8%增加到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微波提取 虎杖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女贞子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黎彧 蓝方存 +4 位作者 李梅娣 郑康伟 王锡茂 欧冬霞 曾房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72,共3页
利用可见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女贞子总黄酮含量,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硝酸铝作显色剂,在510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在359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经过比较,认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较... 利用可见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女贞子总黄酮含量,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硝酸铝作显色剂,在510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在359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经过比较,认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子 总黄酮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酸甲酯绿色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薛萍 邝守敏 +3 位作者 陈成桐 林晓华 赖林创 黎彧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3,共2页
以肉桂酸和甲醇为原料,用大孔树脂NKC-9作催化剂合成肉桂酸甲酯,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为:0.01mol肉桂酸,6 mL甲醇,催化剂用量为1.19g和反应时间为5.0h,产品收率为92.0%。大孔树脂代替酸作催化剂简化了生产工艺,避免了设备的腐蚀和环境污... 以肉桂酸和甲醇为原料,用大孔树脂NKC-9作催化剂合成肉桂酸甲酯,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为:0.01mol肉桂酸,6 mL甲醇,催化剂用量为1.19g和反应时间为5.0h,产品收率为92.0%。大孔树脂代替酸作催化剂简化了生产工艺,避免了设备的腐蚀和环境污染,是更为清洁、环保的绿色酯合成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甲酯 合成 大孔树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硫醚萃取剂萃取分离钯、铂的性能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剑波 古国榜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4,共4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萃取剂———丁基苯并噻唑硫醚(简写为SN)对钯、铂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SN对钯的萃取性能很好。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SN萃取分离钯、铂的最佳萃取条件为:CCl4作稀释剂;φ(SN)=12%;c(HCl)=3 mol/L;萃取时间为10 min;... 介绍了一种新型萃取剂———丁基苯并噻唑硫醚(简写为SN)对钯、铂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SN对钯的萃取性能很好。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SN萃取分离钯、铂的最佳萃取条件为:CCl4作稀释剂;φ(SN)=12%;c(HCl)=3 mol/L;萃取时间为10 min;相比O/W=1∶1。在该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分离钯和铂,且钯的一次萃取率可高达99%,铂的萃取率仅为1.4%。载钯有机相用NH3.H2O进行反萃取,一次反萃取率也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并噻唑硫醚 萃取 钯铂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钯萃取剂的合成及萃取钯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剑波 古国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34,共5页
用苯并噻唑硫醇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钯萃取剂—丁基苯并噻唑硫醚(简写为SN)。研究了该合成萃取剂在盐酸介质中对钯的萃取。实验结果表明:SN对钯的萃取性能很好,50%SN对钯的萃取饱和容量大于6 877g/L;SN萃取Pd(Ⅱ)的机理是配位溶剂化;从IR... 用苯并噻唑硫醇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钯萃取剂—丁基苯并噻唑硫醚(简写为SN)。研究了该合成萃取剂在盐酸介质中对钯的萃取。实验结果表明:SN对钯的萃取性能很好,50%SN对钯的萃取饱和容量大于6 877g/L;SN萃取Pd(Ⅱ)的机理是配位溶剂化;从IR谱初步判断Pd与SN中的N配位。用斜率法求得萃合物的组成为PdCl2·2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丁基苯并噻唑硫醚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油与甲醇反应制备微乳燃油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俊旺 吴舒红 +1 位作者 刘旭峰 魏彩云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6501及NaOH的作用下,猪油与甲醇发生部分酯交换反应制备微乳燃油。反应混合物中包括脂肪酸甘油单酯、双酯、脂肪酸甲醇酯、甲醇和猪油成分。由于产品中的脂肪酸甘油单酯具有乳化的作用,反应后的混合物为透明状的微乳...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6501及NaOH的作用下,猪油与甲醇发生部分酯交换反应制备微乳燃油。反应混合物中包括脂肪酸甘油单酯、双酯、脂肪酸甲醇酯、甲醇和猪油成分。由于产品中的脂肪酸甘油单酯具有乳化的作用,反应后的混合物为透明状的微乳液。燃烧试验证明反应混合物不仅点燃容易,且燃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微爆现象,火焰呈橙黄色,没有黑烟,即反应产物有可能成为汽车燃油的优良代用品。本研究方法有两个优势:一是体系中外加表面活性剂量大大降低;二是反应中极少有甘油产生,反应产物为微乳液,可直接用于燃烧,无需进行甲醇、甘油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油 甲醇 反应 微乳燃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