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乙氧基硅烷对MgCl_(2)载体型Z-N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
1
作者 任合刚 高晶杰 刘智博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内给电子体,制备了MgCl_(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四乙氧基硅烷用量对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l)∶n(Ti)、聚合温度、氢气分压和1-己烯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所制聚乙烯的性... 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内给电子体,制备了MgCl_(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四乙氧基硅烷用量对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l)∶n(Ti)、聚合温度、氢气分压和1-己烯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所制聚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四乙氧基硅烷可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催化剂活性,减少聚乙烯颗粒的细粉含量;聚合条件的改变能调控催化剂活性、聚乙烯颗粒形态和熔体流动速率;当n(Al)∶n(Ti)为50、聚合温度为80℃、氢气分压为0.25MPa时,催化剂活性达28265g/g,聚乙烯的堆密度为0.326g/cm^(3),粒径为75~750μm的聚乙烯颗粒质量分数为9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聚合 氯化镁载体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四乙氧基硅烷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颗粒分布模型的建立及其优化的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 被引量:5
2
作者 余本祎 林浩晋 +1 位作者 许体文 黄锐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5,共9页
文中首次引入炭黑颗粒分布细度模数(MX_(炭黑))的概念,建立炭黑颗粒理想模型,得出炭黑颗粒的理想表面积系数(S),并结合实际生产及应用经验,计算出能够同时满足炭黑一级分散与二级分散的理论最佳颗粒分布。同时选取软质炭黑N550和硬质炭... 文中首次引入炭黑颗粒分布细度模数(MX_(炭黑))的概念,建立炭黑颗粒理想模型,得出炭黑颗粒的理想表面积系数(S),并结合实际生产及应用经验,计算出能够同时满足炭黑一级分散与二级分散的理论最佳颗粒分布。同时选取软质炭黑N550和硬质炭黑N234进行颗粒分布调整实验,研究其填充天然橡胶的分散性、物理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等。实验结果表明,调整成理论最佳颗粒分布的N550和N234相较于其他颗粒分布样品,具有更优的炭黑分散性,胶料的加工、分散、力学及耐磨等性能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粒炭黑 颗粒分布 天然橡胶 分散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基C_(18)H_(36)O_(2)-LRHs/MoS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TPU阻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少权 班建峰 姚棋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35,共6页
以Mg,Al,La为阳离子,通过共沉淀法构筑Mg-Al-La稀土基水滑石(LRHs),并与剥离后的MoS_(2)纳米片经过静电自组装得到LRHs/MoS_(2)杂化材料,再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将硬脂酸(C_(18)H_(36)O_(2))插层至杂化材料得到稀土基C_(18)H_(36)O_(2)-LRHs... 以Mg,Al,La为阳离子,通过共沉淀法构筑Mg-Al-La稀土基水滑石(LRHs),并与剥离后的MoS_(2)纳米片经过静电自组装得到LRHs/MoS_(2)杂化材料,再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将硬脂酸(C_(18)H_(36)O_(2))插层至杂化材料得到稀土基C_(18)H_(36)O_(2)-LRHs/MoS_(2)复合材料,并用于改性热塑料聚氨酯(TPU)。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LRHs/MoS_(2)杂化材料及稀土基C_(18)H_(36)O_(2)-LRHs/MoS_(2)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有效提升了TPU的极限氧指数,且没有熔融滴落,大部分改性TPU阻燃等级达到UL 94 V-0级。TPU与稀土基C_(18)H_(36)O_(2)-LRHs/MoS_(2)复合材料质量分数分别为97%,3%时,改性TPU的阻燃效果最好,热释放速率峰值降至569 k W/m^(2),总热释放量最低,仅有91.8 MJ/m^(2),烟释放速率峰值、烟释放总量也大幅降低,说明复合材料对TPU起到很好的阻燃抑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基材料 硬脂酸 水滑石 二硫化钼 热塑性聚氨酯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硅源硅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检测Cr(Ⅵ)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婷 李雪 +3 位作者 李阳 陈子越 姚棋 陈华林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8,共10页
Cr(Ⅵ)在水中溶解性很强,超过0.1 mg/L的Cr(Ⅵ)会对环境和生命健康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开发灵敏度高的六价铬离子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三甲基硅基咪唑作为双硅源前驱体,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 Cr(Ⅵ)在水中溶解性很强,超过0.1 mg/L的Cr(Ⅵ)会对环境和生命健康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开发灵敏度高的六价铬离子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三甲基硅基咪唑作为双硅源前驱体,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水热法可制备水分散性良好的球形双硅源硅量子点(D-Si QDs)。研究结果表明,D-Si QDs为球结构且表面含有大量氨基与咪唑基团。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D-Si QDs最佳激发波长为359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1 nm,有着较好的光稳定性。D-Si QDs的荧光可被Cr(Ⅵ)选择性猝灭,且荧光猝灭程度与Cr(Ⅵ)浓度在0.5~100μmol/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6μmol/L;对自来水样中检测Cr(Ⅵ)回收率在100.37%~105.8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36%。研究为开发高灵敏度Cr(Ⅵ)检测的D-Si QDs荧光探针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量子点 六价铬 荧光探针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Co/Fe-N-C催化剂合成及氧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俊 龙涛 +3 位作者 李广环 侯亚庆 许春乾 武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3-8147,8169,共6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低,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有前途替代铂基催化剂的燃料电池催化剂,然而,大多数报道的Fe-N-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性能仍不如铂基催化剂,并且在酸性介质下稳定性差,而不能被广泛应用,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以ZIF-67为前驱体,在具有稳定高石墨化NC载体上构建Fe-N_(x)和Co-N_(x)双活性位点,得到的Co/Fe-N-C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了0.96V(vs.RHE)的起始电位(E_(oneset))和0.79 V(vs.RHE)的半波电位(E_(1/2)),对比Fe-N-C和Co-N-C催化剂有着更显著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ORR活性,为提高Fe-N-C催化活性和耐久性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双金属催化剂 氮掺杂碳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丙烯聚合用球形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钦生 任合刚 +2 位作者 刘智博 程刘峰 董泽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22,共4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密度仪和熔体流动速率仪(MFR)等研究了2种丙烯聚合用球形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记为1#和2#)的性能。结果表明:与2#相比,1#的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宽,活性更高,对氢气更敏感,且所得聚丙...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密度仪和熔体流动速率仪(MFR)等研究了2种丙烯聚合用球形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记为1#和2#)的性能。结果表明:与2#相比,1#的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宽,活性更高,对氢气更敏感,且所得聚丙烯(PP)堆积密度更高,但PP颗粒粒径较小。不同外给电子体对丙烯聚合的影响不同。采用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外给电子体时,2种催化剂活性均最高,所得PP的MFR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EGLER-NATTA催化剂 聚合 外给电子体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点云数据融合的多站组网SVD算法
7
作者 高魏 高晶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92-1597,共6页
在大型结构的加工与装配过程中激光雷达的多站组网测试十分常见,但由于点云数据拼接过程需要统一的坐标系,故环境干扰、站位布局导致的转站误差大幅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测量精度。为了提高多站组网后点云数据融合的面型测量精度,提出了一... 在大型结构的加工与装配过程中激光雷达的多站组网测试十分常见,但由于点云数据拼接过程需要统一的坐标系,故环境干扰、站位布局导致的转站误差大幅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测量精度。为了提高多站组网后点云数据融合的面型测量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奇异值分解算法。该算法在分析站位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在多站之间匀差的方式抑制粗大偏差。对目标函数进行了奇异值分解,并通过最优值完成站位的优化布置。实验采用单点精度0.01 mm的MV350型激光雷达,并对6组不同布站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算法的点最大误差为0.0824 mm,点平均误差为0.0214 mm,点测量不确定度为0.0122 mm,均优于未规划的测量结果。其测量综合不确定度最接近单机测量综合不确定度,可见,采用本算法对提升转站精度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多站组网 数据融合 奇异值分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柔性覆铜板用聚酰亚胺与液晶高分子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希 彭忠泉 +3 位作者 张文祥 刘述梅 赵建青 张世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31,共6页
5G通信用高频柔性覆铜板(FCCL)的层间介质材料主要是聚酰亚胺(PI)和液晶高分子(LCP)薄膜,应用在5G通信领域时,PI较大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会引起严重的信号损耗,通常采用引入多孔结构、大体积单元和低极化率基团等手段进行改性。LCP的... 5G通信用高频柔性覆铜板(FCCL)的层间介质材料主要是聚酰亚胺(PI)和液晶高分子(LCP)薄膜,应用在5G通信领域时,PI较大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会引起严重的信号损耗,通常采用引入多孔结构、大体积单元和低极化率基团等手段进行改性。LCP的介电性能明显优于PI薄膜,目前,对LC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铜箔的附着力差和柔韧性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FCCL用PI低介电改性和LCP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高频下低介电高分子材料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液晶高分子 介电性能 柔性覆铜板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载体钛系催化剂在乙烯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合刚 高晶杰 +2 位作者 任合平 王登飞 周光远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40,共3页
采用种子溶胀聚合制备了3种含有氰基官能团的有机聚合物载体,再负载TiCl_(4)制备了有机载体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了有机载体催化剂对乙烯聚合的影响,同时与工业上使用的无机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进行了对比... 采用种子溶胀聚合制备了3种含有氰基官能团的有机聚合物载体,再负载TiCl_(4)制备了有机载体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了有机载体催化剂对乙烯聚合的影响,同时与工业上使用的无机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有机载体催化剂活性更高,为45.0 kg/g,聚乙烯堆密度相差不大,但采用有机载体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颗粒形态较规整,且灰分含量较低,同比下降了约32.8%,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最高为4.8×10^(6),拉伸强度可达42.5 MPa,拉伸标称应变为320%,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可达85.9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聚合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有机聚合物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兰海 姚棋 +1 位作者 游经鹏 张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97-1303,共7页
集空腔与介孔结构于一体的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材料(HMSNs)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孔径、低密度和高渗透等特性,而在诸多领域展现了极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该文对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硬核... 集空腔与介孔结构于一体的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材料(HMSNs)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孔径、低密度和高渗透等特性,而在诸多领域展现了极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该文对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硬核模板法、液体界面组装法和界面重组与转换法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中空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催化和光学领域方面的应用。最后,对其制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挑战以及后续突破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 中空介孔 纳米颗粒 硬核模板 界面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南部页岩油勘探开发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广环 龙涛 +3 位作者 周涛 宋剑明 霍宝玉 李艳峤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为了解决大港油田南部沧东区块页岩油水平井井眼失稳的问题,分析了沧东区块地质特征、施工难点和井眼失稳机理,优选了抑制剂、封堵剂和润滑剂等3类关键处理剂,形成了BH-KSMShale页岩油勘探开发钻井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 为了解决大港油田南部沧东区块页岩油水平井井眼失稳的问题,分析了沧东区块地质特征、施工难点和井眼失稳机理,优选了抑制剂、封堵剂和润滑剂等3类关键处理剂,形成了BH-KSMShale页岩油勘探开发钻井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性能,抗温达150℃,高温高压滤失量小于10 mL。该钻井液技术在大港油田南部的**701H、**702H、**1-2H和**2H井等4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使用该钻井液后施工顺利,无井下复杂事故发生,井眼扩大率最大仅为8.67%。形成的BH-KSMShale钻井液非常适合大港油田南部油区页岩油水平井,能够解决长水平段井眼失稳问题,在大港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页岩油 抑制性 封堵性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有机聚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亚举 任清刚 +1 位作者 周贤太 纪红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64-3583,共20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能够实现能源供给、基础原料产出以及限制气候变化。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具有高CO_(2)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突出的结构特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可调控性... 二氧化碳(CO_(2))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能够实现能源供给、基础原料产出以及限制气候变化。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具有高CO_(2)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突出的结构特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可调控性,其作为极具潜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CO_(2)参与的有机反应中。其中,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且其产物也极具工业价值。本文基于CO_(2)环加成反应催化机制,从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质与组成特性角度出发,综述了POPs在CO_(2)/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配合物类、氢键供体类、离子液体类、金属配合物/离子液体和氢键供体/离子液体等有机多孔聚合物体系。通过阐述POPs在催化CO_(2)制备高附加值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POPs的开发与应用以及CO_(2)综合利用的工业化探索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状碳酸酯 多孔有机聚合物 多相催化 离子液体 金属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