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快速测定食品中十种钩吻生物碱
1
作者 曾羲 徐振林 +5 位作者 胡凌 毛新武 刘春生 刘昕 王宇 于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19-326,共8页
钩吻生物碱是引起钩吻中毒的主要成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该文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法同时快速分析食品中10种钩吻生物碱... 钩吻生物碱是引起钩吻中毒的主要成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该文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法同时快速分析食品中10种钩吻生物碱的方法。食品样品经1%(体积分数)HCl超声提取后调pH值至11~12,加入乙腈涡旋振荡提取后,以NaCl辅助分层离心,上清液经无水Na_(2)SO_(4)和C18脱水净化后,离心所得上清液吹干复溶,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以0.1%氨水-10 mmol/L乙酸铵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经Hilic(2.1 mm×100 mm×1.7μm)柱梯度洗脱分离测定,采用基质标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钩吻生物碱的基质效应为13.1%~3692.7%,在0.5~10.0 ng/m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5以上,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5~0.225 ng/g和0.250~0.750 ng/g,在4种食品基质中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9.3%~118.7%,相对标准偏差为0.1%~12.1%(n=6)。该方法操作简单、高效、灵敏度高,对误食钩吻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诊断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分散固相萃取 钩吻中毒 断肠草误食 大茶药 生物碱 钩吻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BsMAb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锋 王宇 +1 位作者 王弘 肖治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1-256,共6页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MAb)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杂交-杂交瘤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制备周期短,在制备Bs MAb方面有较大优势。基于杂交-杂交瘤技术能制备出可以特异性识...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MAb)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杂交-杂交瘤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制备周期短,在制备Bs MAb方面有较大优势。基于杂交-杂交瘤技术能制备出可以特异性识别两种或者两类小分子药物的Bs MAb,在食品安全多残留免疫分析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Bs MAb的进展,探讨了基于该技术的Bs MAb生成机制,讨论分析了杂交-杂交瘤及Bs MAb筛选制备的关键技术要点,并归纳了Bs MAb在检测食品中小分子污染物方面的应用进展,旨在为食品安全多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杂交瘤技术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多残留 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邹婷婷 徐振林 +3 位作者 杨金易 王弘 孙远明 沈玉栋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4-1181,共8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信息含量丰富、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无损检测等优点,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增强机理、基底的分类与应用以及检测模...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信息含量丰富、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无损检测等优点,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增强机理、基底的分类与应用以及检测模式,综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有害小分子物质、食源性致病菌、重金属污染和真菌毒素等方面快速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景敏 贾宝珠 +5 位作者 詹蓉蓉 唐飞燕 黄惠晶 邓浩 徐振林 罗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53-364,共12页
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具有提高响应速度、提高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周期、简化操作步骤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石墨烯、石墨炔和类石... 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具有提高响应速度、提高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周期、简化操作步骤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石墨烯、石墨炔和类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在分析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了近5年二维纳米材料在食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源性致病菌、重金属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二维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发展前景,以期为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传感器 食品安全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缓释剂对低温贮藏荔枝品质及关键花青素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郭莉 吴广 +2 位作者 尹青春 罗林 邓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7-303,共7页
荔枝采后易由花青素降解、呼吸代谢等导致其品质劣变,而二氧化氯(ClO2)有护色和抑制呼吸的多重作用。为探明ClO2对采后荔枝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0.1 g(T1)、0.4 g(T2)和1.2 g(T3)ClO2缓释剂处理荔枝,以0 g(CK)为对照,通过品质指标... 荔枝采后易由花青素降解、呼吸代谢等导致其品质劣变,而二氧化氯(ClO2)有护色和抑制呼吸的多重作用。为探明ClO2对采后荔枝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0.1 g(T1)、0.4 g(T2)和1.2 g(T3)ClO2缓释剂处理荔枝,以0 g(CK)为对照,通过品质指标、色泽指标、花青素等评价其保鲜效果,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它们间的联系。结果表明,T1组荔枝贮藏品质最佳。贮藏7 d时,T1组荔枝可溶性固形物、a值分别比同期CK组显著(P<0.05)提高了2.93%和10.13%,而呼吸速率显著(P<0.05)降低了34.54%。与此相反,T3组荔枝第7 d相对电导率达最高值35.84%,a达降到最低值18.38,说明细胞结构破坏、漂白明显,贮藏品质最差。为进一步探明色泽变化与花青素的关系,筛选出荔枝中10种关键花青素,含7种原花青素,它们占总花青素达66.96%。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贮藏期内,T1、T2、T3组中色泽a值与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0.548、0.360,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相关系数为0.985、0.488、0.402。T1组维持了最好的色泽,可能与其维持以上2种关键红色花青素较慢分解有关,而T3组加速了花青素的分解。本研究可为提高荔枝采后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CLO2 缓释剂 花青素 贮藏品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糖乳杆菌Z097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国良 张杏果 +2 位作者 黄铭新 李婷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探究Z097-E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其生长、自聚性、疏水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QS信号分子AI-2等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不同浓度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Z097-E的MIC为6.4 mg/mL;亚抑菌浓度3.2 mg/mL的Z097-E处理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自聚性和疏水性分别下降了73.58%和89.62%;同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AI-2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0.03%、34.23%和84.43%;此浓度处理24 h和48 h后,生物被膜量分别降低了52.76%和53.77%。以12.8 mg/mL的Z097-E处理成熟生物被膜24、48 h后,对其清除率分别为30.08%和62.07%。结果表明,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残留免疫分析法中抗体与抗原特异性识别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俊钧 周孟新 +1 位作者 吕晓丹 肖治理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1-309,共9页
重金属毒性大、污染范围广,其污染和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食品中的重金属残留检测至关重要。重金属的免疫分析法快速、高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重金属抗体是其中的核心试剂。重金属抗原由重金属离子及螯合剂两部分组... 重金属毒性大、污染范围广,其污染和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食品中的重金属残留检测至关重要。重金属的免疫分析法快速、高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重金属抗体是其中的核心试剂。重金属抗原由重金属离子及螯合剂两部分组成,由于金属离子结构相似、螯合剂又具有通用性,因此制备的抗体往往特异性不佳,但仍有部分文献报道的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因此,研究重金属抗体对抗原特异性识别及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重金属抗原抗体识别机制的3种研究手段及进展,分析了重金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识别及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旨在为重金属抗体性能改造提升提供参考,并为建立高效、灵敏、特异性好的食品重金属残留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抗体 特异性识别 相互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磊 吴青 +2 位作者 梁健华 冯观萍 陈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4-188,共5页
建立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7种塑料材质、包装不同类型食品的27个塑料包装材料中的PAEs含量,结果发现所有抽检样品中均含有DBP,且44%的样品中含有DEHP,其中1个样品还含有... 建立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7种塑料材质、包装不同类型食品的27个塑料包装材料中的PAEs含量,结果发现所有抽检样品中均含有DBP,且44%的样品中含有DEHP,其中1个样品还含有BBP,其他的PAEs未被检出,说明我国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所用增塑剂主要以DBP和DEHP为主;DBP的含量范围为22.89~267.6mg/kg,而DEHP的含量范围为0.33~899.8mg/kg,其中PET和HDPE两种包装材料中含有很高量的DE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 邻苯二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用麻醉剂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9
作者 吕书为 雷红涛 孙远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7-270,共4页
鱼用麻醉剂能有效降低鱼类长途运输过程中的伤亡率,已在某些国家渔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其残留及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目前有关鱼用麻醉剂的综述很少,为此本文对鱼用麻醉剂的类别、毒理学研究结果、麻醉剂在鱼体中积累与净化的影响... 鱼用麻醉剂能有效降低鱼类长途运输过程中的伤亡率,已在某些国家渔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其残留及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目前有关鱼用麻醉剂的综述很少,为此本文对鱼用麻醉剂的类别、毒理学研究结果、麻醉剂在鱼体中积累与净化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鱼用麻醉剂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部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用麻醉剂 毒理学 残留净化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在食品中兽药残留降解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佳佳 徐振林 +3 位作者 罗翠红 王弘 雷红涛 孙远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17,共5页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领域的技术之一,电子束辐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杀菌与保鲜。近年来,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降解食品中兽药残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电子束辐照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中兽药残留降解方面的应用现...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领域的技术之一,电子束辐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杀菌与保鲜。近年来,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降解食品中兽药残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电子束辐照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中兽药残留降解方面的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辐照 兽药残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
11
作者 劳颖仪 余元善 +5 位作者 温靖 徐玉娟 徐振林 王弘 胡腾根 温棚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7-89,共13页
为提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法构建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pomelo-peel pectin,PP)-玉米醇溶蛋白(Zein)(PP-Zein/EGCG)复合纳米颗粒,并优化制备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 为提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法构建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pomelo-peel pectin,PP)-玉米醇溶蛋白(Zein)(PP-Zein/EGCG)复合纳米颗粒,并优化制备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条件:PP质量浓度2.50 mg/mL并进行540 W超声处理、Zein质量浓度8 mg/mL、EGCG质量浓度2.0 mg/m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纳米颗粒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相互作用;X射线衍射和微观形貌显示,EGCG被充分包埋在纳米颗粒内,形成稳定的球形结构。稳定性研究表明,PP-Zein/EGCG纳米颗粒在加热(50~100℃)、宽pH值范围(3~11)、高离子强度(30~150 mmol/L NaCl)及高蔗糖质量浓度(50~250 mg/mL)条件下均能维持EGCG的高保留率;且25℃贮藏42 d后,EGCG保留率为未包埋的1.46倍。体外模拟消化表明,纳米颗粒可通过核壳结构有效防止EGCG的快速释放和降解。本研究为EGCG的稳定递送和高生物利用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玉米醇溶蛋白 反溶剂法 纳米包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级溶剂对木质素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余静 张振宇 +3 位作者 费林博 刘珍珍 刘涛 王清文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木质素作为一种可再生芳香族聚合物,具有绿色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独特的多酚分子结构使其具有光热转换能力,可以代替传统的无机或有机光热材料。然而,不同来源木质素的异质性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对其光热转换性能存在显著影响... 木质素作为一种可再生芳香族聚合物,具有绿色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独特的多酚分子结构使其具有光热转换能力,可以代替传统的无机或有机光热材料。然而,不同来源木质素的异质性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对其光热转换性能存在显著影响。根据木质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和绿色可持续的原则,采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处理酶解木质素分级得到醇溶和醇不溶,以及水溶和水不溶4种木质素。在808 nm近红外光源的照射下,4种分级木质素光热转换效果差异明显,其中,乙醇和水分级的不溶产物光热转换性能要强于溶解性产物,特别是醇不溶木质素的最大光热温度达到151.0℃,比醇溶木质素的光热温度高41℃。通过对颜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分子量等进行表征,分析了影响酶解木质素光热转换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共轭基团以及分子量是影响酶解木质素光热转换的关键因素,适当的溶剂分级可以有效提升其光热转换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构建高性能木质素光热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溶剂分级 光热转换 共轭基团 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果蔬中烯酰吗啉和氟吗啉
13
作者 张咏仪 梁颖琳 +4 位作者 罗鼎峰 赵金利 朱亮宇 陈浩宇 沈玉栋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85-1993,共9页
该文将同时识别烯酰吗啉和氟吗啉的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偶联作为识别元件,利用金纳米粒子在检测区域的富集作为检测信号,建立了一种同时定性或定量检测烯酰吗啉和氟吗啉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结果表明,在最佳工作条件下,该方法对果蔬样... 该文将同时识别烯酰吗啉和氟吗啉的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偶联作为识别元件,利用金纳米粒子在检测区域的富集作为检测信号,建立了一种同时定性或定量检测烯酰吗啉和氟吗啉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结果表明,在最佳工作条件下,该方法对果蔬样品中烯酰吗啉的定量检出限为0.50~0.59 ng/g,检测范围为0.5~10 ng/g,裸眼消线值为4 ng/g;氟吗啉的定量检出限为0.63~1.06 ng/g,检测范围为0.50~10 ng/g,裸眼消线值为8 ng/g。此外,两种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0%~118%,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2)=0.97)。所建立的方法对其他功能类似物的交叉率小于0.1%,特异性良好,且在10 min内可以准确完成目标分析物的定量检测,可用于大量果蔬样品中烯酰吗啉和氟吗啉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酰吗啉 氟吗啉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同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单胞菌噬菌体vB_XaS_HDB2的全基因组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作者 陈惠莹 何嘉欣 +4 位作者 朱斌 黄士轩 周星佑 伍君权 杨美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87-2099,共13页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可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防治白叶枯病的化学药剂种类少,效果欠佳且对环境危害大,亟需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抗菌剂。噬菌体因...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可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防治白叶枯病的化学药剂种类少,效果欠佳且对环境危害大,亟需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抗菌剂。噬菌体因其裂解细菌的高度特异性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从稻虾田水中分离获得一株水稻黄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vB_XaS_HDB2(HDB2)。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HDB2为长尾噬菌体,头部直径和尾部长度分别为(48±3)nm、(166±8)nm。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HDB2序列长43,697 bp,GC含量为54.31%,含有52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30个为已知功能蛋白,按照不同功能分为DNA代谢、裂解、包装、结构4个模块;该噬菌体含有1个tRNA,不含毒力基因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NI、蛋白网络图与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HDB2属于Septimatrevirus属成员,与噬菌体vB_Xar_IVIA-DoCa8相似度最高(97.74%)。HDB2能够裂解52.9%(9/17)的受测黄单胞菌菌株;一步生长曲线显示,HDB2的潜伏期为3 h,裂解期为5 h,裂解量为44 pfu cell^(-1);HDB2具有较好的温度(4~60℃)和pH(4~11)耐受性。体外抑菌结果显示,感染复数大于0.1时,噬菌体HDB2能有效抑制黄单胞菌Xoo 2086的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株水稻黄单胞菌噬菌体,为噬菌体技术应用于作物细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黄单胞菌 水稻白叶枯病 噬菌体 全基因组分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噬菌体疗法的畜禽支原体病防治研究进展
15
作者 朱斌 周星佑 +5 位作者 伍君权 陈惠莹 朱剑锋 祁姣姣 胡文锋 杨美艳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3-1775,共13页
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动物病原体,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针对支原体病的防治手段包括预防性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但传统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存在免疫原性较弱和毒力回复的可能,持续、单一的抗生素给药也会出现菌株耐... 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动物病原体,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针对支原体病的防治手段包括预防性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但传统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存在免疫原性较弱和毒力回复的可能,持续、单一的抗生素给药也会出现菌株耐药问题。噬菌体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噬菌体被引入畜牧和水产等领域以防控病原微生物。支原体噬菌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被发现和研究,有望通过应用噬菌体达到预防和治疗支原体病的目的。但支原体培养难度大,其噬菌体未展开大范围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分离支原体噬菌体并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际应用开辟道路。笔者对NCBI数据库中支原体全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列举了常见畜禽致病性支原体及其引发的症状,阐明了支原体的发病机制和常规治疗方法,总结了噬菌体的研究进展及支原体噬菌体的实用性,为畜牧领域支原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支原体病 噬菌体疗法 致病机理 防治 支原体噬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晓晗 白艺珍 +3 位作者 岳晓凤 王弘 张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9-738,共10页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属生物源危害物,是毒性极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历史上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造成过多次人及家养动物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黄曲霉毒素通过污染农产品与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与人...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属生物源危害物,是毒性极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历史上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造成过多次人及家养动物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黄曲霉毒素通过污染农产品与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非常有必要掌握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食品主要种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其制品的主要种类,包括:谷物及其制品、调味品、饲料等12个类别,共计143种产品。通过归纳总结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种类,可以为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保障消费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污染 农产品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食品中胭脂红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琳 陈子键 +5 位作者 罗林 王宇 钟玉心 沈玉栋 孙远明 徐振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该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胭脂红半抗原,分别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通过免疫Bal b/c小鼠及杂交瘤技术成功筛选制备了胭脂红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苋菜红、柠檬黄等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反应。基于该抗体建... 该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胭脂红半抗原,分别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通过免疫Bal b/c小鼠及杂交瘤技术成功筛选制备了胭脂红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苋菜红、柠檬黄等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反应。基于该抗体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用于检测食品中胭脂红残留。该方法对胭脂红的半抑制浓度(IC_(50))和检出限(IC_(10))分别为10.1 ng/mL和0.98 ng/mL,线性范围为2~50 ng/mL。将该方法应用于山楂条和雪碧中胭脂红的快速检测,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0%~113%和93.0%~10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7%~12%和3.2%~3.9%。结果与HPLC-UV方法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食品中痕量胭脂红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红 半抗原设计 单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臧帅 刘珒 +3 位作者 卢蓝蓝 孙远明 刘英菊 雷红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70-374,379,共6页
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因其成本低,耗时短,微型化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丝网印刷电极的原理、制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丝网印刷电极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智 张咏仪 +5 位作者 杨金易 徐振林 王弘 雷红涛 孙远明 沈玉栋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03-1508,共6页
针对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药物的非法添加问题,该研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鲁米诺为信号输出系统,结合直接竞争模式探索了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的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基于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通过逐步优化策略,确定最佳免... 针对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药物的非法添加问题,该研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鲁米诺为信号输出系统,结合直接竞争模式探索了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的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基于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通过逐步优化策略,确定最佳免疫分析条件为:包被原质量浓度为41.67 ng/mL,酶标抗体质量浓度为1.25μg/mL,封闭液和洗涤液的吐温-20含量为0.05%,稀释液的甲醇添加量为5%,竞争反应时间为40 min。在该条件下,建立了西地那非的直接竞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对西地那非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0.17 ng/mL,线性检测范围(IC_(20)~IC_(80))为0.024~1.21 ng/mL,检出限(IC_(10),LOD)为0.008 ng/mL。与他达那非等功能类似物无显著交叉;西地那非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2.0%~11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盲样检测结果与HPLC-MS/MS确证方法具有良好一致性,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样品中西地那非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那非 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dcCLEIA) 保健食品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危害物重组抗体的亲和力提升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锋 谢曦 +5 位作者 马路凯 王琴 肖更生 沈玉栋 徐振林 王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6-313,共8页
重组抗体作为新一代基因工程抗体,以其结构简单、易表达和修饰改造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危害物的免疫快速检测。然而,重组抗体制备技术的非定向性和非精准性导致抗体的亲和力不高,严重影响并限制了重组抗体的应用,因此,当前研究亟需... 重组抗体作为新一代基因工程抗体,以其结构简单、易表达和修饰改造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危害物的免疫快速检测。然而,重组抗体制备技术的非定向性和非精准性导致抗体的亲和力不高,严重影响并限制了重组抗体的应用,因此,当前研究亟需提升重组抗体亲和力。本文概述食品危害物重组抗体的制备技术,分别从重组抗体突变进化、突变库筛选、常规多价抗体制备、抗体融合蛋白的自组装等方面阐述重组抗体的亲和力提升策略,并探讨该领域目前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危害物 免疫检测 重组抗体 亲和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